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秦朝、元朝、明朝的政治制度是怎樣的?

秦朝、元朝、明朝的政治制度是怎樣的?

古代政治制度變遷的軌跡

1.熟悉地方行政體系的基本內容和發展線索,了解地方行政體系的歷史作用和影響。

2.了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產生和演變過程,掌握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的形成和影響。了解明清時期加強君主專制的史實,了解加強君主專制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3.掌握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了解其歷史作用和社會影響。

4.理清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線索和階段特征。

主題線索梳理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經歷了初步建立、確立、改革、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對統壹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地方行政體制、專制集權和選官制度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

1.地方行政制度:主要包括周朝的分封制、秦的郡縣制、金朝的猛安制、遼朝的番漢分治制、元朝的行省制、明朝的僧官制、晉末和清朝的八旗制、明清的土司制和“歸故裏”。

了解:中國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從秦朝實行郡縣制開始逐步發展完善的。這壹體系組織系統龐大,結構嚴密,在征收徭役和兵役、征收田賦和地租、管理地方治安、鞏固邊疆等方面發揮了良好的作用。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不僅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封建統治,而且有利於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中國少數民族政權實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僧官制度、土司制度,如蒙安稱霸制度、漢番分治等,不僅進壹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的地方行政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而且對中國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也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

2.中央集權中君主專制的確立與演變:專制中央集權確立於秦朝,鞏固於西漢,完善於隋唐,強化於北宋,發展於元代,皇權進壹步強化於明清。

理解:發展趨勢:壹是不斷調整改革中央行政架構,削弱相對權力,強化皇權。明太祖廢除宰相,將中央行政權分為六司,基本解決了皇權與相對權力的矛盾,進壹步強化了君主專制。第二,不斷調整和改革地方行政架構,加強中央對地方特別是邊境地區的嚴格管轄。宋太祖中央集權的加強基本上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條件,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有所緩和。元明清時期,國家沒有大的分裂。第三,對人們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強,比如明朝的八股制度,清朝的文字獄。

積極作用:①有利於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有利於維護國家統壹和領土完整。②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生產活動,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3)在統壹的社會環境中,有利於各民族的融合、經濟文化的交流、各地區的發展和提高,使古代中國人創造出領先於世界的古代文明。

負面影響:①君主專制容易形成暴政,導致腐敗,成為阻礙歷史發展的因素。(2)在意識形態方面,扼殺了人們的思想,出現了可悲的局面。③明清時期,它嚴重阻礙了萌芽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總的來說,在封建社會初期,它的積極作用是主要的。在封建社會後期,其負面效應逐漸增大,特別是明清時期,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進壹步加強,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進壹步發展,其危害尤為嚴重。

在評價這壹歷史現象時,要放在具體的歷史條件下分析,不能壹概而論。例如,即使在明清時期,這壹制度在維護統壹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抵禦外來侵略方面仍然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3.選官制度:主要包括漢代的科舉制度、魏晉的九品鐘政制度和隋唐至清末的科舉制度。

理解:漢代選官以“村選官”為標準,體現了對鄉村民意評判士人德才的權威性的尊重。但輿論評價壹旦與仕途沈浮聯系在壹起,就很容易被壹些有權勢有影響力的人或社會團體所控制和利用。曹操審時度勢,提出“唯才是舉”的原則,既是亂世求賢的需要,也是對漢代“選不準”的刻意糾正。在漢末軍閥混戰的沖擊下,村社組織遭到破壞,“村選”的傳統做法難以為繼。在這種情況下,三國時期的魏制定並實施了“九品”制度。起初,這壹制度致力於統壹朝廷的選官和鄉村的討論。這是漢代選官傳統的延續,也是曹操用人政策的繼承。但魏晉之交,大大小小的官員都被各郡的“姓紳”壟斷了。他們在評定等級時偏袒士紳,九等的劃分已經偏離了“不分門第”的原則。此後,在整個晉代和南北朝時期,九品鄭智制度壹直是壹種保護士族世襲政治特權的官僚選拔制度。

南北朝時期,士紳制度只是按照家庭出身的高低來分配權力,無法滿足大量出身卑微的地主的要求。而高門出身的士紳腐敗,加劇了當時政治腐敗和地方割據的傾向,表明士紳制度腐朽。同時,封建經濟發展起來,特別是實行均田制後,中小地主權力增大,非常渴望進入統治階級。隋唐時期,全國統壹。為了革新政治,鞏固統治,加強中央集權,在選官方面實行科舉制度。因為普通農民的子女生活貧困,能讀書的考生很少,大多能以布衣考中科舉。因此,科舉制度實際上是壹種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選官制度。

科舉制度的積極意義:剝奪地主士紳的政治特權,削弱地方豪紳的權力,將封建官員的選拔任用權帶回中央,有助於消除地方與中央之間選官的腐敗,改變秦漢以來以推薦為基礎的選官制度,這是歷史上的壹大進步。通過科舉向整個地主階級開放仕途,有利於吸引人才,緩和矛盾,擴大統治階級的基礎。科舉制度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地聯系在壹起,從而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政治穩定,促進了教育、科技的發展。

科舉制度的負面影響:明清時期強調四書五經,以八股文選拔士人,禁錮了士人的思想,極大地抑制了知識分子的創造力,壹定程度上阻礙了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這是近代以來中國落後於西方的文化因素。其弊端是專制集權極度強化的產物。

4.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線索和階段特征。

西周重視國家的制度建設,建立了“李周”制度,包括宗法制度、分封制、井田制和官制。這是壹個神權衰落、王權強化、人文精神崛起的時代。

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摧毀了貴族等級社會,創造了壹系列新制度。君主集權、官僚體制、郡縣制等相繼出現,對後來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秦朝建立了以皇帝為中心的中央集權政治制度,郡縣制在全國推廣。西漢繼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在地方實行“郡國並行”制度,加強了對地方官員的監督,漢武帝時期設立州刺史,標誌著監督制度更加嚴格。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我國封建社會早期兩個全盛時期之間的過渡階段。這壹時期的許多制度顯示了過去和未來之間的過渡聯系。比如在選官用人制度上,自檢制通過“九品中正”制度過渡到科舉制;中央機構由“三公九臣”制變為“三省六部”制;北朝出現的軍事制度,發展成為隋唐的基礎。曹魏的賦稅制度和調租制度是隋唐調租制度的源頭。隋唐均田制直接繼承的土地制度,從曹魏的“屯田”、西晉的“占田”發展到北魏的“均田制”。這些發展中的重要制度不僅支撐了魏晉南北朝國家機器的運轉,也為隋唐盛世的出現提供了制度保障。

隋唐是繼秦漢之後中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又壹次大發展時期,其基本框架壹直影響著中國封建社會的後期。隋朝統治者采取措施加強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如設立三省六部,提高政府部門的行政效率;改革地方機構,加強中央對地方政府的控制;建立科舉制度,擴大地主階級政權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唐朝進壹步完善了專制集權政治,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空前的全盛時期。

五代,遼、宋、夏、金、元,是中國從壹個統壹的封建王朝分裂出來,然後又重新統壹的時期。這壹時期,邊疆地區得到進壹步開發,民族融合空前加強;中央集權進壹步加強。元朝統治者在當地設立書省,後發展為行政區名稱,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當代省區的規模。元政府在澎湖島設置巡檢司,管轄澎湖和臺灣省。元朝中央鄭玄直接管轄西藏,西藏正式成為元朝的行政區域。元朝加強了中央與地方、中原與邊疆的聯系,鞏固和發展了多民族統壹的國家。

明清時期(鴉片戰爭前)是統壹的多民族封建國家進壹步發展,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時期。明初專制政權全面加強,皇權擁有絕對權威,成為明朝政治制度的特點。軍部是清代的中央機構,軍部的設立不僅減少了皇帝處理國家事務的環節,而且提高了皇帝處理政務的效率和保密性,是進壹步加強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體現。範麗元的建立,前所未有地加強了中央政府對邊疆各民族的管轄。我們國家的版圖終於確定了。西藏宗教領袖的封號制度、金瓶掣簽制度、駐藏大臣制度,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為後世所效仿。

  • 上一篇:民間短篇故事(5個亮點)
  • 下一篇:淺談中國古代私家園林的意境營造手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