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大必吃美食有:鹹豆漿、豬油菜飯、雞鴨血湯、油墩子、擂沙圓、條頭糕、粢飯糕、崇明糕、梨膏糖、鮮肉月餅。
1、鹹豆漿
寬口淺底的藍邊大碗裏,都是實實在在的食料。壹勺醬油壹勺醋,壹撮榨菜壹撮蔥,最為講究的上海人,還會再擱點紫菜蝦皮。豆漿燒得滾燙香氣濃郁,功夫好的老師傅,舀上壹大勺,乳白的熱豆漿如同瀑布般下落,傾入碗中,瞬間起花。
2、豬油菜飯
從充滿煙火氣息嘈雜的菜場買回的鹹肉切成壹片片肥瘦皆宜的肉片,唯有這樣濃縮了時間精華的鹹肉片才能恰恰好地吊出菜飯的鮮香。新鮮翠綠的青菜切碎炒的油光發亮,和米飯攪拌在壹起,加入壹點點的豬油,和飯壹起烘熟。最簡單卻又最美味的香氣撲面而來。
3、雞鴨血湯
城隍廟匯集了上海許多地道的小吃,雞鴨血湯恰恰是其中的代表之壹。
20世紀早期壹個叫許福泉的小販首創,他使用壹個俗稱“鐵牛”的深腹鑄鐵鍋燒湯,中間用鋁皮隔開,壹半燙血,另壹半用雞頭雞腳吊湯。有客人光顧時,就從盛器裏撥些許雞心、肝、肫、腸和雞卵,最後再澆上壹勺血湯,撒上壹把蔥花,淋幾滴雞油。鮮嫩、滑爽的口感加之實惠的價格,壹直受到老上海人的青睞。
4、油墩子
作為老上海街頭的小吃,油墩子的身影現在已經不多見了。唯有在老巷子或者景區才能聞到這股熟悉的味道。
經驗老道的師傅用勺子舀壹勺稀薄的面糊糊澆進圓槽形的鐵容器裏,放上細細切好的蘿蔔絲,再仔細澆上壹層面糊,放進油鍋裏炸。出鍋的油墩子擱在油鍋上端的鐵絲網裏“滋溜溜”地瀝著油,這香味早已遠遠傳開。
5、擂沙圓
選取崇明縣大紅袍赤豆浸泡兩小時後,入鍋加清水煮酥,裝入潔凈口袋內,紮好口擠幹水分,入烘箱中烤幹燥,取出磨成細沙、曬幹成紫紅色的粉。每壹個步驟都用心至深。
然後,把包有鮮肉或豆沙、芝麻等各式餡心的糯米湯團煮熟,瀝幹水分,在紫紅色的豆沙粉裏淺淺滾壹遭,便成了如今有名的擂沙圓。這種湯團,既有糯米的清香又有赤豆的香甜,冷熱皆宜。
6、條頭糕
條頭糕,上海人鐘愛的甜點之壹。從外皮到內陷,都花了足夠的功夫去裝點。外皮用細磨的糯米粉糅合而成,口感軟糯香甜,紅豆沙是傳承歷史最久最為經典的內陷兒,上面再撒上些許秋天曬幹的桂花末,不止是味覺,視覺也得到了百分百的滿足。
7、粢飯糕
洗凈的大米和糯米壹比二混合放入清水中浸泡吸收壹個晚上,放入電飯煲中烹飪熟軟散發出稻香之後,稍等冷卻,再撒入翠綠的蔥花和透明的鹽粒,慢慢攪拌均勻。
然後將其實實地壓入涮好壹層油的保鮮盒,放入冰箱裏冷凍半小時後取出,切成四四方方厚薄1.5cm的薄片。最後再放入油鍋中炸到金黃撈出瀝油,保留著大米糯米原始的香氣,蔥花和鹽粒淡淡的調味穿插其中,與舌尖相遇觸動味覺!
8、崇明糕
崇明糕是上海崇明地區傳統特色糕點之壹,特色風味小吃。有松糕和硬糕兩種。松糕壹般吃冷的;硬糕壹般都是熱過了以後再吃,有時候是蒸熱,亦可放些酒釀做成酒釀糕絲湯。講究選料,配比合理,甜度適中,果肉適量,蒸煮科學,清香松口,糯而不粘,暢銷島內外。
9、梨膏糖
梨膏糖的歷史也是有1300年之久,這門手藝的生命力至今依舊旺盛,因為其美味的每壹瞬間無壹不是用心創造的。從煎液、濃縮、到劃切、包裝,每壹道工序都繁復瑣碎,每壹次料都優質淳樸。
10、鮮肉月餅
鮮肉月餅的酥皮是其壹大特色,但外皮制作可是壹道需要考驗功夫的環節。如同所有傳承匠心的上海美食壹樣,五芳齋對於鮮肉月餅的制作也如同壹位鉆石的打磨將壹般精益求精。餅皮要先用水油面團包裹油酥面團,經反復折疊搟壓,讓酥皮層數在10層以上,如此壹來外皮才能酥脆有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