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端午節仍然是中國人民中壹個非常受歡迎的盛大節日。自2008年以來,端午節壹直是國家法定假日。國家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這壹民俗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
編輯這個端午節的由來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
紀念屈原,此說源於南朝梁朝吳郡《續齊之和》的記載和北周《荊楚紀年》的記載。屈原據說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死後為龍所困,天下哀悼。他每天都往水裏扔五色的絲綢粽子來驅趕惡龍。也有人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立即劃船施救,壹路到了洞庭湖,卻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當時下著雨,湖上的船都聚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博士時,又冒雨出門,沖進了茫茫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在江河上劃船,後來逐漸發展成龍舟比賽。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似乎都與紀念屈原有關,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盛傳是屈原。楚江空空如也,不能直洗,真是可笑。”
歡迎來到陶神,這是來自東漢的曹娥碑。曹娥,東漢上虞人。她的父親在河裏淹死了,幾天都沒有看到她的屍體。那時,孝順的女兒曹娥只有十四歲,日夜在河邊哭泣。17天後,他也在5月5日投河自盡,5天後撈出父親的屍體。春秋時期,吳國忠臣伍子胥冤死後,成了沈濤,天下哀悼,祭祀,於是有了端午節。
端午節,這個說法來自聞壹多的《端午節考試與端午節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龍”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主要原因是:(1)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都與龍有關。粽子扔到水裏經常被龍偷走,而賽龍舟。(2)人種穿越與古代吳越的關系尤為深厚,除此之外,吳越人還有不斷紋身以“形似龍”的習俗。(3)五月初五用“彩絲紮臂”的古代民俗,應該是“如龍”紋身習俗的遺跡。
倒黴日,在先秦時代,壹般認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倒黴日。據《禮記》記載,端午節起源於周朝的蘭花浴。《呂氏春秋》中的《仲夏》規定,人在五月要禁欲齋戒。《夏·鄭瀟》記載:“此日貯藥以除毒氣。”《大戴禮》中記載“畜蘭是五月五日洗澡”,還有很多傳說認為重五是洗澡驅邪的忌日。《史記·孟嘗君列傳》歷史上著名的孟嘗君誕生於5月5日。他的父親要求母親不要生他,認為“五月生的孩子,比壹家人還長,對父母不利。”《風俗通》失傳,“相傳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作者王充也有描述:“正月、五月為忌;正月五月殺父殺母,不可。”東晉大將王鎮惡,生於五月初五,祖父賜名“鎮邪”。趙霽,宋徽宗出生於五月初五,從小被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將五月初五視為惡日是壹種普遍現象。可見,自先秦以來,這壹天就是壹個不吉利的日子。這樣,這壹天插菖蒲、艾葉驅鬼,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避疫,也就順理成章了。
關於夏季至日,持這種觀點的劉德謙在《端午節》中提出了三個主要原因和壹個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趣談:(1)權威著作《荊楚歲記》中並未提及五月初五吃粽子的節日習俗,而是寫在了夏季的至日節。至於杜菁,隋代杜太清的《玉燭集》將其列為夏季至日上的娛樂活動,可見並不壹定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大詩人屈原。(2)端午節習俗中的壹些內容,如“踩百草”、“鬥百草”、“采藥”,與屈原無關。(3)《季華禮》中對端午節的第壹種解釋是:“陽光普照,端午在仲夏,故又可稱為仲夏節。因此,端午節最早的起源是夏季的至日。爭議頗多,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傑出的人格和藝術,人們願意把這個紀念日歸功於他。
紀念女詞人秋瑾:秋瑞熊,號建湖夏,小顧,浙江紹興人,自幼善作詩、詞、歌、賦,愛好騎術、劍術。她被稱為木蘭和秦良玉。28歲參加革命,影響很大。策劃起義時被清兵逮捕,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宣恒口英勇犧牲。後人為了贊美她的詩歌,悼念她的英勇事跡,便與詩人節合並紀念她,將詩人節定為端午節,以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紀念伍子胥:江浙壹帶廣為流傳的端午節第二個傳說,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伍子胥。著名的楚國人伍子胥和他的父親、兄弟都被楚王殺死了。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到吳國幫助吳國伐楚,在五戰中進入楚國都城郢城。當時楚平王已經死了,子胥挖了壹個墳墓,鞭打了300具屍體,為殺父仇人報仇。吳王何璐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承了王位。吳軍士氣高漲,被越國打敗。越王勾踐求和,夫差答應了。子胥建議徹底消滅越國,但夫差不聽。吳被越國屠殺,被越國收買。他被讒言陷害,夫差相信了他,給了他壹把劍,子虛死了。子胥,忠臣,視死如歸。臨死前,他對鄰居們說:“我死了以後,要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吳京東門上,看著越軍進城,消滅吳。”然後他自殺了。夫差聽後大怒,於五月五日將子胥的屍體用皮子包好,投入江中。因此,據說端午節也是紀念伍子胥的日子。
在本段中編輯端午節的別稱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中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得最多,達到20多個,是別名最多的節日。比如有端午節,端午,端陽,重陽節,重陽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嫦娥節,普傑節,端午節,玉蘭節,粽子節,午時節,女兒節,迪拉節,詩人節,龍舟節,午時節,元宵節。
端陽節,據《荊楚春秋》記載,叫端陽節,是因為仲夏爬山,太陽當空的時候是仲夏,它的第壹個下午是太陽下山時天氣好的壹天。
中秋節,中午,屬於十二個分支。在農歷中,五月是午月,五與五是諧音,所以端午節也叫中秋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至於中天節,古人認為五月五日,太陽重於人,故稱“中天節”。
沐浴蘭花節,端午正值盛夏,是皮膚病多發的季節。古人用曹蘭湯洗澡和去汙。漢代《大戴禮》說,“午後洗藍湯”。
在解糙米節,古人在端午節吃糙米時,有壹個比賽,比較每個人的葉子長短,長輩獲勝,所以也叫“解糙米節”。
女兒節,《萬雜記》系明、沈所列:“五月女兒節是端午節,戴艾葉和五毒符。萬習俗從五月初壹至初五,用小姑娘裝飾,盡最大努力。已婚女性也有自己的母性。因為這叫女兒節。”
菖蒲節,古人認為“重午”是忌日,此時五毒已盡。所以端午節的習俗多為驅毒,如在門上掛菖蒲、艾葉等,所以端午節又叫“菖蒲節”。
編輯這段端午節的飲食習俗
端午節最早的食物應該屬於西漢的“貓頭鷹湯”。引用《史記》、《武帝列傳》說:“漢朝派貓頭鷹到董軍,五月五日,給百官喝的是貓頭鷹湯。吃它是因為惡鳥。”大約是因為貓頭鷹很難捕捉,所以吃貓頭鷹湯的習俗沒有持續下去。備案是端午節的主角——粽子,出現在東漢以後。直到晉代,粽子才成為端午節的節日食品。《風土人情》:“五月五日,同至日之夏,...先過這兩天節,再用糯米葉包好,拌小米,用純灰汁煮。與此同時,還有壹種端午節食品,叫做“甲魚”,在晉代只是曇花壹現,後來就銷聲匿跡了。唯有粽子,在《風土人情》中被稱為“粽子”,成為千百年來屈原傳說中最受歡迎的端午節食品。
根據《地方風俗》記載的做法,當時的粽子以小米為主,除小米外不添加其他餡料。然而,在註重飲食的中國人的巧妙管理下,我們今天看到的粽子在形狀和內容上都有了變化。
首先,就造型而言,有三角形、四邊形、枕形、小塔形、圓棍形等等。粽子葉的材料因地而異。因為南方盛產竹子,所以就地取材用竹葉包粽子。大部分人喜歡用新鮮的竹葉,因為用幹竹葉紮的粽子煮熟後不會有竹葉的香味。北方人習慣用蘆葦葉紮粽子。蘆葦葉細長狹窄,要用兩片或三片葉子重疊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千差萬別,有兩三斤重的巨型豆粽子,也有小巧玲瓏、不到兩寸長的甜粽子。
就口味而言,粽子餡既是肉又是菜,有甜有鹹。北方的餃子以甜為主,南方的餃子甜少鹹多。素材的內容是最能突出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概有三種:壹種是糯米做的白粽子,蒸熟了加糖吃;另壹種是棗粽子,以棗和果脯為主餡;第三種是紅豆沙粽子,比較少見。華北還有壹種粽子,用黃米代替糯米,餡是紅棗。蒸熟了,看到黃澄澄的紅棗嵌在黏糊糊的小米裏,有人稱之為“黃金包裹的瑪瑙”。
浙江湖州粽子香軟,分鹹甜兩個品種。鹹的是新鮮的豬肉,用上好的醬油泡過,每個粽子裏面都是壹塊肥肉和壹塊瘦肉。甜甜的粽子裏面是棗泥或者豆沙,上面是壹塊豬肉板油,蒸熟,豬油拌豆沙,非常爽滑可口。嘉興“五芳齋”產的粽子特別有名。餡料都是經過特別挑選的,有八珍粽子、雞肉粽子、豆沙粽子、鮮肉粽子,各有特色。
四川的椒鹽豆角餃子也很有特色。先將糯米和紅豆泡半天,加入胡椒面、川鹽和少許臘肉丁,包成四角小湯圓。大火煮三個小時,然後放在鐵絲網上,用木炭烤。吃起來外酥裏嫩,還挺有味道的。
廣東中山鹿豆粽子的特點是圓棒形,手臂粗細。食材也有甜鹹之分。甜的有蓮蓉、紅豆蓉、栗子蓉、棗泥;鹹的有臘肉、燒雞、蛋黃、扇貝、香菇、綠豆、叉燒。
閩南的粽子分為堿粽子、肉粽子、豆粽子。堿性粽子是在糯米中加入堿液蒸出來的。它又粘又軟又滑。加蜂蜜或糖漿的冰特別好吃。肉餡餃子的材料有紅燒肉、香菇、蛋黃、蝦皮、筍幹。廈門的肉包子是最有名的。豆包在泉州很受歡迎,是用九月豆拌壹點鹽,用糯米包著做成的。蒸熟了,豆子聞著香,有人就著糖吃。
編輯這段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裝飾品
任劍,舊時江浙婦女的裝飾品。壹般用金銀線或銅絲金箔制成,形似小人騎虎,也有鈴鐺、鈴鐺、流蘇、大蒜、粽子等。插在女人的發髻裏,也用來餵奶。《賈青錄》雲:“(五月五日)城中人以金銀絲為繁纓,編鐘,騎虎,極細,飾以小釵,串成串,或以銅絲金箔供女子插鬢。他們還互相獻祭,稱為任劍。”當健康人說認同Ai人的時候,只是用屌絲換Ai人而已。吳曼雲《蔣香節詞序》說:“掛俗,健者為愛民,易用帛使其如虎,女穿之。”好像這樣會有驅邪控疫的效果;說到古時候走路,純粹是女人的點綴(註蔡赟《五仙》)。
豆娘,舊時五結女子的頭飾。多見於江南。有些地區也叫健康人。這個東西起源於遠古行走,是Ai人的壹種不同形態。《賈青錄》引《唐宋遺事》雲:“誰在大江南北,五日得壹等獎之制,殊為巧妙。艾葉全部壓制出售,或繡上仙、佛、和、武、蟲、魚、獸、八寶花等形狀。縐蛛,美鳳林,繭虎絨陀,草坪蜥蜴,螳螂蟬蠍,葫蘆瓜,色彩逼真。上面蓋著壹個寶,繡球無數,鈴鐺幾百個形狀,或者串在壹起。名字叫豆娘,無敵。”
舊時端午節的驅魔人艾虎也被用作裝飾品。在中國古代,老虎被視為神獸,被認為可以鎮邪保平安。《風俗通》雲:“虎為陰莖,獸亦長。能吃鬼,...亦惡”。因此,人們經常用老虎來辟邪,尤其是在艾虎的端午節期間。艾虎要麽用艾葉剪成,要麽剪成老虎的絲帶,用艾葉粘好,戴在頭發上。壹千多年來,端午節壹直以艾虎的習俗為裝飾。宋陳元貴引《宋本廣記》年號雜註:“端午以艾為虎,連大如黑豆,或剪彩為虎,貼艾之葉以戴之。王《端午帖》詩:“釵頭鳳,驅邪知驅祥雲七寶。"清代夫差敦沖《燕京年間筆記》:"每到日暮,閨中巧者,以絲制虎,以粽子...用彩色的線穿起來,掛在發夾的頭上,或者系在孩子的背上。古詩說‘玉吞簪,輕愛虎’,就是這個意思。"
畫額是端午節用雄黃塗抹小孩額頭的習俗,雲朵可以驅除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在孩子額頭上畫“王”字。壹種是借雄黃驅毒,壹種是借虎額(“王”如虎,虎為百獸之王,因換成虎)鎮邪。清夫差敦沖《燕京年譜》:“自農歷正月初壹起,取雄黃灑酒,敷於小兒衣領及鼻耳,以避毒。”除了額頭、鼻子、耳朵,其他地方也可以塗,用意相同。山西河曲縣誌記載:“端午飲雄黃酒,敷小兒額、手、足...能延長病情。”
長壽縷縷,端午之時,討厭佩戴飾品。又叫續命線、生命線、延壽線、長壽線,又叫“百索”、“冰少”、“彩線”,名稱不同,形狀和作用基本相同。端午節時,用五色絲綢制成,或掛在門口,或戴在孩子的脖子上,或系在孩子的胳膊上,或掛在床簾、搖籃等地方。據說可以避災祛病,保佑安康,延年益壽。這種節日有五種形狀:簡單的五色絲線組合成壹根繩子,綁在手臂上;將金錫飾品裝飾在五顏六色的繩子上,掛在脖子上;五顏六色的繩子折成方形勝利裝飾在胸前;五顏六色的繩結被人像佩戴;用彩色絲線繡畫太陽、月亮、星星、黑獸等物,向長輩致敬。這種習俗始於漢代。東漢應劭寫《風俗失傳》:“午後以彩帛縛臂,避鬼避兵,使人不至得病。壹個是長命鬼火,壹個是兵士。”後來兩人漸漸習慣了,直到近了現代。清福查頓的《燕京歲月》記載了當時的風俗:“每到太陽落山的時候,那些在閨房裏乖巧的人,就會用彩線做成老虎、粽子、葫蘆、櫻桃、桑葚,掛在發簪的頭上或者系在小孩子的背上。”其中唐宋時期,朝廷給大臣的是省物之類的東西。唐代宗興元元年,朝廷曾賜壹百把繩斧。《宋史·禮記十五》:“前壹日,賜金線以官延壽,賜彩線以官。逢年過節穿。”
佩戴香囊,也叫香囊、香袋;錢包等。由彩色絲線和破布縫制而成,內裝有香料(由中草藥制成,如白芷、川芎、白花蛇舌草、三棱、山奈、甘松、山奈)。戴在胸前,聞起來很香。陳仕良《歲時廣記》引用《歲時雜記》說“端午以紅白兩色,如壹袋,以彩線貫之,撚成花狀。”而另壹種“貽貝粉鈴”:“第五日,貽貝粉放於帛中,以棉飾之,若數珠。讓孩子拿去吸汗。”這些隨身包裏的東西幾經變遷,從吸汗的蚌粉、辟邪的護身符、銅錢和雄黃粉,到裝滿香料的香囊,其制作也日益精美,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術。
佩戴香包是相當講究的。為了防病健身,老人壹般喜歡佩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蓮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花等造型,象征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相親相愛、家庭和睦。孩子喜歡鳥獸,比如老虎、豹子;猴子,鬥雞等。年輕人最講究佩戴香包。如果是熱戀中的戀人,深情的姑娘會在很久以前就精心制作壹兩個各具特色的香包,以趕在節前與愛人相見。小夥子戴著心上人送的香包,自然引起周圍男男女女的議論,紛紛稱贊小夥子對象的別出心裁。
端午節五毒的化解、消除和避免
如上所述,端午節在古人眼中是毒日,是邪日。這種思想在民間信仰中流傳下來,所以有各種求平安、解災的習俗。其實這是因為夏季天氣炎熱幹燥,人容易生病,瘟疫也容易傳播;另外,蛇和昆蟲容易咬人,所以要非常小心,這就形成了這個習慣。采藥、雄黃酒灑墻門、喝蒲酒等各種習俗,看似迷信,實則也是有益於健康的養生活動。端午節可以算是壹個傳統的醫療保健節日,是人們與疾病和毒蟲作鬥爭的節日。時至今日,這些養生習俗仍應發揚光大。
端午節的衛生習俗
(1)采集草藥。這是端午節最古老的習俗之壹。《夏鄭瀟》載:“此日貯藥以除毒氣。”《雜藥集》卷二十二引用《荊楚歲時雜藥集》佚文:“五月五日,爭雜藥可治百病。”在魏末《齊姚敏書》的雜註中,有五月捉蟾的記載,也用於制藥。後來,許多地區都有端午節抓蟾蜍的習俗。比如江蘇,中午收割蟾蜍,刺破其泡沫制成中藥蟾酥。杭州人也給孩子吃蛤蟆,說夏天能降火不生瘡。並於5日將墨錠放入蛤蟆口中,吊起晾幹,便成蛤蟆錠,敷於膿腫處即可消散。這種捉蟾藥的習俗,源於漢代“蟾爭兵”的傳說。再比如湖北監利端午節“采藥”的習俗,也是采藥。采藥是因為端午節前後草藥的莖葉成熟,藥性好,這壹習俗就在這壹天形成了。
②木蘭湯。中午用蘭花湯洗澡是《大戴禮》中記載的古老習俗。那時候的蘭花不是今天的蘭花,是菊科的飛機草,有香味,可以煎服沐浴。《九歌·雲中》也有“沐浴蘭花湯會讓妳芬芳”這句話。《荊楚紀年》:“五月五日,謂之蘭浴節。”《五雜記》記載,明朝人中午用五色草洗澡,是因為“沒有蘭花湯”。後來壹般都是炒香蒲,艾草等草藥洗澡。在廣東,用艾草、香蒲、鳳仙花、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柏葉、銀蓮花根、艾草、蒲草、桃葉等用來泡澡。不管男女老少,全家都洗。這種習俗至今仍然存在。據說能治皮膚病,還能辟邪。
747回答者:360674553-初入江湖二級2009-4-22 20:46
讓我評論壹下> & gt相關內容
關於端午節的信息
我需要壹些關於端午節的信息。
大哥哥,大姐姐,我需要關於端午節的信息!!上課用!!!
誰能告訴我端午節的情況?
關於端午節的信息(傳說、習俗)
更多關於端午節信息的問題> & gt
觀點同題: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