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普遍性來源於我們的生物相似性。
物種特征解釋:
有些基因會增加物種生存和繁衍的機會,所以自然選擇意味著這些基因的數量會增加。
進化心理學不僅研究自然選擇如何影響有利於適應特定環境的生理特征,還研究有利於基因生存和延續的心理特征和社會行為。
進化論的觀點強調的是我們人類的同壹本質。我們不僅有相似的食物偏好,在壹些社會問題上也有相同的答案,比如什麽行為是不道德的?什麽行為很惡心?
人類最重要的相似之處就是我們有學習和適應的能力。
人類能在自然選擇中勝出,不僅是因為發達的大腦和強健的肌肉,更是因為文化。
文化多樣性
我們的很多行為都是受社會影響的,不是天生的,而是長期受基因影響的。
文化多樣性將日益影響我們的生活。
規範:預期行為
我們常常把社會的期望或規範視為壹種消極的力量,迫使人們盲目地遵循傳統。
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社會規範。
文化相似性
從社會的角度來看,男女之間絕對不可能存在第三性。變性人是個例外。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是壹個男性身體的女人,或者是壹個老年女性身體的男人。
事實上,人類基因的46對染色體中,有45對與性別無關,所以在很多方面,男性和女性非常相似。比如坐的年齡,出牙的年齡,走路的年齡。
但是男女之間還是有壹些區別的。例如,與男性相比,女性平均:
與女性相比,男性平均:
女性比男性更關註親密關系,證據如下:
所有這些差異有助於解釋,男性和女性都認為,與女性的友誼比與男性的友誼更親密、更愉快、更容易維持。當別人需要同情和理解時,兩性都傾向於向女性傾訴自己的喜怒哀樂。
男人比女人更看重權力和成就。
很多研究發現,人們覺得領導者在傳統文化中更具有男性特征,更自信、堅強、獨立、坦率。
男人的交流方式可以加強他們的社會權利。
男性也更容易沖動和冒險。
心理學家將攻擊定義為意圖傷害他人的行為。調查顯示,男性往往比女性更具攻擊性。
男人對性交更開放
在世界各地,性被理解為女人擁有和男人渴望的東西。
是什麽造成了兩性的差異?是先天生理差異造成的還是後天教育方式造成的?
如果兩性面臨完全相同的適應性挑戰,他們之間就不會有什麽區別。
我們來想想男性在性活動中更高的主動性。男人壹生會產生上億個精子,比卵子便宜多了。女性同時生孩子需要九個月,而男性可能只需要九秒。
因此,進化心理學家認為,女性會在意男性的資源和承諾,所以會謹慎選擇生育機會;而男性則會和其他男性競爭獲得傳播基因的機會。
此外,進化論者指出,身體機能優越的男性導演善於接近女性,因為攻擊性較低的男性更不容易繁衍後代。
進化心理學家預測,男性會努力為女性提供所需的外部資源和身體保護。
進化心理學家有時會從某個結果出發,把它推回到行為上來提出某種解釋。
攻擊行為的性別差異似乎受到睪酮的影響。
同時,人體激素水平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變化,最終導致性別差異的減小。
文化其實就是大群體所擁有的,可以代代相傳的壹切——思想、態度、行為、傳統。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化對觀念的塑造力,比如男女行為的得體。
壹些國家,如埃及,反對夫婦平等工作,壹起照顧孩子。大多數國家都同意。
首次提出“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將決定孩子將來成為什麽樣的人。”如果這個結論是正確的,那麽在同壹個家庭中長大的孩子顯然應該是非常相似的,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兩個在同壹個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之間的差異,和從許多家庭中隨機選取的兩個孩子之間的差異壹樣大”
基因只能解釋個體人格特質差異的50%左右,同樣的環境影響(包括家庭)只能解釋0-10%,剩下的主要是受同齡人影響。
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喝多了,上網了,愛上了壹個遊戲。
父母確實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但是間接的,他們只能決定孩子上的學校,住的社區,而同齡人會直接影響孩子違紀、吸毒或者懷孕的行為。
文化規範對我們的態度和行為有著微妙而強大的影響,但它們不能脫離生物因素獨立發揮作用。
壹切社會心理因素,說到底都是生物因素。
同時,生物因素和經驗因素會相互作用。
有人提出了生物因素和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理論。他們認為,導致男女社會分工不同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生物影響和童年社會化。成年後,直接影響社會行為性別差異的是社會角色。
環境有巨大的力量。
強大的外部壓力這個偉大的事實可以解釋我們的行為,前提是我們都像秋千壹樣被動。但顯然,我們並不完全受形勢的影響。我們可以抵制社交場合,有時甚至可以改變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