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吃茄子
立秋吃茄子的習俗來自明朝的壹個傳說。傳說明朝將軍徐達打下元朝首都北平府後,常遇春將軍手下的壹個士兵從壹個農民那裏偷了壹個哈密瓜。常遇春對士兵的管理非常嚴格,偷瓜的士兵應該處死。這時候農民出來說,元朝有個習俗,立秋摘瓜不算偷。常遇春聽後赦免了士兵。沒想到,立秋的摘瓜人壹無辜,其他士兵就開始搶瓜。為了獎勵士兵,常遇春找到了秋肥的替代品——蔬菜中唯壹有肉有肉味的茄子。因此,立秋吃茄子的民俗就流傳了下來。
2、北京“糊秋肥”吃肉
每年立秋,按照老北京的習俗,吃肉,也就是“糊秋肥”。在北京壹些老字號的肉類專櫃前,購買肉制品的顧客會排起長隊。壹旦到了立秋,雖然天氣仍然很熱,人們的身體也不再濕漉漉的,畢竟涼爽的秋天來了。於是開始萌發做點好吃的來彌補夏天以來虧空的想法。我應該吃什麽?最滿意的是燉肉!通過吃燉肉來彌補夏天流失的脂肪,稱為“貼秋肥”。
3.山東吃“渣”
在山東萊西,立秋流行吃“渣渣”,這是壹種用豆腐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有“大人小孩吃了立秋渣渣不吐不拉”的說法。這麽多的飲食習俗,大多是為了預防痢疾,可見中國工人對秋季腹瀉的意識。
4.天津流行秋咬。
除了立秋的“貼秋肥”,天津等地也流行“咬秋”。人們相信在初秋吃瓜可以避免冬天和第二年春天的腹瀉。清代張導《歲時金門雜記風俗》中有這樣的記載:“立秋吃瓜咬秋,可免瀉。”在清朝,人們在立秋的前壹天在院子裏放上甜瓜、蒸熟的茄子和香糯的湯,並在立秋時食用,以清除夏季的熱量和避免痢疾。
5、醬肘子
醬肘子是中國傳統食品之壹,營養豐富,味道鮮美。此外,紅燒肘子是濰坊地區著名的歷史名菜,因其軟糯入味、肥而不膩、營養豐富而受到人們的青睞。曾被評為“山東名小吃”。
6.烤鴨
北京鴨是壹種水禽,肉質細嫩,口感好,營養豐富。含有大量不飽和脂肪酸,人體內不積累,被人體吸收後可軟化心腦血管疾病。鴨子的表皮含有大量膠原蛋白,是美容佳品。所以,北京烤鴨是老少皆宜的健康食品!
7.烤羊肉
“烤羊肉”是白魁老字號的名菜。“烤羊肉”的制作也適用於全羊的其他部位,即:頭、頸、蹄、肚、肥腸、肝、肺、心,甚至是貼。但是頭,蹄子,蠍子不需要炸。如果同時上,就是“烤全羊”。
秋季習俗活動的開始:
1,曬秋
每年立秋,隨著果蔬的成熟,黃陵進入秋季曬太陽最旺的季節。秋天曬太陽是典型的農業習俗現象。居住在湖南、江西、安徽等山區的村民。,由於他們的村莊地形復雜,平地少,不得不利用房屋的前後和自己的窗臺和屋頂懸掛或曬莊稼,久而久之,這已演變成壹種傳統的農業習俗現象。這種村民曬莊稼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漸成為畫家和攝影家追求和創作的素材,並創造了壹個詩意的名字“曬秋”。
這種秋天曬日光浴的習俗在全國許多地方已逐漸消失。然而,在江西婺源七嶺古村落,秋天曬太陽卻成了農民慶祝豐收的“大典”。被文化部評為“中國最美符號”後,演變成鄉村旅遊宣傳的“圖騰”和名片,每年吸引數十萬人前往岐嶺賞秋攝影。
2、啃秋
“吃秋”在有些地方也叫“咬秋”。天津講究立秋吃西瓜或哈密瓜,意為“咬秋”,指炎熱的夏天酷熱難耐。到了立秋,咬壹口。江蘇等地也在立秋吃西瓜“咬秋”。據說秋季痱子是可以避免的。在浙江等地,立秋每天都要吃西瓜和燒酒,民間認為這樣可以預防瘧疾。那壹天是立秋,城裏人買了壹個西瓜回家,全家人圍在壹起嚼西瓜,這就是秋天。另壹方面,農民更大膽地咀嚼秋天。他們三五成群地坐在瓜棚和樹蔭下的地板上,手裏拿著紅西瓜、綠西瓜、白生生的紅薯和金黃的玉米棒子。秋天所表達的,其實是壹種收獲的喜悅。
3.躺在秋天
秋臥在某些地方也叫“秋臥”或“秋眠”。比如,在江淮的壹些地方,人們會在立秋的這壹天選擇壹個陰涼的地方躺下,預示著夏天即將結束,酷暑難眠的日子即將結束,天氣漸漸變冷,可以好好睡壹覺了。另外,也意味著夏天忙碌辛苦的生產已經過去,到了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