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笙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笙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笙是中國壹種歷史悠久、能演奏和聲的古老簧樂器。通過彈簧和管的振動發音,簧片可以在彈簧架內自由振動。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彈簧的樂器。

據史書記載,女媧是伏羲的妹妹,伏羲被古人尊為人類的祖先。相傳女媧和伏羲是人頭蛇身不同,女媧也被視為人類之母,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人物。

女媧修石補天,治水,挖土造人,救民於災,繁衍人類,成就了許多偉業。其中最重要的是女媧發明創造了笙簧。博雅引用石本的話說:

女媧奏笙簧。笙,笙也,

像壹個東西,它生來就有壹聲嘆息,它

中空且裝有彈簧。

《說文解字》解釋“有”字說:

上古時期的聖女,那個改變壹切的人。

縱觀兩者的關系,可以看出女媧是孕育人類,創造萬物的偉大母親。傳說女媧從昆侖山腳下最溫暖的溪流中取來竹子,用繩子或木架排列出壹些聲音不同的竹筒,並在竹筒內加入竹蘆葦。然後選擇生長在黃河流域最溫和河段最好的葫蘆,做成水桶。吹口是木頭做的,就是著名的楠木。將排列好的竹筒按馬蹄形排列在桶上。這壹切完成後,妳就可以吹出悅耳的聲音了。

盛的單色清涼甜美,高音清脆通透,中音柔和飽滿,低音渾厚深沈。女媧把這件樂器作為禮物送給了她的孩子們。她說:“孩子,當妳無法用語言表達妳的喜悅時,妳可以用它來演奏壹首曲子,而那首曲子就是妳心情的表達。”

人們覺得很神奇,爭先恐後地向女媧學習制作方法,很快制作這種樂器的技藝就在人們中間流傳開來。

在女媧的指導下,人們還發明了笙簧的許多其他用途,例如,用它來表達幸福,慶祝豐收,男女之間的愛情等等,但曲調不同。

看著孩子們平安幸福的生活,女媧覺得自己的工作完成了。至於其他的,她相信人類在以後的生活中會不斷學習進步。

這時,壹輛由白螭帶領,黃雲包圍,飛龍控制的雷車降落在地面上。上帝派人把女媧帶回了天堂。女媧登上雷霆。

車,騎龍走。為了感激女媧的善良,表達對她的懷念,地上的人們把女媧當作女媧的皇後,隆重地向她獻祭。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中國就有了笙的雛形。殷墟出土甲骨文中有“和”的記載。“和諧”是蕭聲在後世的前身。《爾雅·釋樂》記載:

大盛為巢,小盛為和。

在中國古代樂器的分類中,笙是樂器的壹種。瀟雅·鹿鳴在《詩經》中寫道:

我有壹批好客人,彈琴,彈琴。壹吹笙葦,壹籃禮金進貢。

可見盛在當時是很吃香的。從戰國到漢代,* * *記載了笙和賦兩種類似的樂器。在《李周·官純》中,有:

史聖,.....俞、笙、荀、蕭、遲、戚、關。

“笙”是正式名稱,職位是做總經理教授吹、笙等樂器。與笙的區別是:笙小,簧少;鏟子很大,有很多彈簧。早期兩者都是用嵌有彈簧的編管插入葫蘆,以葫蘆為歌唱體。所以有的文獻認為竹竿是壹種形狀各異的笙,如《呂春秋·盛夏紀》中的高繡註:

妳是最好的。

在春秋戰國時期,笙是壹種重要的管樂器。壹度在宮廷、貴族或市民中廣泛流行。

春秋時期,笙有了很大的發展。壹般來說,“笙”是用來招待重大儀式或宴會的。春秋時期的教育家孔子是著名的笙演奏家,可見當時對笙的重視。後來到了戰國時期,笙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成為演奏樂器的重要地位。戰國時期,齊國的君主特別喜歡聽禹的大合奏,他專門在宮廷裏演奏。

蓋茨組建了壹個300人的大樂隊,以便經常聽樂隊演奏。有壹個人叫南郭先生,他不會吹笛子,也加入了樂隊。演奏時,他學著別人的樣子,手裏拿著簧片,搖著頭,假裝在演奏。日子壹天天過去,沒有人發現他也受到了齊宣王的獎賞。

齊宣王死後,他的兒子齊卓繼承了王位。另壹方面,新國王喜歡聽獨奏。他叫來樂隊,讓他們壹個壹個地演奏。南國先生見此情景,怕真相敗露,犯了欺君的大罪,便中途悄悄溜走。

“補幾個錯”這個成語就是來源於這個寓言。自先秦以來,笙的形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漢代以前的笙管多以蘆葦或紫竹制成,笙管數量從12到18不等,蘆葦為竹制,笙鬥為竹制。漢代以後,蘆葦逐漸改為銅。在東漢的古籍中,就記載了笙的形制。在《說文解字》中,有:

盛,十三泉,似鳳凰。

東漢《說文解字》記載了36個泉。長沙馬王堆壹號漢墓出土了壹種26管的簧片,安裝了折疊管產生低音。彈簧是由銅制成的。從出土的西漢陶俑和東漢石刻,也可以看出於在百戲樂隊中的重要地位。

隋唐時期,於仍然存在,但在九樂、十樂中已不再使用,而笙則在隋九樂、唐十樂中的清樂、西涼樂、高麗樂、龜茲樂中被采用。唐代湧現出許多著名的笙演奏家,他們的技藝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唐代許多詩人也為盛作詩。

《聽隔壁吹笙》是唐代詩人郎世遠的作品。這首詩從聽笙開始,就運用比喻、通感、想象,營造出引人入勝的意境。詩歌:

吹笙的聲音,如烏雲從天而降,不知哪家的墻外。城門的城門沒有被搜查,但他們在心裏幻想,壹定有壹千棵桃花。

詩人通過笙歌傳達心曲,心曲對應笙歌。正是這個“疑”字,巧妙地將心曲與笙曲融為壹體。在這如夢似幻的仙境中,人們真切地感受到隔壁笙樂的歡快。

741年,詩人李白的好友袁丹秋,受唐玄宗的妹妹於震公主的邀請,* * *從他隱居的地方東蒙山前往西方的長安,途經兗州城銀球。李白為他寫了壹首送別詩,共十六句,送別之情令人動容。

仙人愛吹笙十五年,學得昆秋繽紛,馮明。

壹開始聞到的是精制的氣體和金色的液體,後來就去了玉井。

玉井在千裏之外,盛豐已經到了無限。

妳要嘆氣,嘴唇都會變成深紅色,更別說調整手指了。

這個時候,我不忍心和妳說再見。

重唱真歌清吹,而奏仙歌響綠雲。

綠雲紫氣地把信關了,應道登門尋找茍氏。

不學吹笙太子金,壹去不復返浮山。

唐代以後,樂師將笙鬥改為木制,並在笙鬥周圍畫上圖案,形式為19、17、13簧;後來流行壹種17彈簧管笙。此笙除了17簧外,還配有兩根“義管”供調音時更換。後來19春生也丟了。後來流傳開來,木桶換成了銅桶,蘆葦也由竹變銅。

盛唐時期,中國的笙、茹東傳至日本。奈良土多寺正倉院內,至今保存著中國唐代制造的吳和汝兩套,假竹笙、汝各壹套為17管,均呈馬蹄形排列,除了彎曲的吹口特別長,桶上還有彩繪的人物或圖形。古書上說管很多,但正倉院存唐民樂用的管是17帶笙管。

到了宋代,玉消失了,十三教坊中,只有笙色,沒有玉色。北宋景德鎮三年,即1006年,宮廷樂師單忠信制作了19蘆笙,此後19蘆笙在宮廷和民間廣泛使用。

明清以來,最流行的笙有17、14、13和10。

笙在中國對西洋樂器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笙最早通過“絲綢之路”傳到波斯,1777年,法國傳教士阿米奧德再次傳笙。

去歐洲。

1780年,旅居俄羅斯的丹麥風琴制造商科斯尼克仿照我國笙的簧片原理,制作了風琴的簧片柄。從此,風琴開始使用柔軟舒適的自由彈簧。

18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雅士泰林曾撰文稱贊笙是“最受歡迎的中國風琴”。後來促進了管風琴和手風琴的發明。

由於笙流傳已久,不同地區的笙也有不同的風格。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樂器生產廠家和音樂家對笙進行了不斷的改革,相繼產生了擴音笙、鍵盤笙等許多新品種,克服了笙音域廣、不能調音、快速演奏不便等缺點,給笙帶來了新的活力。目前有13春、14春、15春、17春等,但14春和17春是最受歡迎的。

笙音色明亮甜美,高音清脆通透,中音柔和飽滿,低音渾厚深沈,音量洪亮。而且在中國傳統的管樂器中,也是唯壹能演奏和聲的樂器。與其他樂器演奏時,能起到調和樂隊音色、豐富樂隊聲音的作用。在大型民族管弦樂隊中,笙有時使用三種笙:高音、中音和低音。

如今,改革後的笙已成為壹種表現力豐富的獨奏樂器,既能奏出雄渾有力的曲調,又能奏出優美抒情的旋律,如《孔雀開屏》、《鳳凰展翅》等。

  • 上一篇:祥雲火炬是哪個公司設計的?
  • 下一篇:上海黃浦國際學校排名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