琵琶在歷史上由直頸琵琶和彎頸琵琶演變而來。據史料記載,直頸琵琶在中國出現得更早。秦漢時期的“秦漢子”是壹種直柄直頸琵琶,配以圓* * *響盒,由秦末的弦鈸發展而來。阮是壹種四弦十二柱的直柄木制圓框樂器,用手垂直彈奏。阮仙山在晉代就演奏這種樂器,所以與其名相稱,也就是今天的阮。
南北朝時期通過絲綢之路與西域進行文化交流,音樂琵琶從波斯經今天的新疆傳入中國。曲琵琶為梨形,四弦四相(無柱),以撥片橫奏。盛行於北朝,6世紀上半葉傳至南方長江流域。
在隋唐九、十首樂曲中,琵琶成為主要樂器,對盛唐歌舞藝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從敦煌壁畫和雲岡石刻中,仍能看出它在當時樂隊中的地位。
公元5、6世紀,隨著中國與西域各國商業和文化交流的加強,從中亞傳入了壹種音樂琵琶,當時稱之為“虎皮帕”。它的形狀是壹個彎曲的頸部,梨形的音箱,有四根柱子和四根琴弦,很像現在阿拉伯國家常見的Ud或UD,或者古代波斯的Barbat。水平握住琵琶,用撥片彈奏。現代琵琶就是由這種音樂演變而來的。
到了唐代(公元7-9世紀),琵琶的發展達到了壹個高峰。當時琵琶從宮廷樂隊到民間演唱都是不可或缺的,並且成為當時非常流行的樂器,在樂隊中處於主導地位。這壹盛況被記錄在大量的中國古詩中。例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其著名的詩歌《琵琶行》中生動地描述了琵琶的演奏及其音響效果:“大弦如雨鳴,小弦如密語。嗡嗡作響,低聲細語——然後混合在壹起,就像把大大小小的珍珠倒進壹盤玉裏”。
到了晚唐時期,琵琶從演奏技法到制作結構都有了很大的發展。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橫握演奏改為豎握演奏,手指演奏直接代替撥片演奏。琵琶在結構上最明顯的變化是從四個音位增加到十六個(即四相十二品)。同時它的琴頸變寬,下盒由寬變窄,方便左手按下音位。由於上述兩項改革,琵琶演奏技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據統計,琵琶的指法有五六十種。總結壹下,右手指法分為兩個系統:壹個是輪指法系統,壹個是彈響系統。左手指法也分為兩個系統:壹是指壓系統,二是推拉系統。
到公元15世紀,琵琶出現了以《十面埋伏》、《霸王別姬》為代表的壹批武曲,以及以《月兒高》、《思春》、《趙君怨》為代表的文曲。所謂的武曲的特點是現實主義和右手技巧的使用;所謂的文曲的特點是抒情和左手技巧的使用。這些樂曲成為中國民族音樂和琵琶藝術的瑰寶。琵琶琵琶傳統上是五聲音階。到了民國時期,琴碼已經按照十二平均律增加了。現在的標準琵琶有八相三十首,表現力和適應性都大大加強了。既能演奏傳統音樂,也能演奏西方和現代作品,有利於與交響樂團合作。這為進壹步發展創造了條件。到了20世紀中後期,琵琶藝術有了新的發展。在琵琶制作中,把原來的絲弦改成了尼龍鋼弦,有的甚至用了銀弦,增加了琵琶的音量和* * *度。在技法上,左手拇指和和弦的運用,再次大大提高了琵琶的表現力。由此產生了大量融合傳統音樂和現代作曲理論的優秀獨奏作品,也出現了各種樂器的二重奏和小樂隊、交響樂團的琵琶協奏曲。進入21世紀,琵琶不僅在中國重回盛唐,也越來越受到全世界音樂愛好者的關註。許多傳統音樂和當代作品受到中外觀眾的喜愛。可以說,琵琶已經開始走向國際樂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