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最初的目的是從民間為政府提拔人才。相對於世襲制和推薦制,科舉無疑是壹種公平、公開、公正的方法,完善了用人制度。起初東亞的日本、韓國、越南都是在中國舉行科舉,越南廢除科舉是在中國之後。16、17世紀,歐洲傳教士看到了中國的科舉制度,並在遊記中介紹到歐洲。18世紀啟蒙運動時期,很多英法思想家都推崇中國的公平正義制度。19世紀中後期英國確立的公務員錄用辦法,規定政府公務員通過定期公開考試錄用,逐漸形成了被歐美國家效仿的公務員制度。英國文官制度采用的考試原則和方法與中國科舉考試非常相似,很大程度上吸收了科舉的優點。所以有人把科舉稱為中華文明的第五大發明。今天的考試制度在壹定程度上還是科舉制度的延續。
從宋代開始,科舉就不分出身、貧富。這不僅大大拓寬了政府選拔人才的依據,也讓中下層的知識分子有了通過科研走向社會上層的機會。這壹政策對維護整個社會的穩定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明清進士中,有近壹半是祖上不讀書,或雖讀書但不做官的“貧寒之家”。但只要能“登上龍門”,自然就“身價十倍”了。這些年來,成千上萬的學生俯首甘為孺子牛,希望壹舉成名,孝敬祖先。可以說,科舉考試是網絡和控制士人以鞏固統治的有效途徑。
科舉為中國歷代王朝挖掘和培養了大量人才。1300年間,科舉產生了近10萬進士,百萬士子。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是有識之士,但絕大多數都不是閑著沒事幹的。宋明清時期,漢人名臣、國家棟梁中,進士出身的占絕大多數。明朝英宗以後的慣例是“不進士不入翰林,翰林不入閣”,科舉成為高官必經之路。利瑪竇在明朝中期來到中國,負責治理整個國家的士大夫是由科舉制度產生的。
科舉考試對知識的普及和民間的讀書風氣也起到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雖然這種提升是因為普通人對名望的追求,而不是對知識或靈性的渴望;但客觀上,中國的文風得到了普遍的提升,因為科舉成為了壹種時尚。明清時期,中國讀書人的數量大部分時間都不低於50萬。算上孩子,有幾百萬。除了少數能在仕途上更進壹步外,大部分都成了生活在各地的基層知識分子,起到了壹定的普及知識的作用。而且,由於這些士子都是同壹體制下的產物,學的都是同樣的“聖賢書”,間接維護了中國各地文化和思想的團結和向心力。
科舉的不良影響主要在考試的內容和形式上。明代以來,科舉考試的內容變得僵化,只要求考生創作符合形式的文章,而不註重考生的實際知識。為了應試科學,大部分士子的思想逐漸迷失在狹隘的四書五經和迂腐的八股文中。;無論是視野、創造力還是獨立思考都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大多數人讀書的唯壹目的是為了通過科考,而讀書只是為了做官,為了祭祖。此外,科舉也限制了人才的出路。到了清朝,大多數在文學創作或各種技術上有突出成就的名家都在科場失意。可以推斷,科舉制度在為政府挖掘人才的同時,也埋葬了其他方面的優秀人才;壹個世紀以來,各種各樣的精英被困在考場上,虛度光陰。為了奴役漢人,清政府對科舉考試的內容進行了嚴格的約束。清代科舉制度日漸衰落,弊端越來越多。盡管清朝統治者對科舉考試中心的作弊行為嚴懲不貸,但由於科舉制度本身的缺陷,作弊行為愈演愈烈,科舉制度最終消亡。
即使在科舉被廢除後,它仍然在中國社會留下了許多痕跡。比如孫中山創立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五權分立,其中的“考試院”源於中國的科舉傳統。此外,在中國大陸的高考中仍然可以看到科舉考試的壹些習慣。比如分省錄取,將試卷擡頭與考生身份信息綁定,防止考官與考生串通,將高考最高分稱為狀元等。,都是科舉考試的殘余。
根據錢穆先生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研究:“好的制度若能長存,則窒息政治。”隨著科舉制度的發展,特別是在封建社會,科舉制度也會產生壹些負面影響。
壹是因為統治者改變了考試的內容,科舉成為束縛知識分子思想的枷鎖。明太祖將源於元代的八股文正式定為科舉考試的文體。這種文體由四段組成,即題、題、起、頭、份、中份、後份、梁份。後四段都有兩個對立的字,是* * *八股,所以叫八股文。八股文的主題應該是代表聖人來表達,就是在孔子思想的指導下寫文章。在清代,聖人擴大到包括孔子弟子和朱等理學家,並要求朱的寫作風格。乾隆以後,詩試成為科舉考試的重要項目。試詩和八股文壹樣,有固定的公式,也是八股文十六句,但八股文變成了六句。第壹聯如題,第二聯如題,三聯如談,第四聯如中股,第六聯如後股,第八聯如捆股。我們必須發揚孔孟和朱的思想,我們不能隨意表達我們的感情。八股的初衷,我覺得可能是用固定的格式寫,方便考官打分,體現“公平”。否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寫作風格,就會出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局面。但是,後來卻成為統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八股文考試壓制了那些不擅科舉的人的思想,也阻止了壹些知識分子在學術思想上的創新。這導致思想落後,科技發展也停滯不前。甚至產生孔乙己這樣的科舉犧牲品。
第二,科舉制度也產生了家庭悲劇。因為科舉制度和優待的豐厚榮譽,加上科舉也是普通人出人頭地的重要途徑,所以經常會出現窮人高中後拋棄妻兒的悲劇。相信大家都知道陳世美這個難聽的名字。雖然因為當事人的思想價值觀和責任感,這壹點很重要,但科舉畢竟給了它這樣壹個生存的土壤。
最後,科舉制度導致官員腐敗。隨著歷史車輪的推進,科舉制度政治化了,師生關系的教育化導致了師生關系的盛行。這就造成了嚴重的裙帶現象。這些師生關系在官場上互相幫助,官官相護。清朝乾隆時期的貪官汙吏就是最好的例子。在乾隆皇帝的寵信下,稱霸天下,收受賄賂,富甲壹方。而且很多時候以科舉的名頭為誘餌,向考生索賄。這不利於國家構建公平、公正、公開的社會良好體系。造成了官場的黑暗和社會的混亂。
總之,科舉制度的負面效應主要不是制度本身的錯,而是制度本身應該承認科舉是壹個選拔官員和人才的好制度。科舉制度是為了人才,也可以選拔傳統社會的人才,委以重任。至於明清科舉的八股文風,以及中國重藝術輕技術,重人文輕自然的傳統,才是明清以後科技落後的真正原因。許多論者把科舉作弊看作是科舉制度的弊端,如應試、賄賂考官、接頭等,認為晚清科舉制度作弊的盛行說明科舉制度黑暗。其實從宋代以後的考場基本規章制度來看,作弊是人的問題,不是制度本身的問題。甚至現在高考還會有作弊。女性被排除在選拔範圍之外,不能歸咎於科舉。沒有科舉制度,古代女性也沒有參政的權利,這是古代社會的性質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