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三年級傳統與創新作文大全

三年級傳統與創新作文大全

三年級傳統與創新作文大全5篇

在生活中,要想獲得成功,創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缺少了繼承,創新便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三年級傳統與創新作文大全例文,希望妳喜歡。

三年級傳統與創新作文大全篇1

互聯網這條巨大的鯰魚,所涉之處或靜水深流,或暗流湧動。而當我們奔湧在高低起伏的數字網絡之海,我們便會發現,壹成不變會被時代淘汰,憑空創造會被社會清場。

因此,我們需要於萬物中互聯,於傳統中創新。左手傳統,右手創新,用互聯網相連,攜手***迎明日朝陽。

李子柒的古風視頻火爆網絡,歌曲《琵琶行》迅速竄紅,他們的成功並非是互聯網時代中創新模式的偶然巧合,而是互聯網模式下創新思維的必然結果。

互聯網時代不僅是指互聯網從被發明到應用的時段,更是指人們以互聯網為媒介,用萬物互聯的思維在傳統上創新的偉大時代。互聯網,物聯網,互聯網+,從計算機與計算機互聯,到計算機與物品互聯,再到計算機與產業相連……縱觀互聯網時代,每壹次打破傳統思維模式的創新突破,都是互聯思維的壹次次延伸。

當傳統零售模式遇上互聯網,創新出淘寶的全新運營模式;當傳統超市遇上互聯網,類似京東的壹站式網絡購物平臺應運而生;當傳統教育遇上互聯網,線上教育更是大放異彩。

類似的例子俯拾皆是,但更令人欣喜的是,互聯思維已經不再局限於人類物質生活充足,而是開始借互聯網將萬物互聯思維與傳統文化相連,助推精神世界豐盈。我們可以看見,故宮文創推出“奧利奧玉璽”“文物雪糕”在網絡火爆銷售。故宮“看門人”單霽翔主持宣傳非遺綜藝《萬裏走單騎》也於各大視頻網站火熱播出。

然,難道傳統突破發展只能靠創新煥發活力,而傳統對互聯網時代下的創新毫無益處?非也。繁華盡處,是壹泓源頭之水。我們奔向創新繁榮的同時,也不要忘記我們為何出發。

正如哲學教授劉擎所言:“互聯網擁有反諷的雙重性。”在信息洪流中以為更自由,卻桎梏於信息繭房。想用手機濾鏡記錄生活美景,但鏡頭裏單薄的色彩載不動天際消融的蒼茫。當海量信息填滿每段碎片的時間,可在接受大量的信息之後,卻又有茫然若失之感。

離不開屏幕的疲憊目光,後面是眷戀手機的靈魂。因此隨之而來的,是壹股懷舊傳統生活的感觸縈繞心頭。有人想起只能打電話發短信的翻蓋手機,有人追憶只能打電話甚至寄郵件的慢時光。我們不是不受益於互聯網科技下新潮便捷的數字生活,但是我們同樣需要傳統的情懷和底蘊,予生活溫度和厚度,而非壹串串冰冷的數字代碼。

我們身為互聯網時代下的新青年,擁有前所未有的廣闊視野,更有繼往開來的責任重擔,我們不能沈溺於網絡便捷下的放縱,不能因滿足眼下而止步不前,也不能以創新為名卻不立足傳統的淩空蹈舞。我們應當用互聯思維,立足傳統,放手創新。

傳統與創新相伴相生,互聯與發展形影不離。琴弦上所撥動的伯牙子琴高山流水,茶香中所飄蕩的唐宋文人雅致文思……這些蕩滌心靈的力量或被時光蒙塵,需要我們以互聯思維的活水為其賦能,以傳統為針,以創新為線,在互聯網時代編織出青年的色彩。

三年級傳統與創新作文大全篇2

《哪咤之魔童降世》《白蛇緣起》等國漫在近期爆紅,推究其成功的原因便在於其主創團隊借助新興科技手段,以互聯網為媒介,賦予中國傳統神話故事以新的活力,實現守正創新。

在互聯網時代,我們唯有高舉創新的火炬,方能照亮傳統繼承的康莊大道。

中華傳統文化傳承千年,博大精深,它之所以歷久彌新,在互聯網等科學技術大行其道的今天,仍能保持活力,正是創新提供了不竭的動力。對傳統進行創新,讓傳統不再束之高閣,不再是陽春白雪,不再是博物館隔著玻璃蒙層的展品,而是以全新的'面貌與姿態飛入尋常百姓家。正如李子欣以視頻的形式介紹傳統美食而大受歡迎,配上現代曲調改編成流行歌曲的古詩《琵琶行》在網上上走紅。在互聯網時代以新方法創新傳承優秀傳統,傳統才會煥發新的生機,走向未來。

“當過去不再照亮未來,人心將在黑暗中徘徊。”互聯網時代,有太多的新生事物出現,其中難免裹挾著壹些不良思想與文化,對優秀傳統進行創新式發展繼承能夠增強人們的文化意識與自信,從而進壹步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0--年春節晚會舞臺上《山水霓裳》借助分鏡拍攝與定向克隆技術,讓人們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服飾之美,故宮文創取材明清時期匾額,創新式開發出“正大光明”充電寶,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失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阿木爺爺以新奇的視頻形式展現了傳統手工藝的精妙絕倫……

正是對傳統文化的創新式發展為互聯網時代泥沙俱下的網絡空間與現實生活註入了清正之風,讓優秀的傳統照進現實的鋼鐵叢林,給予心靈以慰藉與熏陶,讓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然而,對傳統進行創新並不意味著徹底的“改頭換面”,更不是對傳統的是惡搞和褻瀆。借助互聯網走紅的馬寶國之流,網店讓孔子穿上西裝作為代言人等行為,都是對中國傳統缺少敬畏之心,而喪失了對傳統最基本的尊重與敬畏的所謂創新,已經喪失了創新的原則,突破了道德與文明的底線。

梁任公有言,“今日只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身為當代青年的我們,更應堅持創新的重任,在互聯網時代為傳統的繼承與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年級傳統與創新作文大全篇3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壹直是我們炎黃之孫的驕傲。而現在卻出現分歧——傳統文化需要被傳承嗎?

毋庸置疑,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二十四節氣確實“己在生活中不常用到”,但是,如果因為不常用到,便要摒棄之,這顯然也是功利主義思想在作祟,是目光短淺的表現。二十四節氣的存在價值,除了古時農業的應用價值外,它更體現出壹種文化標簽價值,正如入遺標準中的“傑出的文化代表”,既然是有文化的代表性價值,這是任何時候都不過時的。

泰戈爾說過壹句話:“古老的種子,它生命的胚芽蘊藏於內部,只是需要在新時代的土壤裏播種。”所以,孕育了五千年的中華文化不應該被遺忘,被拋棄,而是更好,更應該傳承,讓孩子們在心理上形成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才能壹代壹代的將更多的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和發揚下去。現今天看來,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括道家文化,佛家文化,是四大文明,萬裏長城,京劇昆曲等。傳統精神和歷史古跡又壹次受到沖擊,那些西方文化使現在的民族文化生存越是艱難,幾乎是空谷絕響。

近20__年初,“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引得各界人士議論紛紛,多方評價。有人說:需要被搶救;有人說:沒有實際價值;有人說:只有傳承和革新才會有更大的價值。本來是壹件很好的事情,卻現在別搞得亂七八糟,不知對錯。

另外,需要明確的是,二十四節氣入遺,壹方面的確是說明二十四節氣的文化代表性價值,另壹方面也是反映出這種文化遺產需要切實保護。而入遺後是最好的保護,但這也不是最終目的,更大的價值在於傳承和發揚。

然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全球化並不意味著文化同質化,單壹化,唯其多樣,世界文化才會更美!中國的文化是世界的瑰寶,怎能讓它淹沒在時代的潮流中?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應該思考如何實現傳統文化與現實文化的融合,思考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三年級傳統與創新作文大全篇4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標誌,對待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應當繼承與發展,守正與創新。如何處理二者關系,則成為其傳承路上的矛盾。

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是其發展的前提基礎。《唐宮夜宴》中舞者的體態、紗衣與妝容,都是對唐三彩樂俑的展現,而唐三彩樂俑則作為唐代文化的載體被壹代代人民繼承下來。如果不對其進行繼承,現在就不會有如此包容的、具有與民族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沒有文化談何發展文化?

在繼承的基礎上,傳統文化應推陳出新,與時俱進。傳統文化借助現代科學技術進行創新並傳播,國家博物館網上展廳、故宮博物院的數字技術……都是將傳統文化以當代形式展現,民族舞蹈中虛擬場景與現實舞臺的結合,呈現著視覺盛宴。對傳統文化進行內容、形式、體制、機制的創新,使其成為優秀的且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增強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守正與創新傳統文化都要立足於實踐。優秀的傳統文化應當遵循社會發展的規律,同時具有壹定的社會歷史性,反映當時的社會存在。優秀傳統文化要貼近生活,同時需高於生活,體現著中華民族精神。傳承下來是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我們繼承和發展的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增強精神力量,促進人民全面發展。

作為壹名中國人,我們應當將所見所聞所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化於心,外化於形,樹立我們的文化自信,增強我們的文化認同感,自覺接受其熏陶。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們應當做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讓中華文化面向世界,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對於中華傳統文化,我們既要有新生的雀躍,又要有堅守的泰然,在繼承中發展,在交流中傳播,做中華文化小使者,學好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三年級傳統與創新作文大全篇5

壹顆大米上“跑”著壹輛奔馳車,這是我在參觀君巍藝術園看的微雕作品,小小的白色米粒上放著壹輛壽山石雕刻成的黑色小汽車,更神奇的是通過放大鏡可以清楚的看大奔馳車的車標,細到極致是我的最大印象。

每個微雕作品都是在壽山石——據說是非常堅硬的壹種石頭上進行雕刻創作。大師爺爺告訴我,收藏壽山石是壹種傳統的藝術,每塊石頭都有不同的特點和收藏價值,在藝術館我看到了“滿漢全席”,有的像黃豆,有的像排骨,還有的像餃子,個個都栩栩如生。還看到了“臥佛”、“金雞獨立”,大師爺爺告訴我說,這些石頭都是沒有加工和雕刻的,都是大自然挑選撿回來的,是很傳統的壹種藝術品收藏。

但是,壽山石還可以用刻刀進行雕刻,不僅能夠雕刻成想要的形狀,就像壹開始看大的米粒壹樣大小的汽車,大師爺爺還打破傳統,在堅硬無比的壽山石上刻出密密麻麻的字,如果不用放大鏡根本看不出那些字。這是壹種獨特的創新,在原來只是用來收藏的壽山石上進行創作。

除了“大米上面跑奔馳”以外,最吸引我眼球的就是那“富貴千善”了。看看它的形狀,雕的是壹個花瓶。上面還有姿態各不相同的幾朵菊花,而最底下是竹子和梅花。“歲寒三友”的樣子被雕刻得形象逼真。然而最引人註目的並不是這精致的外觀,花瓶上大大的壹個善字。再往近看看,才能發現這個繁體的“善”字是由好幾個密密麻麻的小字組成的。那些字小得就連顯微鏡都不壹定看得清,相比大師爺爺是有多厲害啊!那些字說潦草不潦草,說端正也不是很端正,有種讓人覺得灑脫,但又有點矜持的感覺。我看得出了神,但我又看到在那“善”字的中間還有三個很奇怪的字體的字。我睜大了眼睛看了看,呀!原來是三字經,難怪我之前看那些字那麽眼熟。聽說這個作品還得了“百花杯”的金獎呢!

生活需要創新,藝術也需要創新,傳統的技藝加上了創新的力量,藝術品就像有了生命壹樣,勃勃生機!

  • 上一篇:猶太人簡史
  • 下一篇:電視劇未來的發展趨勢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