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辨病證
認為本病屬於痙攣性綜合征、痙攣性風、震顫綜合征和振動的範疇。
(1)痙攣:頸部仍在壹個位置,無間歇性痙攣或震顫。其中,頸部向壹側傾斜為斜頸型;頸部在水平方向旋轉為扭轉型;向前向後傾斜是向上壓制的類型。
(2)驚厥:頸部陣發性抽搐。
(3)顫抖綜合征:頸部有規律地、輕微地、以壹個角度雙向運動。
(4)振動:頸部運動的方向、幅度和強度不規則。
2病因病機的辨證
痙攣性斜頸的發病機制在於竅不通,痰、濕熱等邪氣阻滯經絡。,或上經不通,或督脈失養,陰虛筋燥,而致心神狂亂,經脈筋積無常,痙馳失調。
(1)痰濁內阻:脾虛或思慮過度,導致痰濕蘊結,升降失調,濁阻絡,痰濁擾神,精神失常。《素問·論道理》雲:壹切痙強,皆屬濕。
(2)氣滯:五情過度,憂氣郁結,氣滯抑郁生熱,熱阻清竅,擾神閉竅,致筋脈麻痹。
得這個病很急。
(3)肝腎虧虛:先天稟賦不足,過度勞累,損傷肝腎,導致肝腎不足,陰虛筋燥,痙攣,產生此病。《經略全舒痙攣證》雲:愚指痙攣為病,強直亦為抗緊張病。它的病在筋,筋是緊張的,所以是反張的。它的病在血,血是悶的,所以是肌腱攣縮。
(4)督脈誤射:頸部勞損,督脈受損。督脈為朱陽之會,屬腦,上至頂。督脈受損,統攝失靈,神被擾亂,導致紊亂。
3.區分鋼筋和聚集鋼筋
頸部受筋收縮,具有堅硬、牢固、固定、耐久的特點。它的特點是厚、露、浮、軟、不固定。每個患者的頸部結塊都有因果對應關系。斜頸過程中,壹側為主,另壹側為輔,以結為主,聚集為輔。如:旋頸,面向壹側為結,對面為聚;頸部傾斜,傾斜為結,對面為聚;屈頸,頸前為結,頸後為聚;脖子向後,脖子後面是結,脖子前面是聚。
4經絡的分化
頸部有許多經絡及其相應的筋脈,與本病關系密切的經絡有少陽經、陽明經、太陽經、督脈、陽橋經、陽萎經。臨床上應根據病變部位的不同和頸筋匯聚的位置,選擇不同經絡的穴位或穴位。
第二,針灸療法
根據不同的辨證運用不同的治療原則和配穴手法,主要是開竅通絡法,以吳昕穴為主,適用於各型;通絡散結法主要有針刺風池穴、任瑩、頸臂穴;消瘀聚結法以針刺阿是穴為主;強督抖下法主要是針刺風府穴、獨門穴、大椎穴。滋陰熄風法主要以針刺伏六、趙海等穴為主。臨床上可根據患者的不同癥狀,選擇上法或兩法並用。
1開竅通筋法
(1)治療原則:開導心神,順氣調筋。主要以醒神為目的,以病證為基礎。它旨在喚醒心靈,治療精神混亂,調整空氣和暢通經絡。
(2)取穴操作:五心穴,即溝、雙側勞動宮、湧泉。五心穴用於體驗。溝在頭,勞動宮在掌,泉在足。五個穴位以人體的五個中樞命名。
溝斜向上刺約45b,采用啄瀉法,以眼球濕潤出汗為度;勞宮穴、湧泉穴刺17~ 20 mm,采用提插瀉法。針刺陰溝時,應給予患者所能承受的最大刺激量,使其出現嚴重腹瀉;對耐受性好的患者,要求壹次性給予足夠的刺激,對耐受性差的患者,可多次實施啄鳥術,直至達到足夠的刺激。
2.通絡散結法
取天竺、鳳池、田蓉、頸臂、任瑩、天鼎、衙門,重點在任瑩、頸臂。頸臂不同於傳統的取穴方法。取第四頸椎棘突下,斜方肌前緣與喉結後緣連線1/ 3與1/ 3交點處,直刺25mm。頸、臂、人要將針移向手臂2~ 3次,不要過多移動,否則會加重病情。風池橫向穿刺,即風池通氣池,采用提拉、插入、吹掃法,針入75毫米許。拉面直刺17~ 20 mm,針感通過提、插、瀉輻射至中指。其余穴位針刺17~ 20 mm,采用提插瀉法。
3消除和解聚法
選擇筋聚集的地方,年輕的針法。先在中間刺壹針,直抵經筋,再刺四周。取4~ 8針,都刺在肌腱聚集的地方,深25mm左右。也可選擇阿是穴,在筋脈聚集的地方刺2~ 3針,均采用提插瀉法治療。在結塊不明顯的地方,應用平補謝平。註意先把結縫好,再縫在壹起。
4強力監督和振動法
以督脈穴為主,多選用風府、督門、大椎、大椎等穴,針刺深度為25~30mm,以向手腳輻射針感為佳,夾脊穴可配合使用。
5滋陰熄風法選取足三裏、太溪穴、復六、趙海等穴,應用內插法,需要有輻射抽動的針感。
6.降濁化痰。
取郎門、內關穴,刺12~ 17 mm,施提插瀉法,使針感向中指放射。用豐隆,針刺25 mm,運用提插瀉法,使針感輻射到腳趾。
痙攣性斜頸是壹種局竈性肌張力障礙。目前藥物和手術治療效果不理想,針灸治療痙攣性斜頸的報道較少。筆者充分發揮中醫辨證論治的優勢,辨病與辨證相結合,以五心穴為主治療本病,收到了滿意的療效。
本病與長期精神刺激或短期突然巨大刺激及精神狀態有關,應指導患者飲食,調整情緒,堅定信念。同時,筆者理解針灸治療費用昂貴。對於沒有進行過肉毒素治療或手術的患者,針灸治療更容易恢復,針灸療程也相對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