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端午節相關內容推薦↓↓↓
介紹10傳統節日端午節作文。
小學生必須背誦端午節的古詩。
2022端午節主題口號大全
2022年端午高速免費嗎?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
端午節的由來主要有:1,紀念屈原;2.紀念吳國將軍伍子胥;3.紀念孝女曹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中秋節、天中節等。,在世界上有著廣泛的影響,世界上壹些國家和地區也慶祝端午節。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第壹個入選世界非物質遺產的節日。
端午節的兩個象征性習俗是挑龍舟和吃粽子。根據聞壹多先生在論文《端午考》和《端午歷史教育》(見聞壹多全集)中的考證,認為先民以“龍”為圖騰,每年端午節舉行盛大的圖騰祭祀;其中壹項活動是在鼓聲中描繪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進行比賽以祭祀龍神,並以遊戲取樂。這就是賽龍舟習俗的由來。
龍和龍舟文化始終貫穿著端午節的傳承歷史。據考證,賽龍舟的前提條件壹定是在產米多、河港多的地區,這是我國南方沿海地區的特點。
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掛鐘: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的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戶戶都掛著鈴鐺和雕像來辟邪。唐開元皇帝在歷山講武後回宮,瘧疾肆虐。他夢見壹大壹小兩個鬼穿著紅襠褲,偷著楊貴妃的香囊和明朝的玉帝,在廟裏跑來跑去。大鬼穿著藍色的長袍,戴著藍色的帽子,抓住了那個小孩,挖出他的眼睛,壹口吞下。當被明朝皇帝問到時,大鬼說:我姓鐘馗,也就是說,我是壹名武術家,我願意為陛下驅邪。明朝皇帝壹覺醒來,瘧疾就好了,於是我讓畫師吳道子根據夢中所見,畫了壹幅鐘馗捉鬼的畫像,命眾將在端午節貼出來驅邪。
瓜菖蒲:在端午節,家家戶戶都用菖蒲、艾蒿、劉樺、大蒜和龍船花做成人形,叫做“愛人”。大廳裏掛艾葉,剪成虎形或老虎形,貼上艾葉,婦女們競相佩戴,以驅邪。用菖蒲作劍,插在門楣上,有驅鬼除貴的神奇功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對聖人屈原之死戀戀不舍,所以很多人劃船追趕救人。他們爭先恐後地追趕,可是到了洞庭湖就沒有了蹤跡,因為那是賽龍舟的起源,然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紀念。劃龍舟驅散河裏的魚,以免吃了屈原的屍體。比賽的習慣盛行於吳越。賽龍舟始於清乾隆二十九年的臺灣省。當時臺灣省的行政長官江在臺南市的鶴溪半月池舉辦了壹場友誼賽。現在臺灣省每年五月五日舉行龍舟比賽。香港有劃船比賽,最近英國人也效仿中國,組織鬼隊,舉辦比賽。
吃粽子:荊楚的人們在5月5日煮糯米或蒸粽子餅扔到河裏祭祀屈原,所以他們把糯米扔在竹筒裏,怕被魚吃掉。後來,他們逐漸用粽子葉包裹的大米代替了竹筒。
喝雄黃酒:這種習俗在長江流域的人們中非常流行。
遊蕩百病:這種習俗盛行於貴州的端午節。
佩戴香囊:端午期間兒童佩戴香囊,不僅有辟邪驅疫的意思,正面還有點綴的樣式。香囊內含朱砂、雄黃、香藥,用絹布包裹,香氣四溢,再用五色絲線系成壹繩,做成壹串形狀各異,各種精致,引人註目。
端午節有哪些名稱?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中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得最多,達到20多個,是別名最多的節日。比如有端午、端陽、重陽節、午節、夏節、五月節、長節、普傑節、端午節、浴蘭節、屈原節、浴蘭節、午日、女兒節、迪拉節、詩人節、龍舟節、午日、元宵節、五蛋節。
1,浴蘭節:端午正值盛夏,是皮膚病多發的季節。古人用曹蘭湯洗澡和去汙。漢代《大戴禮》說,“午後洗藍湯”。
2.解宗節:古人在端午節吃粽子時,有壹個比賽,比較每個人葉子的長短,長輩獲勝,所以也叫解宗節。
3.端陽節:據《荊楚年譜》記載,因正值盛夏,太陽在地平線上,故稱端陽節,五月為盛夏,其第壹個下午是天氣好的日子。
4.中秋節:正午屬十二支,農歷五月為中秋,五與五諧音,所以端午節也叫中秋節或中秋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5.中元節:古人認為5月5日,太陽重曬人,故稱“中元節”。
6.女兒節:幫萬部雜記:“五月女兒節是端午節,戴,五毒咒。萬習俗從五月初壹至初五,用小姑娘裝飾,盡最大努力。已婚女性也有自己的母性。因為這叫女兒節。”
7.禮儀:在湘南,按照古老的習俗,夏季到來的五月初五,艾葉掛在門上,沐浴驅蚊。人們認為,經過洗禮,瘧疾可以被趕走,這個蚊蟲滋生的夏季可以安全度過。
8、菖蒲節:古人認為“重午”是忌日,此時五毒已盡,所以端午節的習俗多為驅邪避毒,如在門上掛菖蒲、艾葉等,所以端午節又叫“菖蒲節”。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和習俗的文章;
★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
★端午節十大傳統習俗
★端午節的起源和習俗故事
★端午節的習俗和起源
★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
★簡單介紹壹下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
var _ HMT = _ HMT | |[];(function(){ var hm = document . createelement(" script ");hm.src = "/hm.js?6732713c 8049618d 4 DD 9 c 9 b 08 BF 57682 ";var s = document . getelementsbytagname(" script ")[0];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