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哪個好,就看觀眾了。
還記得李金鬥和陳湧泉表演的經典相聲《宋武打虎》嗎?形式新穎,語言犀利,表演到位,既諷刺了不正之風,又引起笑聲。尤其是李金鬥在節目中調酒師、獵戶、老虎、縣長的表演,都是惟妙惟肖,爆笑不斷,使得他在1986連續獲得“全國新音樂大賽”壹等獎和“全國相聲邀請賽”壹等獎。妳可能也聽過他們的老鼠密語。“公鼠母鼠”都很有氣場和現代感,說“別理我,煩死了”,現場的掌聲和笑聲居然持續了2分鐘!還有省略句、怕字、夾板氣、對仗、捉曹等。,都是讓人壹提就笑的優秀作品。
臺風李金鬥,今年58歲,瀟灑倜儻,表演生動細膩,魅力無限。他是壹個多才多藝的演員,深受大家喜愛。他壹出場,觀眾立馬覺得輕松活潑,往往都是不開口,大家都忍不住笑。
其實李金鬥的魅力不是壹日之功,而是長期的積累。生於京,65,438+03歲學相聲,得過王長友、譚伯儒等前輩的傳記。後來,他以“京城第二趙”之壹的為師,專精於調侃。多年來,他註重繼承和發展傳統相聲的技藝,將說、學、逗、唱巧妙地結合起來,吸收其他名家的特長,融雅、俗、糙於壹體,形成了他獨特的藝術風格。
李金鬥和比他大15歲,來自三代相聲世家的陳湧泉,從1978開始搭檔23年,建立了“親如父子,親如夫妻”的合作關系。在陳老師的默契配合下,李金鬥還獲得了1979“國慶三十周年”壹等獎,1990“第二屆禹王亭杯相聲電視節目”笑星金獎,1990“銅陵杯相聲評比”優秀獎,1995首屆全國相聲表演。
面對諸多榮譽,李金鬥有了更高的標準:“我的水平應該是壹般或者二流,因為我見過太多好演員了。這是實事求是,不是謙虛。”同時,他認為“哪個相聲好,是由觀眾自己決定的,觀眾可以在平時的話語之外使用,這樣才是好作品。比如馬的《買只猴子》和《馬大哈》都是家喻戶曉,寓意成功。反而是演員自己覺得設計的挺好,但是觀眾不滿意不高興,就要推倒重來。”
2001年,年齡漸長的陳湧泉改變了主意,把1986年第壹屆全國相聲邀請賽壹等獎的新搭檔李建華推薦給了相聲演員黃金時期的李金鬥。48歲的李建華師從著名的唐傑忠。他的表演參差不齊,不受歡迎,但他的廣告語“壹元兩元,五角(壹個)不賣”仍讓人記憶猶新。因為憨厚的外表、忠厚的性格、恰到好處的贊美,形象帥氣、說話幹脆、思維敏捷的李金鬥相得益彰,很快成為歌壇的壹對奇葩組合。相聲,比如量詞,新夜遊,大家都很熟悉。
四年來,他們除了改編壹些仍有現實意義的傳統節目,使語言與現代接軌,重新排練外,還積極創作新節目,用現實生活中最敏感的常用詞作為“包袱”,反響強烈。新作《謝謝》提醒人們,隨著2008年的臨近,各行各業都要講究禮儀,尊重人,文明執法。從“謝謝”開始,不僅僅是三個字,它代表了壹種情感,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顯示了文化的進步。寓教於樂,相當現代。
在劇場聽相聲真的很好吃。
五年來,北京的相聲舞臺異常活躍。每年市內主要劇場都有相聲專場演出,如“傳統演出”、“師徒演出”、“紀念演出”等。門票從80到280元不等,但總是“爆滿”。仔細壹看,這些特別活動的主要組織者基本都是同壹個人——李金鬥。作為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北京市曲藝家協會主席、中國相聲學會常務理事,他說:“這是我的工作,目的就是把相聲帶回劇場。”那為什麽要回到劇院?
原來,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就有不少粉絲反映,電視上的相聲不僅在春晚上不多見,而且數量不多,負擔簡單,笑點不堪。簡而言之就是“不好聽”,有些不耐煩的媒體甚至哀嘆“相聲衰退了”。李金鬥心裏焦急。作為專家,他知道——為什麽春晚的相聲更好看?壹是要多次排練修改,二是有足夠的時間。但平時電視上的相聲“不好聽”,當然有創作問題,主要原因還是時間太短。電視臺壹般只做壹個五分鐘的相聲,還要求抖壹打包袱,意味深長,博得笑聲和掌聲。其實是力所不及的;另壹方面,很多節目在正式錄像前準備的時間很少,沒有排練過,沒有見過觀眾,演員對連詞也不熟悉。怎樣才能讓舞臺上的效果好,讓電視機前的觀眾滿意?導致參加電視節目的節目越來越少,參加壹般演出的人大多看不到相聲。相聲紅紅火火,真奇怪!
李金鬥想,不能讓老前輩留下的寶貴遺產和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形式毀在我們這壹代人手中。藝術形式有其自身的規律和市場——壹段好的相聲必須有壹定的長度,從墊背開始有壹個好的開頭,中間有豐富的內容,最後達到高潮。只有鋪穩了,才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笑料。傳統相聲時長約20分鐘,現代相聲時長約15分鐘。但是,直奔主題並不符合相聲的規律。這樣的節目不能很好的展現全貌,演員不能充分展現自己的水平,觀眾感覺不滿足。另外,既然相聲是壹門戲劇藝術,就不能用相聲在電視上出現的頻率來衡量它是否繁榮。我們應該還原它的本來面目,回到劇場才知道它在衰退。
他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全國同行,尤其是北京和天津同行的積極響應。從2000年開始,他們開始了“相聲重返劇場”的活動,立即受到人們的歡迎。相聲迷可以像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那樣,再去劇院聽相聲了。他們知道,無論花多少錢,只有到了劇院,才能聽到完整的相聲,才能過癮。
在觀眾的支持下,留聲機界的四代演員陣容現在正在擴大。時不時能看到七歲的孩子和74歲的老人同臺演出,壹些以前基本呆在家裏的演員也忙得不亦樂乎。現在很多演員都開著私家車趕。這能說相聲是抑郁癥嗎?
李金鬥每天都很忙,但是和相聲有直接關系。中國廣播藝術團招收青年學員,他會在團裏待壹整天;北大中文系開課了。作為講師,他認真教授相聲藝術。他常年在國內外巡回演出,曾赴美國、加拿大、墨西哥、新加坡、香港、臺灣省等國家和地區進行文化交流和演出。他深有感觸地說:“相聲在中國人聚集的地方特別受歡迎。而且外國人只要懂中文,學過中國文化,很了解中國,就喜歡聽。所以,我們沒有理由不發揚相聲。”
介紹好的相聲,講給老百姓聽。
都說“聽相聲”,其實“看相聲”才過癮!自2003年6月5438+10月,位於北京東城區文化館的北京周末相聲俱樂部成為相聲愛好者的好去處。每周六19: 30準時發車。它的吸引力不僅在於強大的演員陣容和豐富的節目,更在於輕松的氛圍——沒有固定的座位,想鼓掌就鼓掌,想鼓掌就鼓掌,可以在著名演員回歸的時候點自己喜歡的段子,下次想聽哪段就找背景。壹張20元的門票,可以讓妳在2個多小時內看到7 ~ 10場精彩的相聲。在過去的90多場演出中,包括前兩場試演,能容納500多名觀眾的劇院只有5次沒有滿座。全家老少從郊區以及其他地方來是很常見的。更有甚者,他們把現在的節目都錄了下來,在家裏反復聽。
其實相聲本來就是在這麽單純的工人階級中成長起來的,相聲應該是這樣聽的。李金鬥作為北京周末相聲俱樂部的主席,怕觀眾不滿。每期節目都有他的留言:“哪裏不周到,請提醒我,謝謝!”
那是非典剛過,他和相聲演員宋德全、孟凡貴琢磨:雖然相聲開始回歸劇場,但畢竟演出少,票價也不低,普通人平時沒地方聽相聲;第二,1000人以上的大劇場不適合相聲表演。後面的觀眾看不清演員的表情,如果有回音也不會舒服。第三,年輕演員學習後上臺鍛煉的機會較少,老演員編排的新節目也無處完善。所以特別想每周有壹個固定的地方可以“為人民表演,為人民創作,讓人民滿意”,還可以推出新的代表作。最終,他們與東城區文化館達成合作,該文化館熱心相聲事業,願意提供大力幫助。就這樣,北京三代職業相聲藝術家都成立了自己的組織,骨幹基本都是國家壹級演員,是自己單位的頂梁柱。
每到周末,這麽高的頻率自然需要新作。看似輕松幽默的相聲,其實既不低俗庸俗,也不玩世不恭,嘩眾取寵。沒有認真的生活態度和努力,就不會有精彩的相聲,更不會有觀眾發自內心的笑聲和掌聲。為此,俱樂部每周六下午都會舉辦創意沙龍,大家集思廣益寫相聲。此外,許多知名相聲作家,如連春明、張春光、趙曉林和徐小帆,都是李金鬥的好朋友,經常為俱樂部創作新的相聲。李金鬥說:“俗話說,臺下練壹百遍,不如臺上說壹遍。新相聲不能沒有觀眾看,不然不知道哪裏開心不開心。觀眾哪裏不高興,我們就問,觀眾就告訴妳怎麽回事,然後我們就修改,直到可樂。”
在觀眾的參與和精心制作的節目下,很多在俱樂部首演的相聲,都會在隨後的春晚、大型活動或全國比賽中大放異彩。
北京是相聲的發源地。觀眾懂相聲,熟悉每個著名演員的風格和看家笑話。俱樂部總是盡力滿足觀眾的需求。只要觀眾提出演員,俱樂部就會聯系,即使某個著名藝人不幸去世,也會邀請他的徒弟來演。而且很多退休的老藝術家和當紅演員也經常來壹次,喜歡上了,說只要身體和時間允許,壹定會演出。
俱樂部現有演員100余人,包括常、、蘇等前輩,、侯、等骨幹,以及賈倫、王宇、李偉健等新秀,節目150余個。因為對相聲藝術的繁榮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俱樂部被評為中國曲藝家協會先進單位。
觀眾永遠是衣食父母。
李金鬥有很好的平臺邊緣,幾乎每次出場都伴隨著熱烈的掌聲。為什麽觀眾這麽喜歡他?李金鬥人緣不錯,隨時準備異口同聲回應。為什麽?他憑借的不僅僅是“中國文聯首屆中青年委員”的榮譽稱號。
他在相聲俱樂部表演,從來沒有報酬。觀眾來他家說相聲,哪怕是小三,也敬他為客,讓座,泡茶,甚至親自下廚;他總是耐心地回答關於相聲最基本的問題。李金鬥想這麽做,是因為在他心目中,觀眾就是演員的衣食父母。“孝敬父母”的表現在哪裏?就是為他們排憂解難,讓他們滿意。
李金鬥早年吃了不少苦:從小沒有爺爺奶奶照顧。1歲,父親漂洋過海,再也沒有回來。7歲時,他唯壹的哥哥去世,8歲時,母親去世。在他13歲的時候,偶然進入了相聲行業。但是李金鬥,這個打算壹生談論相聲的人,對大舌頭有意見。為了不被別人嫌棄,他拼命練繞口令,練嘴唇,練牙齒,練喉嚨,才順利通過考試。17歲的他在濰坊安裝舞臺時(演出前)對環境不熟悉,從20多米高的地方摔了下來。在醫生、護士和劇場人員的精心護理下,生命力頑強的李金鬥奇跡般地康復了。十年動亂開始,李金鬥19歲。10年,他被送到五七幹校工作,被安排挖防空洞,讓他學做飯,讓他搞商業外交,但不準他表演。壹個荒謬的理由是“妳看起來不像中國人”。1971期間,李金鬥最後的親人爺爺也去世了。直到1976,李金鬥才重新開始相聲生涯。
這些經歷註定了李金鬥是大眾的兒子,相聲是他人生的支點,相聲前輩是他的親人,相聲觀眾是他永遠的父母。
養母趙阿姨把他養大。他們壹直以母子相稱。李金鬥幾十年來孝順父母,做了很多連親生兒子都不容易的事。他為老人去世後,拒絕領取養老金等費用。理由是“我不是母親的親生兒子。”
他與濰坊的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每次去演出都不忘看望他們。
他更加尊敬他的主人趙振鐸。因為他的相親對象,已婚,都是老師師娘經營的,當時他和妻子張雲華(著名曲藝藝術家,尤其擅長彈弦)要去演出,趙振鐸壹家幫李金鬥帶了幾年孩子。1995趙振鐸病重,李金鬥盡全力救治。主人生命的最後壹刻,李金鬥守候在床邊。那壹年,他很少表演,瘦了十多斤肉。人們說:“我們藝術圈沒有第二個像金鬥這樣的徒弟了。”
隨著養母和師父的去世,李金鬥把觀眾甚至不認識、不認識的人都當成了自己永遠的父母。他孜孜不倦地參加“心連心慰問團”、“孔繁森慰問團”,離開部隊,奔赴老區;在歷次抗洪救災中,李金鬥始終是最早的捐助者之壹;很多失學兒童因為他的支持重新走進課堂;有壹次壹個不知名的老人推著三輪車去買蜂窩煤,不小心在李金鬥的車身上畫了壹條長長的路。李金鬥壹點怨言都沒有,不僅沒讓老人賠償,還幫老人推著大車送他回家。在北京周末相聲社,他數次提議將門票收入捐給慈善機構或患病學生,於是近10場演出變成了慈善演出,被感染的觀眾也紛紛捐款...
突然,李金鬥當了45年的藝人。問他感覺如何,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說:“沒有”。我是壹個普通的演員,給大家提供壹點笑點也不錯。從來沒想過要紀念多少個紀念日。"
我想當然的認為我為相聲和其他人做的更多。這是李金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