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河大曲是另壹種歌舞並重、內容豐富的表演形式。是漢代的大型舞曲。宴飲自娛之舞在漢代社會生活中呈現出活躍的趨勢。從宮廷中的皇族到普通的官員甚至普通的大家族,在宴飲時都有禮貌地邀請對方跳舞的習俗。
漢代人們喜愛舞蹈,有以歌舞自娛的習俗,這是當時人們淳樸性格的具體表現。秦代的巴渝舞與長袖善舞
那是在秦始皇打敗六國,統壹天下之後。他命令宰相李斯整頓關中地區的民兵,並規定壹個月後舉行軍禮,在此期間檢閱民兵的訓練成果。李斯接到命令後非常尷尬,因為當時秦始皇已經向各國人民征集武器,只有秦始皇的正規軍有正規的武器,關中地區的民兵沒有用於訓練的武器。
裏斯非常焦慮,但他努力思考卻無能為力。後來,李斯看到兩個大男人在首都鹹陽的大街上摔跤。他靈機壹動,便想到用摔跤的方式訓練民兵,然後以摔跤舞蹈的形式通過秦始皇的檢閱。
於是,李斯立即命令民兵們夜以繼日地練習摔跤技巧,並改編了當時廣為流傳的巴渝舞,將摔跤融入巴渝舞,逐漸演變成壹種摔跤舞蹈。他把它命名為嬌嬌舞。
壹個月後,秦始皇舉行了軍事儀式。他看到民兵們互相扭打,跳著壹種很特別的摔跤“巴渝舞”。廣場上所有的民兵動作壹致,人們的姿勢非常整齊,氣勢磅礴。
秦始皇非常高興。他獎勵了李斯,並宣布這種“巴渝舞”將成為未來軍事儀式中的關鍵禮儀。
事實上,秦始皇吞並六國統壹天下後,雖然秦朝的歷史很短,但是秦始皇做了壹些至關重要的事情,比如建立了國家版圖,逐步消除了周朝封建制度下王公貴族和普通百姓之間的世界差距,還建立了“書同文、車同軌”的統壹制度,形成了大壹統的意識和傳統。
秦始皇拋棄了周朝的樂舞傳統。他拋棄了周人用非常嚴格的手段制定的禮樂舞蹈,推翻了周朝雅樂舞蹈的教育機構,建立“樂府”,收集民間樂舞供自己娛樂。
後來在秦始皇陵出土了壹個刻有“樂府”二字的鍍金銀鈕鐘,這是秦代樂舞有自己創造的最好證明。這些都對古代樂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巴渝舞是西南少數民族的舞蹈。因為他們生活在四川周邊的巴渝地區,所以這種舞蹈就叫巴渝舞。
四川古城閬中在先秦時期曾是巴基斯坦的首都,在這裏形成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成為閬中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巴渝舞是古巴人在與野生動物和部落鬥爭中發展起來的壹種集體武舞。武王的“牧野之戰”是壹支巴人組成的“龍本”軍,堅持打杖,先歌後舞,“靈隱人叛逃”取得勝利。據東晉著名學者常渠在其《華陽國誌·八誌》中記載:
閬中有重慶水,百姓生活在水中。他們天生勇武,又被漢前鋒困住,躍躍欲試,所以進了朝廷。
所以“巴渝舞”是來自中國西南地區人們的舞蹈。漢高祖劉邦平定三秦時,招募了壹批人做前鋒,他們驍勇善戰,風俗善舞。劉邦命令樂師學習並改編他們的舞蹈。因為他們生活在巴縣渝水,所以他們把這種舞蹈叫做“巴渝舞”。後來“巴渝舞”傳入宮廷後,成為宮廷舞蹈,用於在宮廷宴會上表演軍事鬥爭的場面,歌頌帝王的功績。這在當時是壹種著名的舞蹈。在“巴渝舞”的表演中,舞者們身穿自己的盔甲,手持長矛和弩,嘴裏唱著古老的戰歌,邊唱邊跳。有36個舞者,是集體舞。因為這種舞蹈是武舞,所以據說漢哀帝到樂府後,對36位巴渝舞人還是很留戀的。他認為巴渝舞不應該被拋棄,而應該交給達樂,納入雅樂舞蹈體系。
巴渝舞以銅鼓為主,伴以打擊樂、搖擺樂、撥弄樂。舞曲由四首樂曲組成:毛渝之歌、重慶安努之歌、安泰之歌、杭祠之歌。
“巴渝舞”發展到魏晉時期,已經完全成為壹種廟會祭祀舞蹈。因此,“巴渝舞”在古代舞蹈藝術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後來,八仙的鼓勵實際上是巴渝舞演變的壹種表現。“八仙鼓”是壹種長柄雙面獸皮鼓。鼓面繪有八仙或圖騰圖案,直徑略窄,手柄較寬。
八仙鼓勵是10多人的集體舞,適合在廣場表演。當人們演奏八仙鼓時,沙鑼手通常先走,然後鼓手跟著走。人們壹邊擊鼓,壹邊吶喊,不斷變換隊形,威武雄壯。
秦代的巴渝舞在民間也叫漁爾舞,這個名稱在後唐仍廣為流傳。後來,在錢山的《送楊去霸州》壹詩中,唐代詩人留下了“巴渝舞”的痕跡,其中說:
萬裏歌鈴相慶時,巴兒童音樂節,重慶兒童舞蹈。其中,詩中的“萬鐘”指的是遼闊的霸州,人們在這裏唱歌、敲鑼打鼓。這首詩的大意是說,楊在整頓巴州防務中取得巨大成就後,巴州人民壹定會載歌載舞來慶祝,由此可見,秦代的巴渝舞在後唐的巴州仍然廣為流傳。
巴渝舞在秦代逐漸演變成壹種新的舞蹈,名為曹操鑼鼓舞,也是流傳於大巴山南麓巴中米倉山地區的壹種舞蹈。大部分是當地人在收糧草時唱的大型民歌。巴渝舞所用的鑼鼓伴奏,來源於鑼鼓伴奏樂器。
據地方誌《霸州誌·風俗》記載:
在春田裏移栽,選了兩個人,葛郎,在龍上打鼓唱歌。滿唱著唱著,麗麗聽得見,這讓舵手忘記了疲勞,統壹了技藝。
根據這壹記載,“曹操鑼鼓”實際上是秦代巴渝地區人民集體勞動時的歌舞,其目的實際上與古代戰爭舞蹈“巴渝舞”的目的相同。
除了“巴渝舞”,還有壹種舞蹈在秦朝非常流行。這種舞蹈被稱為“長袖善舞”,在當時非常流行。古人常說的“長袖善舞,多錢好妻”,其實起源於秦朝的這種舞蹈。
“長袖善舞”從壹個側面說明了中國是絲綢大國,也證明了以長袖為特征的舞蹈在中國早已流傳。秦代的長袖善舞有很多證據。比如河南南陽石橋的畫像石上就有壹個長袖善舞的舞者形象。
舞者壹只手舉在上面,另壹只手拖在下面,然後擡起壹條腿,好像在做側跳。她的舞蹈非常灑脫,也非常大膽。
類似的形象在後漢畫像中具有壹定的典型意義。當然,長袖舞是因服裝特點而發展起來的樂舞,而秦代女子禮服的下擺又寬又長,有時還需要通過手袖的動作來加強舞蹈氣勢。
值得註意的是,這樣的動人表演,有時是在相當開闊的區域,有時是在室內,用精致的窗簾作為裝飾。更重要的是,秦代長袖善舞的表演,其實是用樂隊來表演的。
秦時長袖善舞的樂手不多,有時只有壹個人。當時,長袖舞蹈配有簫、鼓、符、笙、連、鈸等樂器,而且在許多情況下,還有歌手為舞者伴奏。
秦代女子長袖善舞有時以二人轉的形式出現。比如在江蘇岐山的畫像石上,可以看到兩個女舞者揮袖起舞的生動情景。她們的身體是傾斜的,袖子是對稱的,腰是柔軟的,優雅的,袖子和地面壹樣長,沒有揮舞。在他們周圍,還有樂手在伴奏,還有兩個人好像在拍手唱歌。
“二人轉”的形式,說明長袖善舞往往是作為小節目來表演的。因為是個人表演,所以這種長袖的舞蹈水平自然要高於群舞,這樣才能被觀眾註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