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禪商,怎麽理解?

禪商,怎麽理解?

“禪商”是當代企業文化發展的新趨勢,它涉及三個基本問題:賺錢動機與生存智慧、差異智慧與根本智慧、張揚個性與打破自我堅持。“禪商”是繼“儒商”之後,中國企業家對傳統文化的重新思考和重新選擇。這種“理解靈魂之源,體現萬物之道”的文化自覺,有助於當代經濟生活的品質沈澱和“商道”智慧的逐漸形成。

在這個多元的時代,文化資源的選擇也是自主的、多樣的。不能說“禪商”比“儒商”好,但肯定有區別。從“儒商”到“禪商”的新變,也折射出壹些值得深思的問題,表現出對華商難能可貴的文化理解。我感興趣的是:“禪”和“商”是什麽關系?這其中會涉及哪些問題?本文試圖對這些問題做壹些初步的思考。事實上,在中國,“商業倫理”問題也是近年來企業界關註的話題。所謂“商業倫理”,其實就是壹個如何把中國傳統的儒釋道變成當代企業文化資源的問題。在信息經濟或者文化經濟時代,“知真”、“知”和“知”已經成為看得見的趨勢,對“道”的理解其實也是壹種趨勢。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

到底什麽是“禪商”?“禪商”和“儒商”有什麽區別

這種區別,講的是儒家和禪宗的區別。“儒商”學的是人際倫理,是對這個世界的超越,是憂世之心,而“禪商”要“明白靈魂的本源,體現萬物之道”,註重空靈智慧的妙用,在個體靈魂、智慧運用、生命本質的層面上更加強調、更加徹底地超越。儒家和禪宗雖然都是珍愛世界的“普世主義者”,但對存在主義的理解卻有著深度的不同。相比之下,儒家的倫理教育和從人倫到天道的世界主義有其局限性。近年來對“紅頂商人”胡雪巖的反思就是壹個明顯的證明。現代商人除了要有商業野心和政治嗅覺之外,還需要研究生活的本質,尋求智慧的根基,才能更好地適應和駕馭當今的經濟社會環境,把握自我而不迷失。

問題壹:賺錢動機和生存智慧。壹般商人以賺錢為目的,禪商的經營活動只是“了解靈魂的來源,體現萬物之道”的方便,是在探索壹種智慧的生活方式,不以賺錢為最終目的,也不受外在道德理想的驅使。

解開這個結的關鍵是對“心”的理解。上海壹位學者提出了壹個有趣的觀點:新時代是心時代,新生活是心生活,新經濟是心經濟。佛教是心,禪宗是心,佛經是心。“所有的發展只是靈魂回歸的伏筆”。當然,這種境界是壹般商人達不到的,需要意識和壹定程度的財富積累。比如財富觀,可以因為意識而自覺改變,也可以因為積累和投資的擴大而不自覺改變。海爾總裁張瑞敏提倡自覺。他的觀點是:“智力比知識重要,素質比智力重要,意識比素質重要。”廣東商人也有壹句口頭禪:“賺十萬是自己的;賺100萬是家庭;賺1000萬是社交。“為了自己的私利而賺錢的目的逐漸淡化,財富積累到壹定程度。不來境界,就成了“數字遊戲”,回歸根本智慧才能體現“生存智慧”。這種“自私自利”的現象是壹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比爾?6?1蓋茨的最高身價是100億美元,但他聲稱只給三個孩子留下幾百萬美元,其余全部用於慈善事業。用他的話說,“我只是壹個暫時的財富看守人”。新經濟時代,財富是不可持續的,是流動的,是流動的。任何個人、家庭、民族都不可能“圈住”財富,誰也不是財富的終點。用禪宗的話說,叫“取之於空,還之於空。”“沒有,就不依賴。“在禪宗看來,做生意是壹種賺取財富的活動,是壹種生活方式而不是存在的本質,是壹種智慧活動而不是智慧本身。做生意不能互相關聯,這是壹方面;另壹方面,做生意無非是大用緣起,大願利益眾生、社會,以其智慧、福報、事業、財富而名滿天下。商業本身就是私人的,沒有私人的保護,就無法有效的增加財富,前往大公。所以商人不做生意是看不到禪的,也就是說真與俗是唯壹的,禪是唯壹的。禪是商業的真正源泉,商業是禪的妙用。只有走中間的路,才能留在兩邊,才能進到底。所以,以商為本,而不是以相為本,而是以功利為重,超越功利,才是禪宗的真諦。2“禪商”的文化取向及其對現代經濟生活的意義

問題2:差別智慧和根本智慧。現代商業活動崇尚理性精神,每壹項制度設計、每壹項商業活動都需要科學決策、合理安排。做生意是聰明人從事的壹種智能活動,也是壹種“差分智慧”。在這種理性精神的催生下,各種管理理論和詞匯空前繁榮:企業戰略、品牌戰略、CIS策劃、營銷策劃、X管理模式、企業文化、公關戰略與策略、MBA課程、六適馬、ERP、CRM、平衡計分卡等。6?1?6?1?6?1?6?1?6?1?6?1令人目不暇接,其泡沫傾向不言而喻。另壹方面,高度的理性輔以某種激情和偏執,現代營銷的“魔鬼訓練”和成功學的壹些潛在刺激都帶有壹些偏執的成分。“看來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人被附身了,瘋了,真的有壹種潛能被激發出來的感覺。這是增加人性愚蠢欲望的壹種方式,使人的大腦處於興奮、激動、貪婪、競爭的顛倒狀態。這將導致人類社會的寧靜、自然、和平、正直、無欲、歡樂、喜悅等精神的喪失,甚至在極端情況下,導致對財產和成就的不擇手段的追求,從而導致萬惡,使人類在發展財富的同時喪失了生活的根本原則。沒有根本智慧的洞察,沒有大源的出現,沒有把商人的行為提升到道的高度,那麽這些不同的智慧就會演變成無休止的精神混戰,經濟發展也會偏離人性的軌道,比如泡沫經濟、片面追求產值、短期行為、經濟增長中的文化瓶頸、狹隘的地方保護主義、假冒偽劣等。

從經營策略的角度來說,創業者在選擇項目和規劃全局時,需要打開思路,提高認識。企業家不是普通的商人和管理者。他不能用已經發生的案例來說理,卻要處理從未發生過的新情況。他對項目的理解總是發生在具體論證之前,其風險和不確定性甚至無法用概率分布來描述。所以有人說,項目是“嗅出來的”,是創業者的“原創”。潘石屹也有壹些怪誕的行為。比如他寫了壹本書《控訴潘石屹批判現代城》,開始罵自己的項目。雖然有廣告炒作的意圖,但他也敞開了自己,超越了是非,恢復了真誠批評的寬容。其實世界上任何不可思議的創意都應該有壹顆平常心。只有在“無”的空虛中,在大的決斷前,在心中止水的清明中,才會生出“天馬行空”的自由和“無奇不有”的洞見,才能填滿無邊的空間,火中生蓮,偶然性隨機。這是無關的智慧,是根本智慧的發展。

問題三:張揚個性,打破自我。現代企業家具風格獨特,有能量和勇氣宣揚自己的價值觀。禪宗的宗旨也是重視“自性”,主張“自己的寶”,“即心即佛”。然而,這個“自性”雖然是“自己的”,但它不是壹顆自我封閉的心,而是壹顆超越自我的“自我之心”。世界上不存在壹個存在不變的“我”。壹切都是流動的,壹切都來來去去。只有沒有我,沒有頭腦,沒有思想,才有開放的心靈。禪宗主張“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的心是得不到的,就是幫助人們看清這個虛擬流動的世界的本來面目,無心為心,無我為我。這就是般若的智慧。否則,妳把頭放在頭上,被“我”字束縛,就會陷入無知和偏執。

這種“人無我有”、“法無我有”的境界,與商人的職業和人格並無根本沖突。因為“無心”就是“壹心”,是世界本真的當下呈現。所謂“壹沙壹世界壹花壹天”,會讓人更加專註專壹,更能體會壹沙壹花的神秘境界。而“無我”就是“大我”,是做大事的開放人格。開放的人格並不意味著消除個性,而是擴展和超越自我。這種開放的性格不需要張揚,有壹種“低調”的風格:“我接觸的禪更像新經濟時代的網絡精神,更註重什麽是平等自然。有什麽就說什麽,表達什麽。整個風格,不管是管理風格還是說話,還是蓋房子,都要保持安靜。如果是宣傳,展示自己的實力和聰明,那就和‘禪’背道而馳了,這是禪宗最重要的東西。如果壹個人的思想是真正開放的,那就沒有必要“向外”宣傳什麽,因為沒有“向外”。智慧沒有“占有”,但它直接在裏面,假如妳沒有它,不依賴它去做。

需要註意的是,禪與商的結合,不僅為現代經濟生活輸入了智慧資源,也清理和沈澱了人類經濟行為的品質。在中國深化改革、社會轉型的這個節骨眼上,在經濟發展充滿瓶頸、潛規則盛行的“商戰”環境下,《禪商》或許能給我們註入壹些清醒劑,給我們壹點返璞歸真、自我反思的空間。這就是“禪商”對現代經濟生活的意義。

  • 上一篇:團隊的口號
  • 下一篇:下面這些圖片都代表了哪些行當?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