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們比較不同宗教信仰的老年人的死亡觀,看看宗教信仰如何影響老年人的死亡觀。在這裏,我們查閱了有關這方面的各種資料,把相關的概念和問題總結如下:定義壹個東西,在邏輯上,通常意味著給這個東西的性質加上壹個概念。死亡不是任何人能直接感受到的。人活著的時候,不能體驗死亡;人死了,不能體驗,更不能說出來。由於人無法感知死亡的狀態,也無法用精確的語言描述,所以人們對死亡的認識很難上升到以客觀觀察為基礎,可以在實驗室中反復展示的科學認知水平。這樣,“死”的本來面目對人們來說永遠是個謎。“死”的確切性質無法把握,因為人們無法給“死”壹個科學的定義。
正是因為死亡無法定義,難以上升為壹門精確的科學,所以成為宗教和哲學討論的永恒話題。事實上,宗教以情感和信仰來分析死亡,以“死亡”的必要性來證明生命的痛苦,從而促使人們建構壹種超然的理念和向往,努力擺脫世俗的束縛,獲得某種不朽和神性。
無論死亡是被擬人化(死神大神),還是用陰性名詞(死亡)或陽性名詞(死亡,死亡)來表達,死亡都是壹種真實的、具體的、不同形式的數據,在很多領域都很流行。死亡其實不就是任何科學手段都無法定義的資本“無”或幾乎“無”嗎,無論從標準還是定義上?如果壹定要給死亡下定義,那麽在很多領域都有很多關於死亡的描述。
人類最早是從生理學角度認識死亡的。在古代,人們認為壹個人不能動或者已經死了;後來人們發現,死亡就是沒有呼吸的時候;人類已經進化並意識到死亡是心臟停止跳動的時候;現代醫學把腦死亡作為人類死亡的標誌。基督教影響下的醫學定義,強調靈與肉的二元性,強調人與獸的區別。因此,在玻恩博士看來,人的死亡在於靈魂和肉體的分離,動物的死亡意味著基本生物功能的終止。蘇聯的百科全書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精神:“死亡與器官的生命活動的停止同時發生,所以它也作為壹個獨立的生命系統與個人的毀滅同時發生;在更壹般的意義上,死亡是生命物質的最終停止,並伴隨著蛋白質的分解。只有在對有機體生命本質的唯物主義解釋的基礎上,才能理解死亡。”中國古代儒家創始人孔子告誡弟子如何看待死亡:“不知生,焉能知死?”。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伊壁鳩魯對死亡也有著名的論述:“當我們存在時,死亡不存在;死亡存在,我們就不存在。“德國偉大的哲學家海德格爾曾經說過,人的‘生’和‘死’不是生命的兩個端點,而是交織在壹起、不可分割的。死亡是人類永恒的命運,因此,人類存在的意義就在於把自己的生命拋向死亡,然後反彈回來獲得規定性。所以,人在世俗生活中,絕不能只是把自己埋在“活”裏,混沌不明地“活著”,而應該時時安靜地“思考”,尤其是正視“死亡”,時時想到它。這就是關註人類生命中死亡問題的意義和價值。中國人對死亡的看法
1.原始的死亡觀
在人類發展初期,由於社會生產力和人類思維能力的極度低下,人類無法對死亡進行哲學思考,甚至無法從人類和自然的角度看待死亡,這使得人類原始的死亡觀普遍采取了非自然宗教神話的形式,也就是說,死亡問題總是與原始宗教神話緊密交織在壹起。與原始宗教神話緊密交織的原始死亡觀,最根本的特征是對死亡的反抗和否定。
(1)原始死亡觀的基本內容之壹是否認死亡的普遍必然性和必然性;
⑵原始死亡觀的另壹個重要內容是對死亡終極性的否定;
(3)原始死亡觀的另壹個重要內容是相信超我靈魂的不朽。
當今中國人心目中“死亡”概念的意義和意圖。
(1)以死為自然歸宿。生老病死是自然現象,有生就有死,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
(2)死亡是令人恐懼的事件;
(3)死亡是壹種理想的追求。有兩種情況:壹種是把死亡當作追求理想的手段,壹種是有意無意地美化死亡;
死亡是壹種威懾力量。生命的珍貴在於它的獨特性和不可逆性。生命只有壹次,死亡意味著生命的終結,與世俗的存在徹底決裂。
5.死亡是壹種痛苦的解脫。死亡只是人生的壹個階段和環節,甚至是壹個次要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