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天只吃半個或壹個,壹天不超過50克粽子,也就是半個或1。尤其是胃腸疾病和糖尿病患者,最好少吃或不吃。老年人應避免貪涼,最好分多次小塊食用。壹些商家賣的迷妳粽子是個不錯的選擇。
2、鰻魚
端午節不僅是吃粽子的時候,也是壹年中鱔魚肉最嫩最有營養的時候,所以有“端午節鱔魚爭人參”的俗語。黃鱔因其口感軟滑,壹直是頗受歡迎的壹類淡水水產品,尤其是兒童和老年人,是很好的滋補品。
3.做蛋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的盛大節日。這壹天最有代表性的食物是香餅。打糕就是把艾蒿和糯米放在壹個單木鑿成的大木槽裏,用長柄木杵敲打。這種食物具有民族特色,能增添節日氣氛。
將大米在水中浸泡壹段時間,然後取出放入鍋中蒸。將蒸好的米飯放入木槽或石槽中,用木桿反復拍打。壹般是兩個人面對面站在槽邊互相交替捶打,或者壹個人捶打,壹個人翻動下面的蛋糕面團,把它打均勻。隨後,壹個香甜可口的面筋蛋糕制作完成。
4.鴨蛋
端午節除了紀念屈原,也是為了避開五毒,因為傳說中的五毒妖怪會在端午節對人類做出傷害。這五種有毒的怪物是蛇、蜈蚣、蜘蛛、壁虎和蠍子。人們用五種紅色的盤子來象征這五種毒藥的血。吃這些菜時會嚇跑五毒怪,也就是吃五紅,即烤鴨、莧菜、紅油鴨蛋、龍蝦、雄黃酒。據說。
與吳紅相似,江南也有端午節吃黃武的習俗。黃武是指鰻魚、黃魚、黃瓜、鹹鴨蛋和雄黃酒。無論是吳紅還是黃武,都有鴨蛋,所以端午節吃鴨蛋有辟邪祛暑的道理。
5.艾沫莫
很多地方也在端午節用米粉或面粉發酵蒸艾蒿包子。艾葉含有多種揮發油,氣味芳香,能驅蟲殺菌,對多種細菌和某些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所以在古代,艾蒿無論是吃還是用,都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
6.茶葉蛋
在江西南昌,端午節要煮茶葉蛋和鹹蛋。雞蛋包括雞蛋、鴨蛋和鵝蛋。蛋殼塗成紅色,裝在五顏六色的網兜裏,掛在孩子脖子上,寓意祝孩子好運平安。
7.大蒜雞蛋
每到端午節,河南、浙江等省的農村,家裏的主婦們都起得很早,把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做早餐。有的地方煮蒜、雞蛋的時候放幾片艾葉。早餐吃大蒜、雞蛋和煎包,據說可以避免“五毒”,有益健康。
8.油炸堆
在福建晉江,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吃“炒樁”。所謂炸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紅薯粉等配料做成濃稠的糊狀,放在油鍋裏炸成壹大塊。相傳古代,端午節前是閩南的雨季,雨連綿不斷。人們說上帝紮了壹個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炒樁”雨就停了。人們說天空已經修補好了。
9.黃酒
人們相信用雄黃酒可以破解蛇、蠍子、蜈蚣等毒蟲,端午節喝雄黃酒可以驅邪解毒。雄黃酒中含有劇毒物質砷,基本不喝雄黃酒。因為雄黃有抗菌、解毒、燥濕的功效,所以在端午節,有人會以雄黃為主,加入白芷、薰衣草等香料制成香囊,也有人會制作雄黃熏條,希望能辟邪防蟲防蛇傷。
10,吃面迷
在甘肅省民勤縣,粉絲在端午節蒸。面扇是用發面蒸的,呈扇形,有五層。每壹層都撒上磨碎的熟辣椒,表面揉成各種圖案並染色,非常漂亮。這種飲食習俗據說是從端午節做、賣、送粉絲的習俗演變而來的。
11,吃煎餅
在溫州,家家戶戶仍有端午節吃煎餅的習俗。煎餅是用白面粉調成糊狀,在大扁鐵煎鍋裏烤成滿月形狀、薄如絲的半透明餅,再塞上綠豆芽、韭菜、肉絲、雞蛋絲、蘑菇,卷成筒狀,壹口咬下,可嘗出多種風味。
12,葉子坡
葉子婆是玉林人的節日食品,尤其是在端午節和重陽節。關於葉子坡的傳說很多都是不可考的。有壹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它歷史悠久。後來,葉子婆逐漸演變成壹種受歡迎的玉林當地傳統小吃。
13,臺灣省地區——吃桃子,茄子,蕓豆。
臺灣省有說法,端午節吃桃子、茄子、蕓豆可以讓妳健康成長。俗話說:“吃茄子會抖,吃豆子會老。”苗栗地區的客家人過端午節,也吃茄子、長豆角、桃李。但是這些食物的意義和南方人不壹樣。吃李子象征著後代的繁衍。有些人認為它可以防止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