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安的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包括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人物、建築、歷史、風俗、農家樂等。,都是獨壹無二的,獨壹無二的。
1,建築特色
上安村完全按照城市型建築的規劃來建造。村北有三門,南有吊橋,村東西各有壹門。村西南的溝頭保護工程始建於明朝崇禎年間(1628 ~ 1644),清順治十壹年(1654)重建。整個工程布局科學合理,經久耐用,300多年來有效阻止了溝頭前進,至今保護了村道和塬地的安全。
村裏的建築和故宮差不多,多為明清建築。現在,典當行院子和原上安小學所在的四合樓保存完好。四合樓是明代從窯子上樓的建築,磚雕宏偉,做工精細。將軍軍校是兩層窯洞,二樓平臺前的石頭襯著整齊的花墻,美不勝收。村子中間是三義樓,是雍正三年修建的過街戲臺。雖然風雨飄搖,但它古老的魅力依然存在。關帝廟色彩鮮艷;村裏隨處可見石頭坡道,許多古建築的舊址和地基依稀可辯。沿著青石坡可以看到昔日村莊的輝煌;舊址亭臺樓閣錯落有致,高層院落鱗次櫛比,樓群相連,幾個高層院落的院墻夾成深深的小巷。擡頭望去,只有壹瞥蒼穹,古色古香,耐人尋味。除了保存完好的關帝廟,據說還有大大小小十幾座寺廟,佛教有佛寺,儒家有關帝廟和文昌廟,道教有鹿祖廟、魁星寺、龍王廟、觀音寺等。,村裏的四合院建築在土改和文革中遭到嚴重破壞。即便如此,只要去尋找,就能看到歷史遺跡。村民用的墩,嵌在墻裏的石碑,水甕上的蓋子,都是將帥執事的木簽。可以說,名筆隨處可見,皇家頭銜在很多地方都很顯眼。三院、四合院、磚木結構的房子很多,廂房都在壹個坡上。下雨的時候,水會順著斜坡流進院子裏。因為缺水,人們把這種建築當成“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思。所有老建築的建造都極其精細,外觀看起來比現在的紅磚墻還要精致,給人感覺不如以前了。房山墻有的是復合材料,磚墻沖壓,土坯砌墻,有的是錯層磚或內墻磚。
散落在村中的各種石碑和埋藏在金水河底的100多塊廟碑、墓碑,記錄了許多上安的人事,是了解許多上安人物和歷史的重要物證。
2.崇文尚學,人才輩出。
商安人世代註重道德和知識的培養,官員眾多,各類人才輩出。據粗略統計,在現存家譜記載的不足五分之壹家族的人當中,品級以上官員60人,龔升6人,太學學生69人,歡聲54人,歡聲5人,武術家5人,增廣學生4人,臣民1人,農村飲酒者18人。石碑上記載的七百多名七品縣官。另據石碑記載,上安村有明代幾位內閣元老,幾位高官,還有清代壹品夫人的聖旨。乾隆皇帝的老師牛先念是個上安人,尤其是乾隆時期,壹個湖廣總督兼連長牛田卓,是滿清120功臣之壹。他死後,乾隆下令按照旗員壹品大臣的榜樣給他。縣檔案館保存著用滿文和中文書寫的青石板上的皇家銘文,他的畫像仍保存在紫禁城的紫光閣。
3、古溝頭保護工程
山西的溝頭保護歷史悠久,現存的古溝頭保護工程大多建於明末清初。據山西省水利廳水土保持局調查,太谷縣範村鎮上安村西南的溝頭防護工程始建於明朝崇禎年間(1628 ~ 1644),重建於清順治十壹年(1654)。至今狀況良好,有效阻止了溝頭前進,保護了300多年的村道和塬地。本工程為跌水式建築,為粗石加石灰漿。主體工程包括長5米、寬1.6米的導流明渠,高25米、直徑1.6米的豎井式跌水。井口上方修建高1.35米、長2.3米的石拱涵,防止雜物和人畜掉入。地下出水口也與下遊河道相連。在距離底孔出口70米的通道外側,修築寬2米、高4米的石質陡坡和翼墻固定通道。據碑文記載,該工程歷經三次改良,最終於清順治十壹年(1654)進行“先糾後建”,歷時三年完工。“浪循舊路,水患消;路坦蕩蕩,行人會尷尬。”這個土木建築工程有312捐助人,* * *捐銀2693.5兩。整個工程布局科學合理,施工經久耐用。
水井是用來防洪和蓄水的。為了壹旦有強降雨,地面會形成徑流,雨水會沖走路基。因為井建在路邊,是周圍最低的地方,雨水自然會流進井裏,然後慢慢滲入黃泥裏,這樣就不會侵蝕道路,保護了壹條進出上安的便道。
正如碑文開頭所說,山頂修井是無私、知識、力量的集中體現,三者缺壹不可。這項工程充分展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歷史悠久,作用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