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瑤語族的瑤語支,但情況比較復雜。壹半以上的人說緬語,屬於苗語系的瑤語支。五分之二的人說布努語,屬於苗語分支;廣西有人說“喇家”語,屬於壯侗語族。他精通漢語和壯語,沒有母語。壹般來說,中文被廣泛使用。口頭文學極其豐富。
瑤族稱自己為勉、門、民等。63種,他說有390種,如潘瑤、藍靛瑤和紅透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稱為姚。
受居住區域的限制,大部分瑤族仍然保留著原始的狩獵、捕魚和農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瑤織錦和服飾、古老的傳說、優美的瑤歌、優美的舞蹈、獨特的婚俗和宗教信仰。瑤族婦女擅長織、染、繡,服飾圖案精美多樣。宗族稱謂多由服飾決定,如頭飾上用木板撐著的,稱為頂盤瑤;穿靛衣者,謂之靛瑤。瑤語分支復雜,方言多,無文字,通用漢語。為了紀念他們的祖先,瑤族把農歷的10定為“王磐節”。瑤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祭祀村神、家族神、山神、風神等。,也在生活和生產活動中占蔔吉日,祭祀神靈。瑤族宗教信仰復雜,巫術、道教、原始宗教因地而異。
假日和節日
除了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之外,瑤族還有自己獨特的傳統節日,如王磐節、春節團拜節、大奴節、格格堂和帕瓦節。因為節日裏人多,米飯壹般不用鐵鍋煮,而是用木制蒸籠蒸,香氣更濃。每個假期。麽人還是要做巴巴的。節日菜主要是雞鴨魚肉豬肉豆腐粉條各種蔬菜。在壹些地方,瑤族人仍然在4月8日煮黑米。湖南姜水縣的瑤族女孩每年農歷四月初八吃花蛋,做花糕,吃花糖。女生在吃雞蛋、糖果、粑粑的時候,男生是不允許偷看的,違者會受到懲罰。
彈歌廳是連南排瑤祭祖、慶豐收的大型娛樂活動。多在農歷10月16日之後舉行,持續時間從3天到9天不等。到時候,家家戶戶都會有水、酒、糯米粑粑招待客人。瑤族人通常用豬、雞、鴨、蛋、魚等食物祭祀神靈,禁止狗、蛇、貓、蛙。瑤族人辦喪事,都要砍牛祭祀。牛砍的數量要看家庭情況,有的殺7、8頭之多。有些地方的喪宴主要以豬肉和豆腐為主。
瑤族王磐節:農歷十月十六是瑤族最盛大的王磐節日歌會。古時候堯山平王和高王打仗。評論大王懸賞招賢納士,誰能取高大王首級,誰就願意把最美的三公主嫁給他。沒想到,第二天,壹只叫盤瓠的彩狗居然把高旺的頭叼走了。王平信守諾言,把心愛的三公主許配給了七彩狗,並取名為七彩狗王。新婚之夜,畫狗變成了壹個高大強壯的男人,公主喜出望外。後來公主為盤王生了六男六女,把姚氏十二姓傳了下來。壹天,盤王去山裏打獵,不小心被壹只羚羊碰了壹下,死了。孩子們聞訊趕來,抓住羚羊,把羊剝皮做成長鼓,憤怒地跳起舞來,為父親報仇。以後,在這壹天,瑤族人民會聚在壹起唱歌跳舞,紀念盤王。今天,“王磐節”已經逐漸發展成為慶祝豐收的壹種兄弟會。青年男女借此機會用歌曲表達自己的感情,找到壹個好的伴侶。
姑娘街:是瑤族的傳統節日,每年春節後的首街期舉行。在這個街頭時期,各族少女穿上華麗的民族服裝,從四面八方湧向市場。在這個喜慶的小鎮上,有壹種歡樂的氣氛。廣場上,各族少女圍成壹圈,在樂器的伴奏下載歌載舞。而且陀螺比賽也很搶眼陀螺是硬木做的。比賽時,兩組相隔壹定距離,每組的人輪流用自己的旋轉陀螺擊打對方的旋轉陀螺。擊中後,被擊中的陀螺仍在旋轉,勝者獲勝。此外,大街小巷還擺滿了五顏六色的絲線、花邊、銀器、首飾等商品和各種美味小吃。男男女女,熙熙攘攘,擠滿了街道。歡樂的人群中,有身著桃花裝、戴著耳環、手鐲的瑤族姑娘;有身穿大領上衣和百褶裙,脖子上掛著三四條項鏈的苗族姑娘,有身穿黑色內衣,胸前戴著壹個大銀環的哈薩克族姑娘,有穿著有花邊和美麗圖案的連衣裙,戴著壹頂銀泡泡“雞冠帽”的彜族姑娘。他們成群結隊壹起去,在市場上賣自己的農副產品,在攤位前買花邊、彩絲線、耳環、手鐲等銀飾品。夕陽西下,鎮上的人們陸續散去,城外的田野卻在旋律優美地歌唱。壹對對各族青年男女在山坡上、樹下、溪邊、湖邊盡情歌唱。歌聲、鋼琴聲和笑聲交織在壹起,蕩漾在“女孩街”上。瑤族的春節有壹項獨特而有趣的活動——“農事戲”。大年初壹,人們先聚集在村裏的廣場上看“農事劇”。“農戲”由壹個人扮成牛,壹個人陪著壹個扛犁的農民,壹個人扮成扛鋤頭的農民,三個人載歌載舞。看完後,青年男女縱情歌舞。歌舞過程中,姑娘們若看中意中人,就把自己精心繡制的花絲帶或銀飾掛在小夥子腰上,以示愛慕。在壹些地區,瑤族新婚夫婦在春節期間會帶禮物去嶽父家拜年,新娘家必須設宴招待。席間,公公唱起了民歌,祝新婚夫婦努力工作,和睦相處,白頭偕老。
“捕鳥節”:每年二月初壹,是瑤族人民的“捕鳥節”。每年的這壹天,無論晴雨,方圓五六十裏山寨裏的青年男女,都穿上寶藍色裏子、白邊的節日民族服裝,紮上五顏六色的頭巾,穿上繡花鞋襪,撐起綠色的布傘,三五成群地聚集在壹起。對男女,或四男四女,坐在綠油油的草坪上,巖頭上,或依偎在茶樹松樹下,甜甜地唱著情歌、山歌、猜字歌、謎語歌。從日出到滿月,如果妳渴了,就喝壹把清水:如果妳餓了,就吃壹些耙子。鳥兒忘了回家,歌手也不想回家。直到夜露浸濕了頭帕,他們才男女相送,女的送男的,送山的,送騎的,唱個歌的,很快就進了寨門,然後深情依依不舍。這壹天,年輕人忙著互相敘舊,尋找知音;在家裏,老人們把壹夜做成的糯米粑粑揉成銅錢,戳在竹枝上,插在祭壇或堂屋門口附近,取名“鳥耙”,給鄰居和孩子吃。據說烏鶇啄耙的時候會把嘴和殼粘在壹起,再也不會糟蹋糧食了。晚上,更山的人們穿過村莊串火塘,品嘗各家的“鳥耙”,希望有個好兆頭。
選秀逆轉節:農歷十月十六是瑤族慶祝豐收的傳統日子。此時,水稻、紅薯、玉米、谷子等作物都已收割完畢,瑤族把這壹天定為“倒稿節”。在這壹天之前,誰種誰收,不準亂砍亂收,否則按農村規定罰款。過了這壹天,山上山下的田裏,誰都可以收成果,誰收誰不得幹涉。
“松堂”節:是瑤族青年男女談情說愛、唱歌求愛的節日。傳統上,每三到五年舉行壹次。壹般在農歷十月十六舉行,持續三、九天。在節日到來之前,每家每戶都必須提前通知遠近親朋好友前來拜訪。節日當晚,青年男女圍著篝火唱情歌,用歌聲表達自己的感情,歌聲久久不絕,直到通宵達旦。節日裏,人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頭巾,戴上錦雞毛;大街小巷熙熙攘攘,熱鬧非凡。“歌廳”開始時,先將祖先牌位從廟中擡出,進行遊行和祭拜。伴隨著鑼鼓和腰鼓隊,當地的青銅大炮被燃放。當中老年人擡著公祖的雕像在大街小巷遊行時,壹群群年輕的女人和年輕的男人聚集在廣場上,兩人壹組或三人壹組給年輕的女孩唱歌。有時候參加唱歌的有八九十個年輕人。壹個接壹個的男生,女生們仔細的看著唱歌的男生,暗暗的選擇了自己喜歡的那個。男孩們也盡情地唱歌來贏得女孩們的心。白天在歌廳見面後,晚上可以壹個人唱歌向女生求愛。在節日期間,每個家庭都會制作20到30斤的糯米糕來招待親戚和朋友。每家每戶還贈送若幹水酒(約七斤)供人隨意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