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由山石雕刻而成的石室。它也指洞穴。
2.壹種在山上挖掘的寺廟建築,裏面有佛像或佛教故事的壁畫。著名的有敦煌石窟、麥積山石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
石窟最初是印度佛教建築的壹種形式。佛教提倡隱居,所以僧人選擇山高的僻靜地方挖石窟修行。印度石窟的格局壹般是以壹個方廳為中心,四周有壹圈圓柱,三面雕刻幾個“修行”用的小禪房,窟外有柱廊。中國的石窟最初是模仿印度石窟系統開鑿的,大部分建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北魏(386-534)至隋朝(581-618)和唐朝(618-907)是挖穴的鼎盛時期,尤其是唐朝,修建了許多大型洞穴,唐朝以後逐漸減少。這壹時期,黃河流域是中國的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甘肅敦煌莫高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
石窟藝術是壹種宗教文化,以佛教故事為基礎,盛於魏晉,盛於隋唐。它吸收了印度犍陀羅藝術的精華,融合了中國繪畫、雕塑的傳統技法和審美趣味,體現了佛教思想及其中國化的進程。是研究中國社會史、佛教史、藝術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貴資料。
中國現存的主要石窟都是魏晉南北朝或宋初的作品,其中四大著名石窟是大同的雲岡、洛陽的龍門、天水的麥積山和重慶的大足。
石窟藝術與佛教密切相關。石窟藝術是為當時信佛的人服務的。因為不同階級、階層的人信佛,屬於不同的佛教宗派,所以造像、壁畫的題材也要以本宗派的經典造像為基礎。因此,石窟藝術的發展因時因地而異。比如新疆石窟,除了唐代或以後漢族人開的洞窟繪有壹些大乘經外,早期發掘的洞窟都沒有見到反映大乘經中故事的雕像。在這些洞穴群中,留存至今的造像主要是釋迦牟尼、菩薩等個體形象,其次是佛陀生平、佛行(即如何苦行、忍辱、求解脫)等故事畫像。這些畫像大多是根據藏經創作的,與外商朱婆朱《小乘佛教傳》的記載相同,與法顯、玄奘等人信仰小乘佛教的記載完全壹致。
石窟藝術是佛教藝術,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發生發展的過程。它所創造的造像、菩薩、羅漢、護法,以及各種佛自行、佛自生的故事形象,都是通過特定的人的生命形象創造出來的。所以不能切斷與歷史時期人民生活的聯系。它不像其他藝術那樣直接反映社會生活,而是以曲折的方式反映各個歷史時期、各行各業的人們的生活場景。這應該是石窟藝術的壹個特點。
莫高窟莫高窟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俗稱千佛洞,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位於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雕像聞名。始建於先秦十六國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朝代,形成了龐大的規模。有洞穴735個,壁畫45000平方米,泥塑2415件。它是世界上最大、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到了近代,藏經洞被發現,藏有5萬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出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敦煌學學科。然而,到了近代,莫高窟被騙被盜,大量文物流失,其寶藏受損嚴重。1961年,莫高窟被公布為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它是中國四大石窟之壹。
雲岡石窟是沿山開鑿的。雲岡石窟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的雲岡石窟,共有252個石窟,565,438+0,000多尊造像,代表了公元5世紀至6世紀中國優秀的佛教石窟藝術。其中,布局嚴謹統壹的譚瑤石窟是中國佛教藝術第壹個高峰期的經典傑作。
雲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它建於公元460年,由當時的佛教高僧曇曜發掘。現存的雲岡石窟群是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壹。整個石窟分為東、中、西三部分。石窟內龕位密密麻麻像蜂窩壹樣,大中小洞窟密密嵌在雲岡。東邊的石窟以塔為主,所以也叫塔窟;中央石窟分為兩個房間,主佛在中間,洞壁和洞頂布滿浮雕;西邊的石窟多為中小型石窟和小龕,修建時間稍晚,多為北魏遷都洛陽後的作品。整個石窟氣勢宏偉,外觀莊嚴,雕刻精美,主題突出。石窟雕塑中的各種宗教人物表情各異。在雕刻技法上,繼承和發展了我國秦漢藝術的優良傳統,吸收了犍陀羅藝術的有益成分,創造了雲岡獨特的藝術風格,對於研究雕塑、建築、音樂、宗教等都是極其珍貴和有價值的資料。
它從東到西綿延約壹公裏。* *有大小石窟53個,佛像51000多尊,是中國最大的石窟之壹。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藝術瑰寶。
麥基山洞穴
麥基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南約45公裏處。是中國秦嶺西端小隴山的壹座奇峰。山的高度只有142米。然而,山的形狀是奇特的,孤獨的山峰像壹個小麥堆,所以人們叫它麥基山。山峰西南面是懸崖,石窟就挖在懸崖上,有的離山腳二三十米,有的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峭的懸崖上挖掘數百個洞穴和佛像在中國是罕見的。山崎四周林木蔥郁,溪流山石,風景秀麗。素有“小江南”之稱,被譽為“秦代林泉之冠”。
“麥積山,北跨衛青,南漸兩個方向,五百裏丘陵山地,麥在中間,起壹石,萬裏望之,似農家麥,故有此名。”
麥基山周圍的風景很美,山上長滿了柏樹、松樹和野花。登上山頂,四周可見郁郁蔥蔥的青山,只見千山有山有谷,蒼松如海,雲霧繚繞,遠處的景物交織在壹起,構成了壹幅美麗的畫卷,被稱為天水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在中國著名的石窟中,麥基是最好的自然風景。
麥積山石窟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公元384年。後來經過十多個朝代的不斷發掘和重建,成為中國著名的大型石窟之壹,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麥積山的巖石都是紫棕色的水巖,山是從單山突然升起的,那裏最初有許多天然洞穴。其海拔高度為1.742米,山頂距地面1.42米,現有洞穴1.94個,其中包括4世紀至1.300平方米壁畫的泥塑石雕7200多個。由於麥積山是第三紀礫石巖,其石結構松散,不易精雕細刻,所以以精美的泥塑著稱,且多為杜撰。被雕塑家劉開渠譽為“東方雕塑展覽館”。多數學者認為,它始於秦末,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不斷被發掘和修復。麥積山石窟的壹個顯著特點是,洞穴位於極其驚險的位置,大部分是在懸崖上開鑿的,洞穴都是由豎立在懸崖上的空中棧道通達的。遊客在攀爬這些蜿蜒曲折的空中棧道時,不禁驚心動魄。古人曾對這些工程贊不絕口:“絕壁之間,石雕成佛,洞窟萬千。破從人力,疑有神奇。”附近的人們還流傳著“南山砍柴,建麥基崖”和“麥基崖前有千枝柴”的諺語。可見當時洞穴和棧道的修建是艱巨而宏大的。
麥積山石窟藝術以其精美的泥塑聞名中外。歷史學家範文瀾曾稱贊麥積山是“展示雕像的大展廳”。如果說敦煌是壹個大的壁畫博物館,那麽麥積山就是壹個大的雕塑博物館。這裏的造像大到15米,小到20厘米,集中體現了壹千多年來各個時代造像的特點,系統地反映了我國泥塑藝術的發展演變。這裏的泥塑大致可以分為四類:凸出墻面的高浮雕塑、完全離開墻面的圓形雕塑、緊貼墻面的模壓影雕和壁雕。其中,數以千計的真人大小的圓形雕塑在生活中非常有趣,被視為珍寶。
麥積山雕像有兩個明顯的特點:強烈的民族意識和世俗化趨勢。除了早期的作品,從北魏的造像來看,幾乎所有的佛像都是跪拜的,面容和藹可親。他們雖然是天上的神,卻像世俗的人,成為人們美好願望的體現。從雕像的人物和服裝來看,它正在逐漸擺脫外來藝術的影響,體現出漢族的特點。
麥基的許多洞穴被建成了獨特的“懸崖亭”。七佛閣,位於東崖泥塑大佛頭頂上方15米處,是典型的中國式崖閣建築,建於離地50多米的懸崖上,發掘於6世紀中葉。麥積山石窟雖然以泥塑為主,但也有壹定數量的石雕和壁畫。麥積山石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建和修復了1.300米空中棧道,使遊客能夠順利登上所有石窟。麥積山石窟最高的雕像是16米,最小的只有10厘米。其中,第44窟的雕像被日本人稱為“東方的維納斯”。西秦第78窟
128石窟繪有圖案詳解。70多米高的七佛閣上的雕像造型帥氣,走廊頂上殘存的壁畫精美絕倫。其中西端頂端的車馬行人圖,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不壹樣,堪稱中國壁畫構圖的經典。
龍門石窟
龍門石位於洛陽城南12公裏處,是壹處風景名勝。東西兩座青山相對,壹水緩緩北流。從遠處看,它像壹個天然的大門,所以在古代被稱為“壹闕”。自古以來就是遊龍門的第壹道景觀。
龍門石窟大約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後開始發掘。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隋唐宋,400多年間不斷大規模修建。密集分布在沂水東西兩山的山崖上,南北長1km。現存洞穴2,345個,碑文、銘文2,680余處,佛塔70余座,雕像65,438+萬余尊。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只有2厘米。這些都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極高的藝術造詣。
奉先寺是龍門最大的唐代石窟,長寬各30余米。根據碑文,這個洞穴是在李治和武則天統治時期在唐高宗挖掘的,並於公元675年完工。洞內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的藝術特征,面部豐滿,耳朵下垂,完美、祥和、溫馨、善良的造型,極為動人。石窟正中的魯舍那佛像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佛像,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造型豐滿,氣勢恢宏,服裝線條流暢,具有很高的藝術感染力。這真是壹件精美的傑作。佛經上說,盧舍那是壹直發光的意思。這尊佛像,眼睛豐潤美麗,嘴角微微上翹,面帶微笑,微低著頭,微微俯視,就像壹位睿智善良的中年婦女,讓人又敬又畏。有人評價說,在塑造這尊佛像時,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放的胸懷和優雅的外表完美地結合在壹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魯舍那佛像兩側有兩個弟子葉佳和阿難,他們溫順虔誠,兩個菩薩善良開朗。天王手裏拿著寶塔,看起來剛強有力。力士的塑像更是動人,只有右手叉腰,左手合十,雄偉壯觀,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