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Qipao,旗袍),傳統女性服飾之壹,是20世紀上半葉漢族女性參考滿族女性傳統的旗裝和西方文化設計出來的,是東西方文化的壹種體現。目前,在壹些西方人看來,旗袍具有中國女性服飾的文化象征意義。在濃厚的封建倫理氛圍中,女性希望成為像
現在壹般不可能暴露曲線。傳統的旗袍壹直都是直線剪裁,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沒有暴露出來。
[穿著傳統旗袍的宮廷人士]
穿著傳統旗袍的宮人
[編輯此段落]
旗袍的起源
現代旗袍的起源
在二十世紀初,流行穿喇叭袖短外套和無袖背心,外套在地上前後擺動。此後,旗袍的下擺、袖子、翻領、領子都做了壹些改動,加上了裝飾,變化復雜。但仍保持了舊款旗袍馬甲的直寬風格,采用傳統的直線裁剪方式,展現女性婀娜多姿的身材。
[旗袍]
旗袍
在20世紀20年代末和30年代,旗袍在長度,寬度,開叉高度,短袖和低領方面反復變化。1929,受歐美短裙的影響,原本長度適中的旗袍開始變短,下擺縮至膝蓋,袖口變短變小。後來有了校服旗袍,下擺縮到膝蓋以上1寸,袖子西式。這壹變化受到了批評。1931年後,旗袍開始變長,下擺下垂。30年代中期達到頂峰,袍底垂下遮住雙腳,稱為“掃旗袍”。以前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被縮短到了肘部。之後袖長越來越短,縮至肩下兩寸,1936後幾乎無袖。
清代旗袍不開衩,在縮短袖子時也悄悄開了左邊的衩。後來,縫越開越高,漸漸到了膝蓋到大腿。由於反對,長袍壹度回到膝蓋以下。但是輿論壓力壹減,長袍開衩迅速崛起,1933之後,寬衩旗袍開始流行。
傳統旗袍是上下直線,加上高挺的領子。三十年代初,隨著時間的推移,長袍的腰部開始收縮,1934年後,女性身材的曲線終於完全顯露出來。齊耳高的領子逐漸變短,後來有的變成了無領旗袍。
滿族旗袍的起源
順治年間(公元1644年),清祖入關,定都北京,然後統壹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民眾剃頭更衣,掀起了大規模的血腥殺戮。至此,幾乎所有的傳統服飾,漢服,都被禁止穿著。據說穿了幾千年的漢服形狀,只保留在家裏漢族婦女的衣服裏。男女在慶典場合都要穿長袍,長袍有很多種,包括宮廷長袍、龍袍、繡袍和常服長袍。
從字義上看,旗袍壹般是指旗手(男女均可)所穿的長袍,但只有八旗女子所穿的長袍與後世的旗袍有關,而作為禮服使用的長袍,如長袍、繡袍等,習慣上不歸入“旗袍”之列。從順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來看,滿族女性是被禁止模仿漢族女性服飾時尚的。到清末,也有漢族婦女模仿滿族服飾。滿漢女裝風格的悄然交融,讓雙方服飾的差異越來越小,成為旗袍風靡全國的前奏。
晚清時,旗女所穿的長袍寬大寬大,線條挺拔硬朗,長度至腳踝。“元寶領”應用廣泛。領高蓋住臉頰,觸及耳朵。袍上繡有各種圖案,領、袖、翻領、領有多個寬滾邊。鹹豐、同治年間,鑲卷達到了頂峰,有的甚至整件衣服都鑲卷了花邊,以至於幾乎很難辨認出原來的材質。女袍、袍的裝飾達到了頂峰。此時,清朝正試圖挽救自己的危亡。清朝洋務派提出了“中學為師,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出大量留學生留學。在中國,學生最早出現了西式學生衣帽禮服的輸入,為評判美提供了另壹種參照系,直接影響了社會著裝觀念的改變。以後旗袍演變成壹種融合中西風格的新樣式,其受西方影響的變化可以說是開端。
民國旗袍
1911辛亥革命的突然爆發,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壹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掃清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拋開了傳統苛刻的禮教觀念和風化觀念,解除了服飾制度上等級森嚴的各種橘子。服裝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轉型已經水到渠成,旗袍也因此卸下了傳統的沈重包袱。舊式的旗袍被拋棄,新旗袍在亂世開始成型。
此時時尚中心早已從蘇州、揚州轉移到上海。上海也是女性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家競相創辦女子學校,掀起了女權運動的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風氣,清理了服飾化妝上的陳規陋習,趨向簡潔,色彩上力求典雅,註重體現女性的自然美。旗袍最初是以背心的形式出現的,長到腳背,加在短外套上。後來長馬甲改成了無袖款式,成了新旗袍的雛形。據說最先走紅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的第壹個俑。當時,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征和時尚的先鋒,甚至是打扮成女學生的名人和時尚人物。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時期。這時改良後的旗袍在結構上吸收了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加合體。旗袍雖脫胎於清朝的女子長袍,但又不同於舊制,成為中國現代女性的標準著裝,吸收了中西服飾。
旗袍起源於旗手的長袍,而北京是旗手居住人數最多的地方,所以直到清末民初,旗袍都屬於京派文化。清代旗手的袍服有男袍和女袍,但因為旗袍是女裝,所以也可以說旗袍起源於旗手的袍服。清初的旗女袍,比較細長緊身,袖子窄,樣式簡單,到了清末,已經變得寬大復雜。辛亥革命後,大部分旗人放棄長袍,改穿長衣長褲,所以20世紀10穿旗袍的人很少,20世紀20年代才略有恢復。丁哥之後,旗袍發生了質的變化,但這種變化的主要地點是上海。
清末旗女的袍子與民國旗袍主要有三個區別:
1.旗女袍寬而直,不露身;民國時旗袍開衩收腰,顯示體態或女性曲線。
2.旗女的袍裏有褲子,開叉處可見繡花褲腿;民國時旗袍裏面有內衣和絲襪,開叉處露腿。
3.旗女袍的面料多為厚重的錦緞或其他提花面料,裝飾繁瑣;民國時期旗袍面料較輕,印花布增多,裝飾更簡單。
正是這三個不同點,讓旗袍發生了質的變化——從傳統的長袍變成了可以和西洋裙比肩的新品種。袍服是大衣,強調功能(防寒、遮體、身份表達等。),它們的審美意義是傳統意蘊。裙子,法國的長袍或英國的連體裙,與中國長袍有著相似的強調功能的歷史和傳統,但展示女性的身體曲線也是其悠久的傳統之壹。現代裙子強化了這壹特征,從含蓄、理想化、局部表現到暴露、性感、全身表現。就現代西式禮服中女性體態微妙變化的所有這些表現而言,民國旗袍是無與倫比的。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大陸穿旗袍的婦女人數急劇減少。壹位名人曾不無遺憾地說:“對於壹個身材好的女人來說,不穿旗袍真是壹大損失!”
[編輯此段落]
旗袍的形成過程
民國旗袍的特點,符合西方服裝的審美,不是偶然的。那個時候,上海這個中西文化雜糅的大都市,是最有資格的發源地。現在我們可能很難找到民國旗袍在上海誕生的確鑿證據,但我們仍然可以斷言,海派長袍是民國旗袍的典型。如果我們再大膽壹點,可以進壹步假設,現代的旗袍,或者說意味深長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因為,在壹般人眼裏,旗袍壹詞引起的聯想或形象,就是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旗袍。
1920年代的旗袍,依舊寬大挺拔;與秦朝流行的倒袖相呼應,旗袍的下擺比較大,整個袍身也是“倒大”的形狀。但是肩部、胸部甚至腰部都呈現出合體的趨勢。張愛玲說:“最早發展起來的旗袍是嚴謹的,冷冷的,方方正正的,帶有清教徒的風格。”如果這位善於觀察和描寫時尚的女作家指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萌芽”,那麽“冷峻古板”壹定是她童年的印象。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是旗袍的黃金時代,也是中國現代女裝最輝煌的時期。此時的旗袍身材修長,與此時歐洲流行的女性著裝輪廓相吻合。此時的旗袍已經完全跳出了旗女袍的局限,完全是壹種“中西合璧”的全新服裝樣式。首先有“逃學”的說法。旗袍的部分是西化的,在領和袖外采用西式處理,如荷葉領、西式翻領、荷蘭袖等。,或者左右翻領的雙翻領。這些改革雖然沒有被廣泛采用,但卻顯示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自由,旗袍的原有程序已經沒有遵循的必要。旗袍與西式大衣的結合也是“獨派”的壹大特色,使旗袍進入國際服裝大家庭,可以與多種現代服裝搭配。用現在的話說,已經“國際化、現代化”了。30年代後期,“改良旗袍”再次出現。旗袍的裁剪方式和結構更西化,胸腰省的旗袍使用更適合。同時出現肩縫和袖子,使肩膀和腋窩貼合。也有人做更柔軟的墊肩,稱為“美肩”。這說明女性開始拋棄以切肩為特征的舊理想角度。這些裁員和結構調整是在上海進行的。上海鴻翔公司後人金泰俊先生對此堅信不疑。雖然他沒有親身經歷整個過程,但是上世紀40年代在鴻翔工作的時候,他可以從大師那裏得到很多關於它的信息。此時的旗袍已經成熟定型,未來的旗袍再也無法跳出上世紀30年代旗袍所確定的基本形態,只能在長短、胖瘦、裝飾上做壹些改變。全世界女性都喜愛的旗袍,是20世紀30年代旗袍的典型。20世紀30年代的旗袍是模仿海派旗袍的。當時的上海是亞洲時尚的中心,也是交際花的天堂。
定義更寬泛,但實際上基本形式更確定。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旗袍的變化主要表現在面料和裝飾的選擇,以及長度和開叉的變化。因為裙子的位置是女性時尚的重要特征,擺線是最重要的風格線。在30年代的歐洲,女裝的擺線總是很低,而腰圍卻很高。長裙是30年代的特色,也是區別於20年代女裝的標誌。30年代的旗袍也很長。1931年和1932年,由於1920年代的影響,下擺位置較高。從1932到1938,旗袍已經很長了。尤其是1934左右,在上海,下擺幾乎及地的旗袍非常流行。這說明海派旗袍和國際女裝的流行幾乎是同步的。任何壹件帶有中國特色的連衣裙(或者在面料、細節或裝飾上展示的)都可以被稱為旗袍。所以我們可以有沒有翻領、領子或開衩的旗袍。
[編輯此段落]
旗袍的穿著特點
特性
現代旗袍的外觀特征壹般要求具有以下全部或部分特征:開衩或半開衩的形式,領扣,側衩,單片料,收腰,無袖或短袖等。開衩只是旗袍眾多特征中的壹個,並不是唯壹的,也不是必須的。
京派和海派旗袍代表了藝術和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的特點是吸收西方藝術,創新、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的風格有官派的風格,內斂簡潔。
藝術家與旗袍
藝術是反映社會生活,通過塑造形象來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社會意識形態。
設計師與旗袍
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基本特征和構成要素逐漸趨於穩定。旗袍已經成為壹種經典的女裝。經典相對穩定,時尚千變萬化。但服裝設計師往往會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的靈感來源之壹。
旗袍是現代中國女性的傳統時尚,不是正式的傳統民族服裝。它既有過去的滄桑,也有嶄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具有壹定的歷史意義,欣賞性比較高,所以有壹定的收藏價值。雖然現代穿旗袍的女性少了,但是現代旗袍很多地方仍然保持了傳統的韻味,同時體現了時尚之美,所以也有壹定的收藏價值。
旗袍風格分類
旗袍的款式很多,有如意門襟、琵琶門襟、斜門襟、雙門襟等。有高領、低領和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狹縫中有高狹縫和低狹縫;還有長旗袍,短旗袍,雙旗袍,單旗袍。
旗袍款式的變化主要是袖型和翻領造型的變化。
袖型主要款式有:寬袖型、窄袖型、長袖、中袖、短袖或無袖。
翻領的款式主要有圓翻領、直翻領、方翻領、琵琶翻領等。
圓排扣旗袍連衣裙——前面的線條圓潤流暢;
直排扣旗袍連衣裙——身材豐滿、圓臉的女性適合這種款式,可以使身材顯得修長;
方排扣旗袍連衣裙——前面部分進行了大膽的改革,以適應不同的臉型。
琵琶翻領旗袍裙-
除此之外,還有雙圓搭旗袍、雙搭旗袍等款式。
衣領
普通領、企鵝領、鳳仙花領、無領領、滴水領、竹領、馬蹄領。
木材組織
旗袍是由布、絲、錦等制成的。目前有絹縐、絹紡、電紡、杭羅等真絲面料。
顏色
常見的紅色旗袍,色彩艷麗,風格獨特,充分展現了滿族悠久的歷史文化,集中體現了東方女性含蓄典雅的魅力。
模式
現代常見的旗袍圖案有織錦,有雙魚、富貴花、梅花等中國傳統圖案,也有用中國水墨畫技法描繪花卉圖案的手繪旗袍。
制造
1.切割
(1)確定布的正反面——將布的正面疊放在裏面,背面畫粉線,淺色布不要用深色的顏料粉;
(2)確定面料的折疊線——由於旗袍的前後中心沒有接縫,所以在排料時可以將面料的單邊對折,直到足夠肥大。
(3)確定服裝面料的圖案方向,使衣片、袖片和領片上的圖案方向壹致;
(4)在裁剪絲絨面料時,註意使每壹片毛絨落向同壹個方向,以免產生色差;
(5)裁剪時,應在輪廓線上加適當的接縫和貼邊。縫制普通拉鏈,縫份需要1.5cm,隱形拉鏈,縫份需要1cm,包邊和嵌邊的縫份也不同。
(6)檢查面料裁片和襯裏裁片的數量和質量。例如右翻領(有或沒有錯誤的剪裁)
縫紉
(1)零件圖
(2)側縫附有拉繩
(3)拉繩連接到內邊緣
(4)縫紉
[編輯此段落]
旗袍奇裝奇服
現在的旗袍雖改為滿族婦女的長袍(或稱“旗服”、“旗服”),但不是旗服;妳我之間沒有關系,我與妳之間也沒有關系。旗袍是壹種有中國特色的時尚,體現了西方的審美,采用了西方的剪裁。旗裝是滿族婦女的民族服裝。
為了便於區分和理解,以下也是對旗裝“特點”的概述:
特點:多采用直線,衣身寬松,兩側開叉,胸部腰圍接近禮服尺寸比例;存在
【晚清女性】
晚清婦女
袖口領口有很多卷飾。
顏色:黃色是皇室的專屬色,禁止人們使用。旗幟色彩豐富復雜,所用材料多樣,所以喜歡使用高對比度的顏色。
圓盤滾邊設計:在領口、袖頭、褶襇處加入幾條鮮艷的蕾絲或彩色的牙齒。因為旗裝是壹種平面禮服,所以滾筒就成了除了面料之外唯壹的設計空間,所以多滾筒才好看。清末時興“十八嵌”(即十八花邊嵌)。
圖案:清代旗袍圖案多以寫生為主,龍獅出獸,鳳鶴飛禽,梅花,竹菊,八珍,八仙,人生幸福等都是常用的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