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秧歌有哪些分類?

秧歌有哪些分類?

秧歌有哪些分類?

導語:秧歌又稱扭秧歌,歷史悠久,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舞蹈形式之壹。秧歌有哪些分類?讓我們互相了解壹下吧!

民俗廣場獨特的集體歌舞藝術也因其多姿多彩的舞蹈風格而深受農民喜愛。秧歌有自己的風格和特點。壹般由10到100多個舞蹈隊組成。它裝扮成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和現實生活中的人,邊走邊跳。配合鼓點節奏,善於變換各種隊形,舞蹈色彩斑斕,深受觀眾喜愛。

特性

秧歌舞蹈活潑、多樣、多姿多彩、生動活潑、規模宏大、生動活潑。在重大節日,如新年,城市和農村都組織了團隊,互相問候,互相祝福,互相娛樂。此外,不同的村莊鄰居會扭秧歌互相拜訪,這對古代農民來說比唱歌跳舞更重要。

秧歌的好處

這些都使秧歌成為大型群眾娛樂、慶典和宣傳的主要形式。因為秧歌的內容大,色彩豐富,多樣多變;此外,秧歌的動態舞蹈豐富,讓觀看秧歌的人心花怒放,充滿自豪感。所以受到觀眾的歡迎,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也給林區人民和廣大市民帶來了快樂和喜悅,是緩解身心疲勞的好方法。

秧歌的起源

秧歌起源於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與古代為祈求豐收和災難而唱的頌歌和歌曲有關。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農業歌曲、秧歌(民歌的壹種形式)、民間武術、雜技和戲曲的技巧和形式,從而從普通的秧歌唱腔發展到民間歌舞。到了清朝,“秧歌”已經遍布全國。為了表示區別,人們往往把某壹地區或形式特征放在前面。比如鼓秧歌(山東)、陜北秧歌、地方秧歌(河北、北京、遼寧)、滿族秧歌、高蹺秧歌等。南方的古畫、花燈、采茶、粵港流行的鸚哥雖然名稱不同,但都屬於秧歌的類型,都是由秧歌衍生而來的。

制作秧歌

在陜北,元宵節被稱為“鬧秧歌”。各村秧歌隊,由壹個撐傘的“傘頭”帶領,隨著鑼鼓的節拍起舞,跑“大場子”(集體舞),演“小場子”(二人三人舞),在各家各戶表演,慶祝新年,祈求豐年。領舞的傘頭要善於帶領傳統的歌詞,因地制宜地即興創作新詞,以適應不同場合的需要。壹般來說,唱歌之後是跳舞。唱歌時,所有隊員都重復他唱的最後壹句,簡單活潑。元宵節期間,當地會設置名為“九曲黃河燈”(俗稱“轉九曲”)的燈陣,群眾隨秧歌隊進入其中,觀看各種秧歌表演。這個活動有消災辟邪的意思。

東北秧歌

東北民間舞蹈有秧歌、龍燈、旱船、蝴蝶拍動、雙人摔跤、玩花棍、踩高蹺等。,都是壹起表演的,統稱為“秧歌”。秧歌旋律流暢,節奏歡快凝練,其繁榮的場面,豐富的舞蹈詞匯,有趣的體態,活潑的表演風格,歷來深受人們的喜愛。

東北秧歌歷史悠久,是北方勞動人民長期創造和積累的藝術財富。它起源於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與古代為祈求豐收和災難而唱的頌歌和歌曲有關。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農歌、秧歌、民間武術、雜技、戲曲的技巧和形式,從而從普通的唱秧歌發展到今天為廣大群眾所喜愛。

今天的東北秧歌形式幽默,風格獨特。廣袤的黑土地賦予了它古樸豪放的靈性和風情,融合了潑辣、幽默、恬靜、穩重,生動展現了東北人熱情淳樸的性格特征。穩浪、浪、梗、梗、踩板、扭腰,是東北秧歌的最大特點。同時,多種多樣的“手中之花”、明快而富有彈性的鼓點、重擊、俏麗、安靜、穩重而優美的節奏,都是東北秧歌的特色。

每逢重大節日,人們都會自發組織秧歌表演和比賽。秧歌隊的服飾豐富多彩,多為戲曲服飾。妳可以從人物的服裝來判斷他們。有《西遊記》中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有《白蛇傳》中的白蛇、徐賢,還有包拯、陳世美、秦香蓮,都配有鑼鼓、鈸、嗩吶等奏出的熱烈歡快、幽默奔放的曲調。在各種舞蹈中,踩高蹺、舞龍、舞獅和滾軸劃船是最著名的。這些舞蹈活潑、技巧、優美,深受群眾喜愛。

解放前的秧歌

解放前,農村秧歌是扭著唱的,也叫秧歌;鄉村秧歌遊村落,又稱“跑秧歌”;鎮秧歌也叫“跳舞秧歌”。

解放前,秧歌隊都是男人,兩人壹組,壹個“上”(扮成女人,也叫“包頭”),壹個“下”(扮成男人,也叫“鬥醜”,叫“壹對架子”。四人壹大組(兩副架)稱為“棒鼓”。秧歌隊裏,“頭棍鼓”、“二棍鼓”、“三棍鼓”排列有序,每個人都有固定的位置。“頭棒鼓”是隊裏扭打唱功最高的,其次是“二棒鼓”和“三棒鼓”。秧歌隊的領隊戴文勝披著壹條毛巾,披著壹件鬥篷,拿著壹把折扇。他是唯壹壹個沒有“外套”的人,所以被稱為“傻公子”、“拉衫人”。秧歌隊的尾巴叫“老左子”,也是壹副架式:“上莊”是壹個風騷的老太太,手裏拿著兩根棍子,耳朵裏插著紅辣椒;“下莊”是壹個長相滑稽的駝背老人,拄著拐杖。秧歌隊裏也有人冒充故事裏的人物,比如青蛇、白蛇、豬八戒、孫悟空。秧歌隊有六七十人,小的有二三十人。

解放後的秧歌

解放後,秧歌消滅了“傻小子”、“老頭”、“壹副架子”、“大鼓”,消滅了男扮女裝、男扮男裝、女扮女裝,不分城鄉,只扭不唱。

香菜裏的秧歌。

註:秧歌是從地方儺戲到地方戲曲的中間形式,壹端與驅魔人(儺神其實就是巫婆)相連,另壹端與戲曲演員相連。本章擬介紹秧歌的名稱來源、形式特征,以及秧歌與村民儺戲、戲曲、木偶戲的關系。流行於全國各地的秧歌,與古代人們的驅邪活動有關——沿門逐疫。這種曲目在流行的北方秧歌中還是不難找到的。

陜西的“神會秧歌”

陜西榆林保寧堡鄉和米脂縣郭辛莊的老秧歌被稱為“神的秧歌”。“每年春節前,神社長帶領的秧歌隊,都會去祭拜神靈和寺廟。第二天,他們開始挨家挨戶拜年,群眾稱之為“沿門”,以消災避難,吉祥平安。”明明“沿門”就是沿門追疫的活動,但儺人卻脫下了鬼臉殼。

傘頭秧歌

在山西西部和陜西北部,有壹種流行的“傘頭秧歌”。秧歌隊裏有個舉足輕重的歌手,左手拉環,右手持花傘,俗稱傘頭。他是壹個秧歌隊的領隊,主要職責是指揮大局,安排節目,帶領秧歌隊排街串巷,走院找場地,代表秧歌隊即興秧歌答謝。據民間傳說,傘和環都是降魔捉怪的器具,可見秧歌與古代儺儀的聯系。

華北秧歌

關於華北秧歌,李等人在《民社北平指南》中記載了北京的“秧歌社”:“班中人物皆扮作戲子,踩高蹺,超群而行。其中角色分為十個部分:陀頭和尚、傻公子、老佐子、小、柴翁、漁翁、賣膏藥的、漁翁、帥公、醜鼓。以上十個聲部,由於鑼鼓對立,* * *由十二個單聲部組成。人物滑稽搞笑,鼓舞了合奏團,為藝術的天職做出了巨大貢獻”顯然,北京的秧歌離遼寧更近。所謂“傻公子”,就是東北秧歌中的“沙公子”,或者《滄縣誌》中的“公子”。滄縣沒有“賣膏藥”的,東北和北京都有。

中國西北的秧歌

西北地區有所謂“白胡子、花臉、紅纓帽、短白襖、帶傘燈的頭領”,相當於東北秧歌中的“反穿皮襖”、華北秧歌中的“短袍襖、羽纓帶皂靴、紅傘”的頭領。所謂“浪子”“妓”,大概相當於華北秧歌中的“子”“美”。他們“載歌載舞”,互相調侃,表演情節簡單的小戲來吸引觀眾的註意力。

秧歌的特點

我們這樣總結壹下秧歌的特點:壹種帶有戲劇因素的化妝表演,壹般在元宵節前後在北方農村演出;壹般以舞蹈隊的形式,且唱且跳;大多數舞蹈隊都要挨家挨戶地表演,保留著從逐門逐疫到沿街賣藝乞討的發展痕跡;舞隊裏角色的名字和數量都不壹樣,但總有官員、武生、老人、和尚、女人等。(大致相當於中國傳統戲曲中的醜),他們總是表演青年男女之間互相調侃的內容,青年男子稱他們為“沙都子”或“傻兒子”;壹般是男生化妝,女扮男裝;在舞蹈隊裏,有兩個部分:領隊和後面。首領經常穿著皮大衣,拿著傘燈,這是北方少數民族的服飾,有時被稱為“賣膏藥的”。有時官員(參軍)也穿少數民族服裝。有的舞者手持兩根短棍;演出時,鑼鼓齊鳴,鼓更為重要。

以此特征衡量,長江流域乃至華南地區也有類似的表演,但大多不叫秧歌,而叫秧歌燈、花鼓燈,或打花鼓、花燈、采茶。

湖北省的秧歌燈

湖北房縣燈會上演的秧歌燈,雲南姚安的百燈秀,民國湖南嘉禾縣的畫面:“秧歌叫‘燈會’,男女老少載歌載舞,金鼓號角配合技藝,類似衡州燈會。其風止於十五日,名曰‘打燈節’。”

《中華民族風俗誌》中記載的江蘇儀征胡普安的“花鼓燈”就是典型的秧歌。流行於廣東普寧、潮安壹帶的英文歌曲,也寫成鸚哥、秧歌、銀鴿,既保留了北方秧歌的壹些表演特點,又保留了秧歌的名稱。

因此,我們不僅有理由否定北方秧歌“來自南方”的理論,甚至可以說,南方的英文歌曲、燈籠、采茶、花鼓都是從北方傳入的,至少受到了北方秧歌的影響。

  • 上一篇:1 ~ 6級環保手抄報壹等獎
  • 下一篇:經銷商分享經驗演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