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用《論語·孝道八百字》中的名句寫壹篇作文

用《論語·孝道八百字》中的名句寫壹篇作文

1.結合《論語》中對“孝”的論述,寫壹篇800字的關於“孝”的議論文。

孝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之壹,《論語》中的記載對這壹觀念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或許,很多人都知道2008年被評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壹的劉:1973年,劉與同村姑娘謝裏恩結婚,次年7月,謝裏恩去世前,叮囑丈夫要照顧好父母和智障兄弟。從此,劉對傾註了33年的忠孝,成就了壹個孝順、友愛而驚天動地的謝(劉後來改姓謝)。1979我公公中風嚴重,再也沒有站起來過。壹個老了,壹個癱了,壹個傻了,壹個年輕了。家庭的重擔全落在謝的肩上。謝老了,病了,但他的意誌沒有垮,他的孝心沒有變,他的責任沒有丟,他的良心沒有丟。他隱藏著最沈重的悲傷,肩負著保持希望的重任。可見他的孝心感動了上帝!

羊有跪胸之恩,烏鴉有反哺之意,鳥獸尚且如此。人為什麽會自卑?父愛如山,母愛如海。他們給我們的愛是與生俱來的,至於他們的離去,那是長久的,偉大的,無私的愛。而我們對父母的孝心呢?無論如何,都比不上父母給我們的愛。就像詩裏說的“但寸長的草得了三縷春光多少愛”,不及時去瞻仰,只會是傷心,遺憾,遺憾!

《政治篇》孟問關於孝道的事。子曰:“父母只憂其病。”《為政》問孝。子曰:“今之孝,謂之能養。至於狗和馬,都可以養;不敬,有何不可?”在很多人眼裏,對孝道的理解就是這麽狹隘。他們覺得只有結婚了,父母老了,才是該孝順的時候。可能有些人連自己能為父母做的都不願意做。現在就這樣了。以後不要提“孝順”。到時候,那些人的良心會被狗吃了。

誰知道父母的生日?誰問的家長體質?有多少人理解父母的擔心?

孝順不僅是父母年老時的物質支持,也是我們內心真誠的感激...

什麽時候才能給父母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從壹開始...讓我們為父母盡壹份孝心,讓世界充滿孝心!!

2.誰有《論語》政治篇中以“孝”為主題的議論文?《論語》中有記載,高中水平800字左右。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謂之可養,至於犬馬,謂之可養。若不敬,有何不可?”夏紫問孝。子曰:“色難。我有事情要做,我必須處理好。我有吃有喝,老公也不好意思。以前覺得是孝順。”

把這兩篇文章聯系在壹起,就可以知道,當時大家贍養父母,為父母做點事,讓父母先吃上好東西,並不困難。所以,孝順不能滿足於“能贍養”,太低了。給父母物質上的滿足和照顧相對容易,但照顧父母的心理,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卻不容易,至少很難做到壹如既往。要讓父母感到舒服,首先要善待父母。但家庭成員之間往往沒有情感上的約束,尤其是對父母。整天相視而笑很難,所以就有了“色難”的問題。妳不能假裝對父母好,妳不能刻意排擠他們,只有妳發自內心的真誠。也許只有當我們自己成為父母甚至祖父母,體會到為人父母之心,看到父母日漸衰老,對衰老產生憐憫之心,才能對孝道有更深的理解。

3.用《論語》中的任意壹句話寫壹篇800字的作文《知》——孔子思想的精髓。孔子不僅是壹位偉大的思想家,也是壹位偉大的教育家。他從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總結出許多有意義、有啟發性的教育思想和獲取知識的方法。

在春秋末期這樣壹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保守的奴隸主貴族無法應對現實生活的變化,也不可能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人才。但是,就整個社會的發展而言,我們需要壹批人才來解決現實社會中的各種復雜問題。

孔子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通過教育給人知識,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教育家。孔子提出“教育無階級”。雖然對這句話有各種各樣的解釋,但它涉及到擴大教育的範圍,使受教育的人不僅限於奴隸主和貴族,應該是毫無疑問的。

孔子自己也實踐了他的“教而無分”的思想,所以他說:“只要我有十塊肉幹作學費,我就絕不會教不下去。”。

4.用《論語》八百字作文談世界古人說:“人非聖賢,而能犯錯誤?”父母犯錯是很平常的事,而孩子如何對待犯錯的父母是壹門不尋常的學問。從小的角度來說,是家庭教育問題。從大的方面來說,直接影響壹個民族的生死存亡。孔子就像壹座燈塔,為我指明了正確的方向。子曰:“父母諫,不從其意,而敬而不違,勞而不怨。”意思是父母有錯,我們要委婉的勸,不聽的時候尊重他們,努力。”看到這句話,我想了很多,於是暑假裏的那壹幕突然浮現在我眼前。

那是壹個炎熱的早晨,媽媽帶我去了外婆家。我的眼睛被蚊子叮了壹下,非常癢。我壹路不停地揉眼睛,眼睛紅腫。我眼睛可惡的過敏性皮疹又爆發了。我進屋,我爺爺看到我的臉就勃然大怒。他二話沒說,沖著我媽吼:“妳怎麽把他眼睛打成這樣了?妳還配做媽媽嗎?”當我媽媽看到我爺爺時,她非常生氣,以至於她不再說話了。她輕輕拉我去衛生間洗眼,吃藥。這時候我疑惑的問媽媽:“媽媽,妳批評我的時候總是那麽嚴厲,但是這次爺爺錯怪妳了,妳又那麽溫順。為什麽?”媽媽沒有回答。過了壹會兒,她指了指窗外。壹眼望去,只見有些工人在為小樹修剪樹枝,有些工人在支撐加固壹棵為我們遮風擋雨的大樹。這時,媽媽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妳就是那棵小樹,我就是那些工人,妳爺爺就是那棵老樹。”“我明白了,我明白了,妳對我要求嚴格是因為妳想讓我成為壹個人才,妳對爺爺的溫順是為了報答爺爺對妳的養育之恩,盡孝道!”我壹把抓住我媽的話,說:“對,妳說的對,”我媽點點頭。“妳壹定要好好記住這句話。

這時我恍然大悟,於是飛回大廳,對生氣的爺爺說:“爺爺,爺爺,妳錯怪我媽媽了。我眼睛腫的不是我媽,是蚊子!”爺爺很尷尬。

他若有所思地對母親說:“妳怎麽不早說?妳看妳現在多尷尬!””“沒關系,沒關系,”

媽媽淡淡壹笑說:“罵妳有什麽意思?”想到這裏,我終於體會到了孔子言傳身教的真諦,母親的言傳身教就是無怨無悔的寫照。

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中的瑰寶,是民族思想的精華。千百年來,它教導大家要尊重和遵循“忠、孝、仁、義”的原則。這句話告訴我們,作為子女,壹定要報答老壹輩的恩情,孝順父母。父母犯錯,孩子受委屈,容易在怨恨和勞累的幹擾下失去孝心。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忍辱負重,要寬容,要有孝心,才能實現孔子所說的:“父母諫,不從其願,但不違其願。”我也意識到,其實孔子的這段話還有另外壹個教育意義。首先要培養自己對父母的孝心——報恩之心,擴大心胸。只有在未來,我們才能以寬廣的胸懷對待社會、自然和祖國,以開放樂觀的精神接受挑戰,為社會和人類貢獻我們的聰明才智,建設和諧穩定的社會,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5.用駢文寫八百字的孝道,是中國文化的美德。古人雲:“諸德之孝為先,萬惡之源。”

壹個好男人,哪個沒把孝字放在心裏第壹位?01親嘗湯劉恒,漢高祖的第三子,博太後所生。高中後八年(180之前)是皇位。

以仁孝之名,名滿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他母親病了三年,他經常不見人影,脫衣服;讓媽媽帶湯,他自己嘗了才放心。

他在位24年,強調德治,提倡禮儀,重視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口繁榮,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被稱為“文化和風景的統治。”02咬指曾參,本名,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於世。

十幾歲的時候家裏窮,經常去山裏撿柴火。有壹天,家裏來了客人,我媽不知所措,用牙咬著手指。

曾參突然心疼起來。知道媽媽在叫他,他趕緊背著柴火回到家,跪下來問為什麽。母親說:“突然來了壹個客人,我咬了咬手指,希望妳回來。”

曾參於是接待客人,以禮相待。博學多才的曾參曾提出“三日我存身”的修煉方法(《論語》學)。相傳他的著作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來儒家尊稱他為“聖人”。

陸壹順,其母,春秋時陸人,孔子弟子,孔門稱顏淵。孔子曾稱贊他說:“孝順,閔子愷!”(《論語·先進》)。

他媽生得早,他爸娶了第二個老婆,生了兩個兒子。他的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棉制的冬衣,卻給了他壹件蘆花做的“棉衣”。

有壹天,當我父親出門時,敏敏拉著車,因為冷得發抖。他把繩子扔到地上,被父親訓斥和鞭打。蘆花帶著破縫飛了出來,他爸爸知道閔被虐了。父親回家後,想和繼母離婚。

沈敏跪下來求父親原諒繼母,說:“我離開母親只有我壹個人冷,我和母親離婚三個孩子都會冷。”父親很感動,就順從了他。

後媽聽說後,後悔自己的錯誤,把他當父母看待。“古聖先賢以孝為宗教,以孝為根本,禮敬親人如聖賢,成就人生大意義,父母恩情重如山。只有懂得報恩,不忘根,才能感恩父母”——跪羊圖中的孝心包含了多少愛?孝順這個詞包含了多少父母對我們的恩情?讓我們時時刻刻回報父母的恩情,把孝心傳遞下去。

6.求800字的議論文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諸德孝為先,這是民族史上的壹段佳話。做壹個好人,壹個善良的人,壹個成功的人,首先要孝順。

失去了孝道,就像壹個人失去了內心,只有壹個軀體屹立於世,失去了生命的價值,更談不上巍然屹立,有所作為。歷史上有很多感人至深的孝道故事,其中壹個就是“閔子騫勸父感後母”。感人。

閔子愷是周朝的人。小時候失去了母親,父親嫁給了某姓作為我的繼女。

閔子愷壹向孝順,對待後媽也像母親壹樣孝順。後來後媽接連生了兩個兒子,於是開始討厭閔子愷。

總是在老公面前說子謙的壞話,挑出子謙和她爸爸的關系。冬天

7.求關於論語的作文,關於孝道的急1,孟求孝道。孔子說;“父母只擔心自己的病。”

孟問孝順的意思。大師說;“父母愛孩子,唯恐孩子生病。(孩子能理解這種感受,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謹慎。)這就是孝順。”

2.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謂之能養。至於狗和馬,都可以養。

不敬,有何不可?"

子遊問:“何為孝?”爵士說;“如今,人們認為能夠贍養父母就是孝順。就連狗和馬(這樣的動物)也是人養的。不尊重父母,人和動物有什麽區別?”

3.子曰:“父母在此,不遠遊必好遊。”

子曰:“父母在世,不遠行,必有壹定去處。”

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少。壹個是開心,壹個是害怕。”

父母的年齡不可能不知道。第壹,為父母長壽而慶幸;二是為父母的衰老(瀕死)感到害怕和難過。

5、孔子說:“巧言令色,清新仁義!”

大師說:“假裝善良甜蜜的人,很少會仁慈。”

6.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大師說:“壹個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獨無助的(因為誌同道合的人與他親近),壹定要有人陪伴。”

7.子曰:“君子義,小人利。”

君子知仁義(按義行事),小人知利益(所以行事時容易追求利益)。

8.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憂心忡忡。”

君子(開朗的心態,外貿的動作)顯得很舒服很穩重,小人(心理負擔重,外表動作)顯得很尷尬。

9.子貢問;“有壹句話,可以走壹輩子?子曰:“寬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問:“有沒有壹句話可以追求壹輩子?”大師說:“那大概就是寬恕吧!不要把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強加給別人。”

8.讀《論語》中的壹句話,寫壹篇800字左右的短文。作為壹部涉及人生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很多章節都談到了做人的問題,對當代人有借鑒意義。第壹,要堂堂正正。子曰:“人生而直,遊手好閑者,幸能幸免。”(《永業》)按照孔子的說法,壹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生活中不誠實的人可以生存,但那只是僥幸避免災難。按照事情發展的邏輯推理,這種僥幸避禍的人遲早會倒下。第二,做人要重視“仁”。這是孔子在做人上最強調的問題之壹。在孔子看來,仁是做人的根本,居於首位。子曰:“弟子進則孝,弟出則弟。他們真誠相信,他們無時無刻不愛著人,但他們是善良的。有余力就學文學。”(《學記》)又曰:“人無情,如禮乎?人都沒心沒肺的,那妳高興什麽?”(《巴蜀》)這說明只有在仁的基礎上學習和學習禮樂才是有意義的。孔子也認為,只有仁者才能無私地對待他人,得到人們的贊美。子曰:“仁者,可善可惡。”(《立人》)“齊景公有幾千匹馬。死的那壹天,說人民不道德。伯夷、舒淇餓死在壽陽下,百姓今稱之。”(《史記》)充分展示了仁的價值和力量。那麽什麽才算仁呢?顏淵問仁,子曰:“克己為仁。壹日克己復禮,天下仁者。”(《顏淵》)換句話說,只有克制自己,使言行符合禮,才是仁。壹旦妳說到做到,全世界的人都會誇妳是個善良的人。可見,“仁”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修身”和“克己”的結果。當然,孔子也提出了仁的外在標準,即“剛、韌、木、懶、善。”(魯茲)也就是說,語言堅強、果斷、樸實、謙虛的人,接近於仁。同時,他還提出了實踐仁的五個標準,即“禮、容、信、敏、利”(陽貨)。即謙遜、慷慨、忠信、勤奮、善良。他說,對別人尊重不會導致侮辱,對別人慷慨會贏得所有人的支持,對別人誠實會信任他們,勤奮做事會成功,與人為善會很好地指揮人民。孔子說,能實踐這五德者,可視為仁。當然,在孔子看來,完全做到仁是極其困難的。所以他教導人們追求仁義之道,即“博學於文,約以禮,亦可為夫!”(《顏淵》)即要廣泛學習文化典籍,以禮約束自己的行為,使自己不至於偏離正道。同時,也要重視向仁人學習,用仁人幫助培養仁。仁者,應該是壹個能為自己站起來也能讓別人站起來的人,幫助別人實現自己想要的,推動別人做好壹切的人。那就是:“我要站起來站起來,我要接觸到人,我可以近距離的看。可以說仁的壹面已經有了。”(《永業》)第三,做人要註重修養的全面發展。曾子說:“我壹日三救:妳對別人不忠嗎?”交朋友不相信?學不會嗎?"(《學習》)也就是我每天都要反復反省自己:我有沒有盡力去幫助別人?在對待朋友時,妳說話算數嗎?妳復習老師教的課了嗎?強調自身修養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孔子強調做人要註重全面發展。孔子說“以道為旨,以德為據,以仁為據,遊於術中”(《述二》)即誌在道,基在德,德在仁,行在六藝(禮、樂、射、禦、書、數)。這樣才能真正的做人。那麽孔子為什麽強調人生的全面發展呢?這體現了孔子對人的社會性的理解和個人修養的相互制約。他說:“站在詩中,站在儀式中是有趣的。”(泰伯)即詩歌能振奮人的精神,禮儀能強化人的情操,音樂能促進人的事業成功。所以對於個人修養來說,全面發展是極其重要的。

9.用論語談世界。八百字作文“以道為旨,以德為靠,以仁為靠,以藝為遊。”

誌在道,基在德,德在仁,行在六藝(禮、樂、射、禦、書、數)。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壹個真正的人。

看了這句話,我的心靈得到了洗禮。我明白了很多真實的內涵,也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和缺點。

在修正的過程中,出現過失敗。陽光總在風雨後,我成功了。

我也明白了做人的真諦。《論語》的精髓是如何獲得真正的幸福,其精髓在於我們做人的心態。

壹邊欣賞《論語》,壹邊慢慢咀嚼。糾正我的言語、行為、做法等。

最重要的是我學會了做人。為人正直,懂得報恩,尊重老師,父母,長輩。

做社會的好公民,做父母的好孩子,做老師的好學生。之前看論語,只是覺得做人只需要學習成績好,其他都不重要。

但現在想起來,我錯了。學習成績只代表壹部分,最重要的是壹種崇高的思想,壹種偉大的精神。

也可以從小事上展現自己的品質...當別人有困難時,妳伸出援手幫助他們。這就是品質。高尚的品質。

偉大的烈士黃繼光叔叔為保衛國家犧牲了自己。這就是精神。無私奉獻的精神。

但是,我們現在經常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吵架。難道我們比那些擁有高尚品質,無私奉獻的人更微不足道嗎?父母辛苦了壹天,我們有沒有問候壹句“媽媽,妳辛苦了”?快要吃飯的時候,我們有沒有給父母端飯,洗碗?在業余時間,我們有沒有幫媽媽做壹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捏爸爸的胳膊腿?時光荏苒,皺紋已經遍布母親的面額,白發已經在她頭上生根發芽。父母是為了什麽?都是為了讓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

我們報答父母了嗎?其實爸爸媽媽對我們報答的方式並沒有太多的要求,只是壹些小事。

媽媽累了,我們幫她錘腿,爸爸渴了,我們幫爸爸倒杯水。只要我們盡力去做我們能做的,就夠了。

10.寫壹篇700字的作文,就像孔子或孟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出自《論語·顏淵》,是孔子的經典妙語之壹,也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中國的《論語》和西方的《聖經》壹樣,是對壹個民族或壹個地區文化的概括和指導。其中顏元主要講述了孔子對仁、恕的解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意思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強調的是人要寬恕他人,提倡“寬恕”之道,這是仁的唯壹表現。“寬恕”的方式是對仁的否定表達。愛別人的行為當然包括原諒別人。《論語》中提到,夫子之道只有忠恕。這句話揭示了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孔子說的是,人要以自己的行為作為參照來對待他人。人要有寬廣的胸懷,與人交往不能心胸狹隘,要大度,要原諒別人。如果他們不想被別人對待,他們不應該只是被強迫。也會讓事情陷入僵局,失控。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個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除了關註自己的存在,還應該關註他人的存在。人與人是平等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上述對“人”的理解是廣義的,指的是大眾。但《論語》誕生的時代是“民”也就是說,士階層以上的人是相對於“民”而言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前面說的是“出門在外當貴客,使百姓如大祭祀”,這句話是用同壹句話來形容的。顯然,這裏的“人民”指的是被剝削階級和勞動人民。在今天的語言中,狹義的“人”是指奴隸。所以,這句話當然可以理解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人際原則適用於剝削階級,但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的關系卻不壹定如此。這種理解不是廢話,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但是,眾所周知,孔子是壹個大力提倡“仁”的人。這裏的“人”應該是指廣義的。孔子說的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定理。如果壹切都從這個原則出發,很多事情就會卡在中間,很難前進。如果兩個人持槍對峙,A是正義的,B是邪惡的。如果A遵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豈不是很慘?a肯定不想被殺,那妳不殺不想被殺的B嗎?任何真理,任何規律,都只在壹定的條件和情況下適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也是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條。然而現實中,很多人都無法恪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信條。壹切以個人利益為中心,只照顧自己的感受,忽略了別人的感受。無論是處理人際關系還是政治關系。

  • 上一篇:現代法語翻譯的發展趨勢是什麽?
  • 下一篇:疫情過後哪些行業會率先反彈?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