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般來說,希伯來人(古代猶太人)是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幼發拉底河、流經該地區、位於人類文明發源地現代中東的底格裏斯河)古代民族的成員,被希伯來人稱為族長的亞伯拉罕就出生在兩河流域古代文明的中心。從種族起源來看,猶太民族無疑是閃米特人(包括巴比倫人、亞述人、希伯來人、腓尼基人等)的壹部分。古代)起源於今天的阿拉伯半島,是閃米特語系的壹個分支。
由於史料的缺乏,希伯來人的早期歷史和其他民族壹樣,是朦朧的。根據他們自己的傳說,公元前1800年左右,希伯來人在族長亞伯拉罕的帶領下,離開兩河流域,前往被視為“應許之地”(聖經中上帝賜給亞伯拉罕的地方),也就是今天俗稱的巴勒斯坦地區。希伯來語稱謂中的“希伯來”壹詞,意為“從河對岸(指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來的人”,形象地說明了他們的身份。
迦南是埃及和西亞之間的紐帶,古代世界最重要的貿易路線就經過這裏。同時也是古代文明的交匯點,古代文明在這裏留下了印記和影響。這壹地理特征對來此定居的希伯來人的文明產生了重要影響。
來到迦南古國的希伯來人在那裏生活了三代(亞伯拉罕、以撒克、雅各分別被視為三代族長),歷史上稱為“族長時期”。後來由於饑荒,希伯來人不得不居住在鄰近的古埃及。他們在埃及生活了大約400年,因為他們最初受到埃及法老的善待。大概是在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時期(約公元前1304年-公元前1237年),希伯來人在埃及受到不公平待遇,開始淪為奴隸。當時埃及統治者采取的民族排外和迫害政策,使希伯來人面臨民族滅絕的危險。為了擺脫奴隸制,獲得自由,希伯來人在壹個名叫摩西的偉大希伯來人的帶領下逃離埃及,回到了應許之地——古迦南。據信,在返回的途中,希伯來民族意識得到加強,以壹神論為基礎的猶太教開始出現並建立。
希伯來人離開埃及,回到了上帝的“應許之地”——古迦南地,這標誌著希伯來人民族的歷史進入了壹個新的階段,同時,其歷史也進入了壹個有歷史記載的時代。重返古迦南後的前200年是希伯來歷史上的“士師時代”。壹群被稱為法官的人在組成希伯來民族的12個部落中扮演著組織、領導和調解社會矛盾的角色。法官權力的有限性和不穩定性決定了他們無法改變各個部落各自為政的局面。希伯來部落不僅各行其是,有時還會相互沖突。後來,為了有效對抗入侵的腓力斯人和其他外族人,分成12個部落的希伯來人開始意識到同意王權對於民族生存的重要性,產生了希望有壹個民族國王的想法。受人尊敬的法官撒母耳根據民意選出了希伯來人歷史上的第壹位國王——掃羅(約公元前1040年在位)。這樣,“法官制度”過渡到了“君主制度”。
掃羅王的出現標誌著希伯來民族團結的開始。索爾壹生戰鬥,最後戰死沙場。希伯來人在著名的大衛王時代(約公元前1020-970年在位)完成了對外戰爭,建立了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統壹王國。王國的疆域遠遠超出了古迦南地:從東北到幼發拉底河,從東南到亞喀巴灣,從西南到埃及邊境。創造了希伯歷史上最輝煌的篇章。耶路撒冷從此成為希伯來人永恒的首都。大衛王也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
大衛王死後,他的兒子所羅門王(公元前968年至公元前928年在位)繼承王位。他在公元前956年左右在耶路撒冷建造了猶太聖殿。耶路撒冷聖殿的建造和開放是希伯來民族歷史上壹個極其重要的事件。聖殿成為希伯來人的崇拜中心,所有對神的祭祀儀式都在聖殿舉行,因此希伯來人的宗教信仰和民族意識得到增強。從聖殿建成到被毀,被稱為希伯來民族歷史上的“第壹聖殿時期”。耶路撒冷作為統壹的希伯來王國的首都,從此成為希伯來民族眼中的宗教中心,“聖城”的地位從此確立。不僅如此,當希伯來人面臨壹系列民族滅絕的危險時,這座神廟後來成為壹個鼓舞人心的象征。所羅門王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除了修建寺廟,他還開辟了貿易路線,開發了自然資源,並在中國修建了大型工程。通過締結條約和婚姻,所羅門王鞏固了與周邊民族的關系,統壹的古希伯來王國成為該地區的繁榮國家。所羅門王本人也因其智慧而被視為古代君王智慧的典範。
公元前928年,所羅門王去世,希伯來人內部不和,爭權奪利,將希伯來統壹王國壹分為二。從12部落開始,10部落組成了北方王國,歷史上稱為以色列王國,首都是撒馬利亞。另外兩個部落(猶大部落和便雅憫部落)組成了南方王國,歷史上稱為“猶大”,仍以耶路撒冷為首都。公元前722年,在近東崛起稱霸的亞述大舉南下,北方的以色列王國抵擋不住亞述強大軍隊的進攻,被壹舉消滅。由於亞述統治者實行將被征服民族分散到自己居住地以外地區的政策,構成以色列王國的10部落的希伯來人在亡國後被分散流放到亞述各地,久而久之被當地人民同化,從此不知去向,成為歷史上著名的“10部落之謎”。
由於猶大王國狹小,強大的征服者對其興趣不大,所以躲過了亞述人的劫掠,但內憂外患並未結束,國內信仰混亂,民眾四分五裂。在約西亞國王時代,猶大王國開展了“請願運動”,以消除異教的影響,凈化民族信仰,確立壹神教的排他性地位。雖然這壹改革最終未能挽救猶大國於亡國之境,但對堅定民族信仰,保存猶大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因為希伯來文明主要是由組成猶大王國的兩個部落保存和發展的,所以希伯來人也被外國人稱為“猶太人”。
當歷史發展到公元前6世紀,另壹個帝國新巴比倫決定統治該地區時,猶大王國的滅亡是不可避免的。公元前597年,巴比倫新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入侵耶路撒冷,俘虜了猶大王約雅敬,立西底家為傀儡王。10年後,猶大王國試圖反抗新巴比倫,尼布甲尼撒二世再次率軍征服。公元前586年,面對新巴比倫的強大進攻,猶大王國壹蹶不振,首都耶路撒冷連同聖殿壹起被毀。猶太民族歷史上的“第壹聖殿時期”結束了。
失國的猶大王和數萬猶太精英、學者壹起,被征服者帶到千裏之外的巴比倫,過著囚徒般的生活,史稱“巴比倫囚徒”。巴比倫人的被擄雖然只持續了半個世紀,但在猶太歷史上卻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壹歷史經驗對猶太民族凝聚力的增強、猶太教的進壹步發展,乃至“猶太人還鄉觀念”的生根都有重要影響。
公元前538年,崛起於西亞的波斯帝國出人意料地迅速征服了新巴比倫。獲勝的波斯國王居魯士大帝以罕見的寬容政策對待在巴比倫過著屈辱生活的猶太人,不僅允許他們重返家園,還同意重建聖殿。公元前516年聖殿落成,猶太歷史進入“第二聖殿時期”。
雖然在隨後的200年間,猶太人的故土壹直處於波斯帝國的統治之下,猶太人也只是憑借波斯人的寬容才得以生存,但總體來說,波斯並沒有過多幹涉猶太人的日常事務,只派駐了壹名波斯官員負責保障地區安全和監督稅收,日常事務全部由猶太人自己管理。經過最初的內部鞏固和消除外國人的影響,猶太社會平靜了,生活安定了,猶太民族得到了休養生息,傳統文化得到了鞏固和加強。政治上,君主制沒有恢復,主持廟會祭祀的祭司階層顯然掌握著主要權力。
但在公元前333年左右,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打破了那裏的和平,猶太人居住的家園和近東其他地區壹起,立即成為希臘帝國的壹部分(希臘帝國在亞歷山大死後分裂,猶太人的家園先後歸埃及托勒密王朝和以敘利亞為中心的塞琉古王朝管轄)。席卷地中海地區的希臘化運動在猶太人的家園也是聲勢浩大,馬其頓和希臘移民在那裏建立了近30座帶有希臘祭壇、競技場和劇院的新興城市。希臘人的生活方式導致猶太人的生活方式受到沖擊,宗教信仰受到迫害,以至於決心堅守自己文化的猶太人不得不為捍衛自己的民族文化而戰。隨著安條奧庫斯四世伊皮法尼斯對猶太教的禁令和對猶太人的迫害,這場鬥爭愈演愈烈。猶太人忍無可忍,於公元前165年舉行了被稱為“馬卡比起義”的起義。起義勝利後,塞琉古王朝的統治者不得不做出壹些讓步,允許猶太人按照本民族的傳統方式生活。猶太民族獲得了相當大的自治權,在自己的國土上建立了半獨立的哈斯莫尼王朝。然而,異族的統治和希臘化的影響引起了猶太人生活的主體猶太教的紛爭和分裂。撒都該派、法利賽派、艾賽尼派、狂熱者等不同派別出現,壹個叫耶穌的猶太人也有自己活躍的派別。
當羅馬帝國取代希臘成為世界霸主時,猶太人開始在羅馬統治下生活。羅馬的暴政和對猶太教的褻瀆迫使猶太人再次起義,起義始於公元66年。然而,這次起義被羅馬的強大力量鎮壓了。公元70年,當時猶太人的政治中心耶路撒冷終於被羅馬軍隊征服。破城的羅馬人放火燒猶太人的第二聖殿,猶太人被趕出聖城和家園,開始了全民族的“散居”生活。雖然猶太人在公元132年的巴爾?在科克巴的領導下,又發生了壹次反抗羅馬統治的起義,但起義在135年徹底失敗。為了防止猶太人再次反抗,羅馬統治者宣布禁止猶太人在聖城居住。至此,猶太人完全失去了在自己家中生活的權利,流散的過程愈演愈烈。總的來說,猶太民族生活在自己家園的歷史已經結束,猶太民族的古代歷史也已經結束。猶太民族的歷史進入了1800年的“流散”。
雖然猶太人分散在世界各地,但他們仍然堅持自己的宗教,並不斷為其添加新的內容。第壹,他們把猶太律法系統化,記錄下來,寫進《舊約》的前五卷《托拉》。公元2世紀末,拉比(大主教)將法利賽人(壹個猶太宗教組織)的教義匯編成《米什那》,使用和傳播了300多年。在6世紀前夕,壹些評論被添加到這些猶太教義中,然後著名的《猶太法典》被編纂。
與此同時,猶太人在世界各地不斷遷徙,受到迫害和驅逐。公元3世紀,巴比倫為猶太人提供了臨時避難所。10世紀,許多猶太人移居西班牙。1215年,基督教會頒布了猶太符號法,禁止猶太人占有土地,強迫他們從事商業和金融活動。從13世紀開始,歐洲又出現了壹波迫害猶太人的浪潮。猶太人於1290年被驅逐出英國,1394年被驅逐出法國,1492年被驅逐出西班牙,1497年被驅逐出葡萄牙。在德國和意大利,他們被限制住在猶太區。20世紀三四十年代,對猶太人的迫害達到高潮,很多猶太人死於這壹時期。1948年5月4日,聯合國宣布建立現在的猶太國家——以色列,讓猶太人回到祖先生活的地方,重建國家。但這引發了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乃至所有阿拉伯人的矛盾和沖突,導致中東問題久拖不決。
據1970統計,全球約有14萬猶太人,其中北美約600萬,主要在美國,南美和中美洲約75萬,南非和澳大利亞約20萬,西歐100多,多在英法,前蘇聯約200萬,以色列25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