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真正的蒙古人(2)

真正的蒙古人(2)

?在家庭傳統道德教育方面,蒙古族更註重教育者——父母自身的形象。

?對此,蒙古人常用的壹句諺語是“六畜前兩腳踩過的地方,後兩腳壹定能踩。”這句諺語的直譯聽起來有點混亂,但它實際上反映了蒙古遊牧文化的深刻內涵。六只動物的前兩只腳像父母和教育者,後兩只腳像孩子和教育者。前兩腳和後兩腳是和諧的。前者犯錯,後者也會犯錯。即“娶媳婦要先看對方的母親,買驢要看它的蹄子。”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是父母的復制品。父母本身在行為準則上並不嚴格,反過來又對孩子要求很高,讓孩子達到高標準,這是不現實的。所以,在家庭道德教育中,蒙古族把父母的榜樣放在首位。

?孝順的兒子受人尊敬,不孝的兒子會讓人看不起。蒙古族認為父母的恩情是永遠無法報答的,這壹點在蒙古族音樂中有所體現。蒙古人熱愛父母的教育,這最終與他們對家鄉的熱愛聯系在壹起,家鄉是我們成長的搖籃,是我們永遠不會忘記的地方。“我喝的水是阿爾山,養育我的土地是黃金。”這是蒙古人民對自己孩子的懺悔。在此基礎上,蒙古族也要教育孩子“鷹飛得更高,影子還在地上。”言下之意,樹大招風,千尺不能忘。

?蒙古族在家庭道德教育中也非常重視培養孩子勤奮務實的精神。

?蒙古人尤其反對那種華而不實的工作風格。他們不喜歡那些說得多做得少,嘴上說說的人。蒙古人把那些總是說空話的人比作“滑輪撼山找不到井的人。”最常見的說法是:“喝牛不如喝珠(喇嘛用的珍貴珠子)。”“與其無所事事,不如去想點正經事。”“只要工作,就能啃骨頭。”其實這些戒律在蒙古語裏很形象,都是押韻的。

?在蒙古人眼裏,少說話,多做實事才是踏實。他們認為,培養年輕人勤政務實精神的有效途徑是從小事做起,壹步壹步深入下去。就這樣,他們想盡辦法不讓孩子成為那些做不了大事,做不了小事的人。

?蒙古族在家庭道德教育中突出了“誠”字,積累了豐富的培養誠實人的經驗。

?在這方面,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善言善舉在蒙古人民中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用人的唯壹標準是“誠實”,不隱瞞真相、不說假話的人都得到了重用。所以,蒙古人把說實話、做老實事、老老實實作為人生的座右銘。所以蒙古人認為假的就是假的。“只要我們堅持求真務實,車樂就能追上兔子。”這是蒙古人教育孩子的基本原則。

?不怕不為人知,就怕沒真本事。“人留名,雁留聲。”對於壹個人來說,什麽比名譽更重要?基於這種認識,蒙古人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經常會說“寧斷我骨,不毀我名。”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成為壹個“真正的蒙古人”——也就是壹個頂天立地的英雄。所以蒙古人把孩子培養成“真正的蒙古人”的訓誡是“好名字是父母給的,壞名字是自己給的。”這個故事的寓意是,要成為壹個“真正的蒙古人”,需要個人不斷的努力。

?在人際交往中,蒙古族更忌諱動舌頭。所以蒙古人常說的“裙長而足礙,舌長而縛。”蒙古人把善於傳遞消息的人視為“雙頭針”,守口如瓶是做人的基本原則。

?在蒙古族家庭傳統道德教育中,養成訓練占有很大比重。

?家裏有客人時,晚輩要先給客人讓座,再倒茶遞煙。大人話多,年輕人不能隨便插嘴。當客人被邀請到家裏吃飯時,孩子們應該遠離餐桌,等到客人吃完後才允許他們坐下。年輕人遇到老年人,要先下馬問候,稱呼爺爺、奶奶、叔叔、阿姨等。蒙古人形容這是“壹頭可以吃兩頭奶牛奶的甜牛犢。”

?在教育孩子方面,蒙古族更註重培養孩子眼裏有工作。為此,他們主要讓孩子做壹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撿牛糞、放羊、收拾屋子等。,以便他們能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讓孩子活下去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從對家庭或妻兒負責,到對親友負責,再到對集體和社會負責。

?在蒙古族傳統的家庭道德教育中,對女性的教育很有特色。

?需要指出的是,成吉思汗對女子教育有許多精辟的論述,這在蒙古尚屬首創。他的女子教育思想對蒙古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即使在今天,我們也能找到壹些基本線索。

?近代著名的蒙古族學者羅布桑丹在他的《蒙古風俗指南》中說,女孩子“應該學會持家,對客人有禮貌,不隨地吐痰,說話有禮貌,在陌生人面前回答問題要有智慧...女孩子到了十三歲,就要掌握烹飪和針線活的技巧,舉止得體,時刻審視自己,避免失態。女孩的失足就像昨天的時光,再也回不來了。女生的成熟程度和開放的花朵壹樣,行為規範和男生不壹樣。”自律是蒙古族對女童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今蒙古族婦女遵守的基本原則。

?蒙古族對嫁女的教育更有特色。女兒的命運決定了她不可能壹輩子生活在娘家,所以他們經常教育女兒要尊重公公婆婆,要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不能急躁。“先當媳婦,再當媽,最後當奶奶。”這是人之常情,不可違抗。

  • 上一篇:電視寫作500題
  • 下一篇:秋天的思念作文素材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