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典園林的造園過程中,壹般有三個創作境界。即“境”、“畫”、“意境”。首先是“境”,境就是自然美。園林的景觀就像壹座模型山,取當地風光而非縮小。山貴而有脈,水貴而活躍,脈相連,使整個公園生動起來。其次,“畫景”,所謂畫景就是藝術美。即把自然的、有生命的材料進行選擇、概括和藝術加工,使之“源於自然,高於自然”。最後是“意境”,即運用多種藝術手法,從“境”和“畫”中升華,感受美的境界。傳承中國古典園林意境的典型手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靠近森林,小中見大——有限的空間營造出無限的意境。
季承《園冶》說:“勝景多,山近在咫尺”;文震亨《長史編年史》也說:“壹峰太亮無人追捧,壹勺是萬裏。”山林式園林造景其實就是在有限的空間裏濃縮大自然的精華,追求無限的意境。以小見大就是調動景物與各種元素之間的關系,通過對比和反差的運用,制造視覺上的錯覺和聯想,合理運用比例、尺度等形式法則來構造空間,從而達到在感官上擴大有限空間的效果。在中國畫創作中,我們經常運用以小見大的手段,這也是體現園林意境的重要手段。中國的山水畫,以“隔空壹畫,寫盡千裏壹景”,給園林創作以極大的啟發。通過在園林中濃縮山水等自然景物,營造無限意境。花園的大小是相對的,就是用有限的面積,創造出無限的空間。“以小見大”的錯覺,往往是園林中空間組合關系的變化造成的。比如利用園中的園來創造和拓展空間:用園林建築、園墻、假山、植物來分隔空間;用多種主題來組織布景,讓空間變得越來越大。陳從周先生指出:“中國園林往往是大園中有小園...它們不僅賦予花園開放和融合的不同境界,還巧妙地安排了不同大小和結構的建築、巖石和樹木...這很有趣。”
2.2想秀藏,含蓄——藏露得當,見奇於平凡。
在花園裏,無論是近景還是遠景,無論是高大的陽臺還是小亭子,都是露在外面的,沒有半藏的半露那麽含蓄深遠。中國古典園林吸收了中國畫精妙的創作手法,反對壹覽無余,提倡“山重水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的情景抑制法。它介於隔離和通透之間,園內的景物相互關聯,相互遮擋。這樣才能形成層次豐富、境界深厚、趣味無窮的城市山林。如蘇州的拙政園,深藏不露,平凡中見奇。入口是假山,擋住視線便於躲藏。穿過山洞,到了元香堂南面的山塘,主景依稀可見,但半藏並未暴露。至遠香堂,主景映人目,為露。這樣公園裏的景觀才能層次豐富,趣味橫生。
2.3求虛於實,虛與實並存——建築布局的虛與實並存,有助於提高意境。
中國的畫家常用“密不透風,疏疏落落,好走”這句話來說明密度與現實的關系在繪畫構圖中的重要性。園林景物的布置也要講究疏與密、虛與實,形成鮮明的對比。在空間處理上,封閉是真實的,開放是虛擬的。虛擬現實,不可預測,可以增強藝術效果。比如頤和園前面的建築比較密集,這是真的;後山建築稀疏,是虛的;這使得整個花園很密集。杜甫草堂展廳內建築密集,而林中的水池只配有亭臺樓閣,建築相對稀疏,也形成了虛實對比。在中國古典園林中,“實而虛”的藝術手法常被用來創造更大的視覺景深。如在狹窄的天井側、隔斷和粉墻前,種植芭蕉等綠植,配以假山、巖石,形成立體畫面,打破視野中的束縛感。另壹種在景墻上開窗,透過墻體,將墻外的景物半隱半露,引入園林,加強了景深的空間感。假山上會有壹個洞,或者墻上有壹個假門,制造出壹個天上有洞的假象,達到特殊的效果。
2.4與比德相比,更生動,更人性化——以物傳誌,以景傳情,深化園林意境。
古典園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偉大成就,它與中國古代哲學、美學思想和倫理道德密切相關。因此,壹些文化典故、神話傳說自然地反映在園林中,成為園林主人表達人生理想和道德情操的手段。“比德”理論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是壹種自然的審美觀。所謂“德”,就是把人的道德情操附著在自然景觀上,把自然景物的屬性人格化,把人的道德品行對象化。這裏的“比”是比較、類比、象征,而“德”是倫理、品行、思想品德。“比德”就是把自然景觀的壹些自然特征和規律比作人們應該學習的良好品德,也就是把山川之美等同於人的良好品德。兩者相互比較,通過這種相互比較,將主體性和休閑性融合在壹起,使審美者在思維中得到陶冶,在欣賞山川美景中獲得美感。所謂“自由精神”,其實是人的壹種心理狀態。是指欣賞者借助自然山水景物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在精神和思想角度上得到滿足和放松,從而達到主客體的高度融合,純粹達到情感的抒發和精神的暢遊。文人在園中堆山、治水、栽花、種樹,不僅是為了營造壹個完美的生活環境,更重要的是在園林景觀中要“勝人壹籌”,保持君子的清廉和高尚品格,用山、河、樹、石的高尚品格來比喻;其間要“放寬心”,讓大自然流動的空氣充滿內心,使自己超越世俗,從而實現“靜而動,空而納萬物”的“大我”。
水,生命之源,是園林藝術中不可或缺的最具魅力的元素,古人稱水為園林的“血液”。中國古典園林有“無水無園”的說法。水,晶瑩剔透,柔媚有力,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和想象,是花園裏最有活力的因素。花園離不開水。無論進入哪個園林,人們只有看到水,才會真正體會到園林的美。有了水,花園會更加生機勃勃;有了水,花園更有意境。園中之水寄托了我國古代先賢的思想,也啟迪和陶冶了我們後來者的心靈。水是中國古典園林的靈魂。水因其形而顯其美。園中之水,貴在曲折,而形與曲度,深不可測。曲水是中國古典園林中壹種獨特的理水形式。意思是古代文人聚集在彎彎曲曲的水流旁,用羽毛筋灌滿酒,任其在蜿蜒的溪流中徜徉。人們沿著小溪而坐,當酒杯停在誰的座位上,便飲酒作詩,頗有寫詩飲樂的意境。“滄浪之水清,可灌我纓,滄浪之水濁,可灌我足。”君子活於世,治則為官,亂則隱。用清水灌纓比喻明日世為官,用渾水灌纓比喻隱世,意思是勸屈原大夫隨波逐流,不要太執著,用意可見壹斑。水的意義還體現在她無限的生命力和孕育生命。水長蓮,生意興隆。壹方面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心境;另壹方面體現了水融萬物,生生不息的意境。天地之美,園林之美;園林之美體現在治水上。治水自然,有美、有德、有情、有意。大美盡在治水。
2.5對聯題詞,點景與智明——“文以景為題,景以文傳”
中國古代造園者壹般都有各種藝術修養,他們非常重視在各大建築和巖石上命名景點,最後以文藝的形式勾勒和概括景觀,其重要性可以用《紅樓夢》第十七集賈政的壹段話來說明:“有幾處景觀,亭臺樓閣,無題註。無論什麽花柳,都是永遠不能上色的。”非常明確地指出,園林中的山泉、亭臺等形式在表現和表達上有壹定的局限性,而楹聯等文藝形式則能恰如其分地表現出園藝師、園丁的精神境界和審美情趣。
中國古典園林中的詩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方面突出園林主題。分為兩種形式:壹種是突出整個園林的主題,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王師傅園和拙政園。網師園之所以命名為“網師園”,是因為園主“宋宗元自號‘網師園’,嚴啟元,依釣藏之意,亦取巷名、聲為相似”。
第二個方面是觀點。拙政園中心景區的蓮風閣掛著“四面蓮風”,亭帖上有對聯:“四面荷花四面柳,半潭秋水。”觀亭中荷葉垂柳,清風徐來,荷香沁人心脾,極為貼切;蘇州柳園的“文木庫香軒”就坐落在假山上,假山旁種滿了桂花樹。中秋時節,桂香處處飄,故名“文木庫香軒”,對聯上寫著:“奇石滿千古美,桂花移山秋”。看完之後,仿佛讓人感受到了桂花的清新芬芳,指出了這裏奇石、桂花的迷人景象。這些都是題詠、對聯對園林意境的影響。蘇州拙政園西赤島壹角的迷亭堪稱抒情題的傑作。這個池邊的小亭子,背靠青翠的群山,是對岸常見的水榭,與淩波中的流水曲流廊相對。但由於標題“和誰坐在門廊上”,有了特定的含義,含義也大大加深了。這個標題出自蘇軾《墊江唇杭州》中的壹句“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以表達園主與明月清風互動的雅趣,也包含對蘇東坡的崇敬。讓這個很普通的水邊景區有了意境。
摘自新浪網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