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積極探索推進校園九年級已初見成效。

積極探索推進校園九年級已初見成效。

當人們提到浙江諸暨時,他們往往會想到石、王冕、珍珠和香榧。諸暨是嶽和師的故鄉,建城2000多年,保留了豐富的文化底蘊。

近年來,諸暨不斷挖掘豐富的歷史礦藏,大力弘揚地方文化,充分發揮名人的育人示範作用,讓中小學生在了解和熟悉名人故事的過程中,學習愛國愛鄉的文化情結,取得了顯著成效。

跟著課本讀家鄉。

走進諸暨市店口第二中學,很容易被大門右側醒目的“尚賢園”所吸引。這是壹個精致的小花園,草很茂盛。從店裏走出來的謝忱、玄霞芙、馮文彬等聖賢雕像,在桃李樹的映襯下,挺拔而立。

“尚賢園”是店口二中推進“鄉土文化教育”的壹個縮影。店口鎮第二中學以“鄉賢文化”為校園文化建設主題,在校園內建設“尚賢園”、“鄉賢文化長廊”、“五金文化館”,編寫《鄉賢的故事》、《五金人生》等系列校本教材,灌輸學生的精神專註和人格魅力。

在鄉村聖賢文化長廊,記者看到,謝忱、玄霞芙、馮文彬、陳天池等鄉村聖賢的事跡躍然於壁,成為孩子們學習的陣地。走廊盡頭的“五金文化館”彌漫著濃濃的鄉賢氣息,豐富而富有教育意義的文化展覽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鄉賢知識。

翻開校本教材《鄉賢故事集》,記者的目光落在封面左上角,周政用楷書寫了八個字:“見賢思齊崇德向善”。《鄉賢》的故事從清康熙年間臺灣第壹任知府姜開始,最後壹章是革命烈士何冠牛。這些人物,從憂國憂民的帝王將相到模範村的勞動模範,從擁有浪漫文物的才子到演技高超的藝術家,從金戈馬鐵的將軍到為國捐軀的烈士,從學貫中西的大科學家到造福壹方的杏林法師,都是國家的棟梁,是家鄉的驕傲。

繼農村冼的故事之後,店口二中的另壹本校本教材《硬件生活》聚焦改革開放後的農村冼。店口鎮是中國著名的“五金之鄉”。改革開放30多年,湧現出壹大批創業人才,硬件生活就是他們百折不撓精神的記錄。“編寫這本校本教材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家鄉、五金的起源、五金人物、五金故事、五金知識、五金文化、五金精神,讓店內五金創業發展史的獨特魅力激勵我們的學生努力學習、奮勇拼搏。”該書的主編朱思溢說。

店口二中校長楊長根告訴記者,無論是尚賢園、鄉賢文化長廊、五金文化館等文化場館,還是《鄉賢故事》、《五金人生》等校本教材,都將歷史上的人和事轉化為學生向善向上的動力,從小立誌與先賢平起平坐,做壹個有抱負、有理想的青年。

“我們讓鄉村聖賢文化走進校園,讓我們學校的壹面墻、壹條走廊、壹本教材成為壹幅幅‘主題畫’、‘無聲詩’,讓學生感受到學校走廊文化建設的魅力和價值,讓學生在道德和知識的海洋中流連忘返,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真正達到潛在的‘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楊長根說。

樟樹古樹成為當地品牌

是諸暨市環東街道五壹小學留給記者的第壹印象。“這些樹都是五小師生種下的植被,既是五小發展的見證,也是五小的壹種傳承。在五壹小學,樹木不僅是校園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校園文化的獨特象征。”五壹小學校長潘蔚介紹。

在五壹小學,壹棵樹陪著學生走過了壹天又壹天,壹季又壹季,從早到晚,從小到大。陪伴最久的是校園裏的大樟樹,10多人抱粗,400多歲。在五壹小學的師生眼裏,正是這棵像長者壹樣的大樹,完美詮釋了“以樹育人”的教育思想。

“在老師心目中,學生是小樹,需要呵護、培育、澆灌、守望;在學生心目中,老師是壹棵大樹,是高、直、真、善、美的化身。”潘蕓說,“妳是我心中的壹棵樹”,這是師生關系的定位,也是學校文化的核心。

不僅如此,大樹所蘊含的“守望”、“成長”、“向上”的精神也成為了學校的辦學思想和理念。由此延伸出來的校訓、校風、學風、校歌、校徽也是圍繞著“樹”和“樹精神”展開的。

“這兩年,我們組織‘成長小樹’的同學們去爭章。卡章分為四個等級,綠葉卡,小樹卡,大樹徽章,大樟樹獎杯。學生每進步壹次,就能拿到最基本的綠葉卡。當綠葉卡累積到壹定數量,就可以兌換下壹級小樹卡,以此類推,最後就可以獲得大樟樹獎杯。”潘蕓說,通過活動,學校向學生傳遞了“每天成長壹點”、“根深才能枝繁葉茂”的精神。

潘蕓告訴記者,五壹小學無論是組織學校活動,還是編寫校本教材,都始終圍繞“樹”展開。“以古榕樹為代表的樹,是孩子的學校歲月的回憶,也是老師和學生的回憶,是9年級最好的案例。我們九年級的學生,以‘大樹’為核心,希望這種正能量伴隨他們壹生。希望以後畢業後,無論走到哪裏,都能記住家鄉和童年的樹。”

壹個學校,壹個特色。

“店口二中的鄉賢文化、五壹小學的大樹文化,是諸暨中小學推廣‘鄉土文化’的縮影。”諸暨市教育局局長楊劍波表示,近年來,諸暨各中小學在市、鎮(鄉)的部署下,根據當地學校的特點,挖掘提煉地方文化的內涵,開展卓有成效的地方文化教育,實現了“建壹所學校,顯壹特色,領壹文化”的理念。

以鄉土教材的開發為例,諸暨的鄉土教材分為三類:市本、鎮本、校本。其中,市級教材側重於對諸暨本地歷史、土地、人文的深入挖掘。編寫出版貼近學生、適合中小學開展教學的教材。鎮級資料需要結合地域歷史背景、民俗文化、鄉賢精神、家風家訓、愛國主義教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進行整理出版。校本教材要求學校利用學校所在地的歷史文化、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信息資源,開發編寫有主題、高質量、有特色的校本教材。三級地方教材的使用,不僅豐富了9年級的內涵,也讓每壹所學校“和而不同”、“精彩紛呈”。

經過近幾年的培育和探索,本土文化在諸暨中小學遍地開花:“蘊含百年科教夢的文同文化”已成為牌頭鎮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學校系列品牌;以校名為依托的浣紗小學“西施文化”,以辦學進取精神為依托的江東小學“種子文化”,以及頗具鄉情、頗具地方特色的珍珠文化、香榧文化等壹些鄉村學校,深受師生歡迎和認可。

“九年級的實施和發展緊緊圍繞立德庶人的根本任務,將修煉和實踐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緊密結合,通過教授鄉土文化課程,增強學生對家鄉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從而起到滋養心靈、陶冶情操的作用。”楊劍波說道。(通訊員吳飛劍記者閆洪峰)

  • 上一篇:社區執行我們的節日清明節活動計劃。
  • 下一篇:濟寧竹竿巷在竹竿巷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