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吸收了中國道家的“自然”概念,來詮釋人生的自然狀態和人的自性。道家把自然定義為萬物的本質和本性,不是人工的,自然的,那麽真實。“和尚是自然的,眾生也是。”(引自荷澤神禪師)禪宗認為“性”是眾生的本性,即佛性。這就是把佛性定義為壹種自足、純粹、簡單的生活。既然人性是自然的,也就是內在的,那麽它就是體現在人體內的壹種本質存在,既不是外在的神靈賦予的,也不是超越經驗、違背人性而獲得的,同時也不能被各種外在因素所消滅。人的內在自我是人生的主體,是成佛的基礎。人的現實感性生命是自性的外在作用和體現,人的成佛是自性的發現和由此而生的精神境界的顯現。人的自性是內在的、超越的,因為內在的本性是純粹的、完整的、單純的、覺悟的,它不同於人的外在表現。如何實現超越?禪宗認為,修禪成佛,就是悟自己的本性,悟自己的本性,悟自己的本性,成佛的道,達到超越。禪宗強調佛在心中,涅槃在人生過程中,理想在現實生活中。禪宗就這樣把世界的彼岸轉移到了現實世界,把對未來生活的追求變成了內心的反轉。因此,禪宗反對拋棄現實的感性生活,扭曲自性來尋求超越,而是強調“佛性在世間,不離世間”(壇經),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尋找超越,實現理想的精神境界。禪宗公案中的“佛花葉佳笑”(《法會語錄》卷二)就是倡導心靈溝通,要求理解。禪宗要求我們從“餓即吃,困即睡,冷即火,熱即乘涼”(勉語錄)中去理解禪,從“青竹,陰慘黃花”(祖堂集,卷三)中去發現禪。禪要求從青山綠水中體察禪的滋味,從人自身的日常生活中體驗禪,在無常的人生中體悟禪的境界,從而實現人生的超越和精神的自由。
禪宗崇尚內心的超越。這種超越意識的具體內涵是什麽?我們認為包括超越對象,超越方法,超越結果。在這裏,我們著重於超越對象和超越結果。
為了追求解脫,成就佛道,禪宗設計了壹套方案,消解人們心中的緊張、矛盾和障礙,超越二元對立。人是自然的壹部分,也是從自然中分裂出來的獨立實體。對與自然同壹的向往是永恒的、無限的,對與自然同壹的向往是人類內心最深處、最根本、最強烈的渴望。生活的現實與美好的願望並不壹致。人生短暫與時間永恒、個體生命與空間整體、主體生命與宇宙客體等人類面臨的壹系列矛盾,是禪宗的超越對象和目標。
生命的短暫和宇宙的永恒之間的矛盾最能激發人內心的焦慮和痛苦。擺脫生死是佛教和禪宗最基本的目的。禪宗以“無生”的思想破壞了生死的定義,超越了生死的時間界限。“幾次,幾次就死了,生與死都沒完沒了。自從認識到沒有人生,我就憂榮辱。”“無生”是指壹切都是非物質的、空無壹物的,因此沒有生、死、變。這就是轉變觀念,從生老病死的現象中看到無生無死的本質。生死是短暫的,生死是永恒的。從漫長的生死中體悟到沒有生命,就是在短暫的時間裏體悟到永恒,消除短暫與永恒的差距。
個體生命認知和實踐的有限性與空間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也是壹個令人費解的永恒話題。禪宗通過無限擴大個體心靈的作用,擺脫個體生命的局限,進而消除有限與無限的矛盾。“心境明了,明鏡明了,側影清晰明了。在萬象羅森的陰影裏,壹輪光明不是裏外。”(同上)這就意味著,只要壹個人的心境是清晰透徹的,他就可以繞過宇宙萬物,從而在內心實現內外的超越,使有限與無限在個體心靈中交融。
生活與萬物、主體與客體、物與我、存在、對錯、善惡、真假、苦樂等矛盾所造成的壹系列差異和對立,是煩惱和痛苦的另壹個來源。這也是禪師們正在努力解決的壹個大問題。他們繼承道家思想,以直觀的宇宙本體論(道與虛無)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他們宣揚原無(壇經),原無化解矛盾,說“壹切法身如夢,原無,心境寧靜,非空現。”.....既然無事可做,那麽失去自我,忘記感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如果妳忘記了妳的感情,妳將不得不忍受所有的苦難。"(《禪宗師傳》)即壹個人悟到壹切如夢,壹切都是空的。如果他忘記了自己的激情,超越了自己,生命與萬物,主體與客體,就不會有對立。為此,他們特別強調了“無念”的重要性。”正念”指的是妄想,要求人們不要被糾纏在各種差異中的妄想所迷惑。更何況從達摩到慧能的250年間,這個宗族所倡導的禪風獨樹壹幟,祖師的語錄也經常引經據典,暗示整個佛教並沒有陷入教派的對立,可以稱之為禪宗的創立期。從南越、清遠到唐末五代,其間250年,南宗禪脫穎而出。在思想上,拋棄了語言的葛藤,確立了“即心即佛”、“平常心即道”的精神;在實際生活中,確立以僧堂為中心的佛寺法規;在禪宗的傳播和表演中,以靈活生動的方法吸引文人,以飲棍打拳的契機弘揚宗親風範。久而久之,逐漸變成了五家分家。這個時期可以稱為禪宗的發達時期。宋朝320年,林佶教從黃龍、楊琪重新崛起,成為中國禪宗的“五派七宗”。其中黃龍派是後來從榕西傳到日本的;自楊企發會後,出現了法眼、易吳克勤、大惠宗高等五祖,成為禪宗的主流。還有,曹洞宗體系的大智慧和臨濟宗體系的大智慧,都是主張靜心和說禪。這壹時期三教融合,導致了三教合壹、教禪合壹、禪意清凈的傾向。這個教派逐漸失去了獨立的品格,這是禪宗堅持的時期。元明乃至清朝時期,450年是禪宗的衰落期。在此期間,雖然海韻吟鑒、宋萬星修、破祖、五準師範等壹代宗師相繼崛起,但就大勢而言,儒道佛三家鼎立已成定局。
近代禪宗大師首推高僧徐雲(1839 ~ 1958)。他在120歲生日期間,為傳播佛法,廣修密林,大力振興禪宗,維護六祖以來的法脈,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傳世的有《許雲和尚法集》、《許雲和尚禪七開錄》等。最重要的是,這個教派和其他教派的區別在於他們不重視經典。甚至引經據典都是壹時的方便。最重要的是靠佛心,不寫文字,不教別人,才能‘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但在不涉及思考和計算的情況下,加上學習和修改證書的工作,為了清晰地走好初心,就有了清晰規則的創建。尊蘇和大眾在壹定的規則和條例下定期躺下來靜心;尊蘇打開機會讓大眾看到佛的祖先把他們撕碎。讀經並不是壹項重要的工作,但仍然是所有經典的核心是楞伽、維摩詰、金剛般若、守楞嚴咒。在古代也有語錄,成為後世禪修者學禪悟道的重要參考資料。
“顯現為佛”的語言,類似於宗門的“見性”、“見性為佛”。還是要先打破混亂,才能證明真相,才能挽救生命。說三個謎題[1]在現世被徹底消滅,兩個死了的[2]永遠死去,活在寂靜中,是異端邪說,是魔談。(回復文廣西居士壹)
【1】三惑:見性之惑,塵沙之惑,無知之惑。
【2】兩死:即短暫的生死,多變的生死。
摘自尹光大師《佛教修行止離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