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2015二月12 07:08東方。com評論
從冰心的家看民國春運熱潮
1929 12 14農歷十壹月十四,距離春節還有壹個多月,冰心要從北京回家過年了。
冰心為什麽這麽早就回去了?原因有三:
先是收到父親的電報,得知母親病重,急著回去照顧生病的母親。
第二,當時國民黨執政。北洋政府以後,國民政府開始了廢除農歷和春節的運動。年假只在元旦給了,除夕和大年初壹,她還得照常上班。最多象征性地給她兩天假期。冰心要想和父母過壹個團圓年,就等不到除夕了。
第三,民國交通落後,路上花的時間很多。只有提前出發,我們才能及時到達。
至於民國時期的交通有多落後,就看辛在旅途中是怎麽度過的了。
要知道,冰心的祖籍在福建,但她家不在福建,而是定居在了上海。冰心的父親謝,已經從海軍部次官的位置上退了下來,在上海法租界租了壹棟小樓,和妻子、兒孫、傭人住在壹起。
從北京到上海,距離不遠。如果坐飛機,最多兩個小時。就算坐火車,也花不了多少時間。但中國航空起步太晚,普通人坐飛機出行要到抗戰勝利後才能實現,冰心只好坐火車。問題是1929年冬天,蔣介石中央軍和馮玉祥西北軍發生了戰爭。從北京到上海必須經過的津浦鐵路被軍隊暫時占領了。乘客只好走海路:先坐京津列車到天津,再從天津到浦東,然後坐輪渡過黃浦江,再坐無軌電車到上海市區,最後雇黃包車回家。
12 14淩晨,冰心打電話給旅行社,要求代她購買天津到上海的船票。她被告知這幾天回上海過年的人很多,艙位都賣完了,最早也要等到19,而且是最差的四等。冰心斬釘截鐵地說:“無論如何,我都要去,哪怕是豬圈、狗窩,只要能讓我渡海!”“就這樣,我訂了壹張19的船票。然後她去火車站買了壹張去天津的火車票。
冰心是2月18下午4點50分上車的,晚上7點到達天津。旅程花了兩個多小時。出了天津火車站,冰心坐車去天津民族飯店辦理入住休息,等待第二天。
65438+2月19下午兩點半,冰心在天津登上了順天號輪船,但直到當晚10:00才緩緩啟動。船上乘客很多,每個船艙都擠滿了人。冰心乘坐的小屋只有五六平米大小,但上下兩層有四個鋪位。除了冰心,每個鋪位的乘客都帶著孩子,噪音夾雜著油、臟、煙的味道,讓冰心無法休息。
“順天”號駛出塘沽,風浪很大。作為副部長的女兒,冰心見慣了風浪,從來不暈船,但其他乘客都嘔吐,以至於冰心連海浪聲都聽不到,只聽到人嘔吐。每次吃飯的時候,服務員都壹個接壹個地喊“吃飯吧”。她沒有食欲,不喝不吃,只想睡覺,因為她睡著的時候很安靜。
65438+2月22日下午6點,輪船終於停靠上海浦東,航程68小時。如果算上冰心在天津等船的時間和在北京等票的時間,從北京回上海要九天!可想而知民國時期回家過年有多難。
如果冰心沒有在1929回家過年,而是選擇了1924,那麽她的旅程會輕松很多。1924,雖然京滬沒有直達列車,但是可以轉車,冰心不用再走海路了。比如她早上9點從北京東站乘坐快車,第二天晚上8點到達蘇州,然後在蘇州換乘“滬寧快”,當晚10:00到達上海北站,只需要57個小時。
不過有壹點要註意:冰心壹定要能保證自己能買到快車的票,因為每到元旦臨近,快車總是供不應求,她需要人脈,走後門才能買到票。而冰心如果買不到這樣的票,就只能坐普通列車回上海了。
坐普通火車回家過年是什麽感覺?請允許我引用民國作家程的壹段話:
擁擠!擁擠!第三節課變成了五層樓!
最高壹層的乘客多為軍人,坐在轎頂;
其次,高臥兩側貨架,放行李雜物的貨架;
其次,椅子靠在三等車間的靠背上;
其次,在椅子上;
底層,坐在地板上。
因為人群,我左腳的吊襪帶脫了,做了壹只金雞獨立。我擡起左腳,穿上吊襪帶,然後踩下去,卻失去了原來的立足點。原來我左腳的地盤已經被別人占領了。踩在那裏的是別人的腳背;踩在這裏,是別人的腳背。我後悔父母多給了我壹只腳,讓我沒有了立足之地...
民國的人是怎麽過年的?
同樣是民國的人,拜年的規矩卻大相徑庭。
首先是時間上的差異:大部分公職人員都是在“國歷年”,也就是大年初壹拜年。比如魯迅在教育部工作的時候,他們單位的同事都是大年初壹互相拜年。1月4日“年假”結束的那天,他們去單位開“新年茶話會”,相當於現在的“團拜”。平頭百姓比較保守,壹般春節都會拜年。
其次是地域差異:北方大氣不文明。男士先拜年,女士再拜年。尤其是民國初年,從正月初壹到正月初五,幾乎所有穿長袍馬褂的男人都在大街上打躬作揖,祝賀自己發財。過了初五,他們只能看到女人上街,拜訪七大姑八大姨拜年。在南方,時尚之前,女性必須站在壹旁祭奠祖先,拜年時可以和男性並駕齊驅。
此外,拜年方式也有差異。傳統的拜年方式是鞠躬磕頭,同輩之間鞠躬,晚輩向長輩磕頭。當然,長輩也要給晚輩壓歲錢。拜年的新方式是送名片:把自己的名片放在別人的門下,或者交給他們的仆人,連招呼都不打,相當於拜年。
但是,妳不能只拿名片去拜年,因為拜年的名片是有講究的——壹定要“掛紅”。什麽是“掛紅”?也就是說,必須是白紙黑字,或者紅字。簡而言之,名片必須是紅色的,這意味著慶祝。除了“掛紅”,名片上最好帶上“口彩”,如“恭賀新禧”、“恭賀新禧”等。到了拜年的時候,民國上層人士往往會定制壹批既“紅”又“艷”的名片。這些名片平日不用,專為拜年設計。
民國人用名片拜年,有點像現代人用手機發祝福短信。簡單、快捷、經濟、省心。但是不省力,因為妳要跑到人家門口,挨家挨戶送,就像郵遞員壹樣。有些人自己不出門。印好名片後,他們列壹張清單,交給仆人,仆人會根據清單上的地址挨家挨戶送去。那時候叫“飛片”,就是坐在家裏名片滿天飛,妳要做的就是和大家拜年告別。
顯然,“飛片”是最懶最真誠的拜年方式。我覺得這種拜年方式很像現代人群發的拜年短信。
魯迅和老舍為什麽元旦放假,春節上班?
現代中國有兩種歷法:陰歷和陽歷。在日常生活中,這兩個歷法是齊頭並進的,所以我們每年都有兩個早日和兩個晚年。我們稱農歷的開始為春節,陽歷的開始為元旦。春節是農歷新年,大年初壹是陽歷新年。我們不得不度過兩個新年假期,但形式上,陽歷新年遠沒有農歷新年那麽隆重。
民國的人也有兩個歷,兩個新年嗎?
讓我們打開魯迅的日記。
1917 65438+10月1,也就是元旦,魯迅的日記寫了“休假”。
1917 65438+10月2日,元旦後的第二天,魯迅的日記裏還寫著“放假”。
1917 65438+10月3日,還是“放假”。
65438年6月4日,魯迅開始工作。
也就是說,1917年元旦,魯迅的公司放假三天,放假時間從1到1。
但到了那年10月23日1917 65438+春節,魯迅在單位工作,同事也在單位工作。之後6月24日、10月25日、10月26日照常上班,沒有放假的跡象。
可以看到,1917年,在魯迅的工作單位,元旦放假,春節不放假。
不僅在1917,回想起來,從1916到1913。每年元旦魯迅都有三天假,春節照常上班。
當時魯迅的工作單位是教育部。這不是教育部的特點,而是包括學校在內的所有行政機構的普遍做法。
老舍先生寫過壹篇文章《我的母親》,回憶自己年輕時是“北京史靜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學”的校長。到了農歷年底,學校照常上課,除夕不準他回家祭祖,大年初壹不準他回家拜年。老舍怕媽媽壹個人在家寂寞,特意請了兩個小時的假,回家看望她。母親很高興,以為兒子要在家裏過年了,老舍卻說她很快就要回學校了。母親大吃壹驚,長嘆壹聲說:“走吧,孩子!””老舍很難過。在上學的路上,他看到街上這麽熱鬧,想起媽媽在家裏這麽冷清。淚水模糊了他的雙眼。
老舍是校長。他想在家和媽媽壹起過新年。宣布學校放假不就可以了嗎?真的不好。第壹,學校的年假已經在元旦期間放過了;二是強制北洋政府春節不放假。連教育部都不敢放假。如果老舍小學敢“逆天”,那他就是校長。
為什麽民國春節不放假?
為什麽元旦可以放假,春節不能?因為民國成立後,孫中山先生曾發布《臨時大總統改歷為電》,要求廢除農歷,改用陽歷。後來袁世凱就任大總統,通過內政部發布命令,要求國人從1913起與農歷徹底斷絕關系,凡是遵循農歷的傳統節日,如端午節、重陽節、元宵節、春節、七夕節等,壹律改為陽歷。
比如除夕,原來是臘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視月份大小而定),現在會改成公歷的65438+2月31。再比如春節,原來是農歷正月初壹,現在要改成陽歷的1+0。這樣,傳統的“舊新年”被迫取消,只剩下“大年初壹”,所以新年只能在大年初壹過,年假只能在大年初壹放。真正的春節那天,我們要照常工作。
元政府不是簡單的發布命令,而是實實在在的派專員監督機關和學校,查出哪個單位元旦不放年假,就處罰。如果查出哪個單位敢在春節休年假,也要處罰。所以民國前幾年,像魯迅、老舍這種吃金融飯的人都是元旦過年,從來沒有過壹個真正的春節。
至於不吃金融飯的老百姓,也要監管。起初,市民們害怕撞炮,不敢過春節。比如1913的正月初壹,北京幾乎聽不到鞭炮聲——大年初壹燃放鞭炮,說明妳還在過農歷新年,說明妳在和新政府做正確的事情。如果妳被逮捕了怎麽辦?
“舊新年”打敗了“新新年”
但是,習俗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臘月末過年,正月初壹過年,這是老壹代人傳下來的規矩。已經延續了好幾代了。壹個政府禁令就能徹底改變嗎?另外,中國這麽大,地方這麽多。再加上軍閥政權四分五裂,以當時北洋政府的威權和行政效率,全國各地都不可能廢除“舊歷新年”。
讓我們看看武玉的日記,他是壹位曾經和魯迅壹樣著名的四川作家。6月1915日65438+10月1日,武玉早早起床,說:“掛國旗,飛新年祝福。”這是為了響應北洋政府的號召,將春節改為元旦。但在這壹年的2月13日,也就是農歷大年三十,武玉“與湘祖、昌謙等女子過完了這壹年”,與妻妾、女兒共進團圓飯,表明他仍把農歷大年三十視為壹年的結束。那天晚上城裏鞭炮聲從未停止過,第二天是大年初壹。武玉“與邵景泰夫人使人拜年”(《武玉日記》第壹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版),可見他既過了“新年”,又過了“舊年”。新政府不允許農歷新年前夕或農歷新年,武玉不服從。這是因為他在當時處於半割據狀態的成都呆了壹年,不怕被北洋政府懲罰。
到1918,大概連北洋政府都覺得強行取消“舊新年”不可行了,開始順應民意,允許春節放假。
再看看魯迅的日記。2008年1月的191,2,3的日子,2月的11,12,13的日子都說“放假”,1月的那三天。
從民國成立到北洋政府倒臺、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官方壹再倡導的“新年”始終無動於衷。只有政府機關,學校和壹些新入學的人會在元旦期間拜年,吃餃子,舉行“新年茶會”。然而,屢遭政府封殺,後又被封殺的“老字號年貨”很快恢復了往日的輝煌。除夕夜和春節,全國各地鞭炮齊鳴。這說明“舊新年”戰勝了“新新年”,或者說民俗戰勝了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