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簡述各朝代(唐、宋、明、清)的建築藝術特點

簡述各朝代(唐、宋、明、清)的建築藝術特點

舊石器時代,在山西垣曲、廣東韶關、湖北長陽等地發現了舊石器時代中期的洞穴。到了新石器時代,中國出現了大大小小的各種氏族和部落,開始從事農業生產,產生了各種房屋和聚落。就窯洞建築的發展而言,從剖面上看壹般的發展過程,窯洞-半窯洞-地面建築-帶平臺的地面建築的平面高度由低到高逐漸上升;在平面上,它是圓角正方形,長方形-長方形;房間數量從單間發展到前後兩室,多間並列。

商代的青銅手工業非常發達,留下了大量的甲骨文。從甲骨文的“宮”、“高”、“經”、“宗”等字可以看出,當時的建築有平臺式、幹柱式等不同形式。出現了春秋時期廣泛使用的板瓦、管瓦、脊瓦,出現了陶瓷排水管。建築色彩有嚴格的等級制度。

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建立禮制,鞏固皇權,成為中國兩千多年的主導思想。儒家“慎終追遠”的思想強化了商代以來傳統的厚葬制度,大大提高了陵墓建設的規模和水平。東漢時期,建築的平面和外觀越來越復雜,高層建築越來越少,亭臺樓閣越來越多,開始大量使用群毆。隨著磚石結構的迅速發展,出現了各種空心磚墓、磚券墓和石板墓。漢代成為中國建築發展的第壹個高潮。這壹時期的房屋,較小的房屋,在平面上呈正方形或長方形。除少數承重墻結構外,大部分建築采用木結構體系。廣州、四川等地出土過壹些幹欄式建築器,壹般是上下兩層,下層是開放式的,樓上住人,有的是倉庫,以適應南方濕熱的天氣。稍微大規模的住宅建築都是四合院的形式,或曲或方。有壹些兩層和三層的閣樓。大型貴族宅邸,正門在外面,中間和兩邊的屋頂很高,旁邊還有壹個小門,方便出入。庭院前廳為主樓,部分貴族、富豪建園屋,重亭回廊,石為山,引水為池。墓葬方面,春秋戰國時期是在墓上種樹,而不是蓋墓,秦漢時期的墓葬壹般都是密封的。陜西臨潼驪山秦始皇陵是秦漢時期最大的陵墓,由三層方形夯土平臺組成。下層東西寬345米,南北長350米,各層墻壁向內傾斜;從下到上,三層樓高43米。陵墓周圍有內外兩面墻。在墓地的東墻外,有巨大的兵馬俑。

兩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建築和道教建築的興起。從東漢佛教傳入中國,到晉朝,民不聊生,佛教興盛。直到近代,佛教在建築、繪畫、雕塑和文學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雲岡石窟出現了。魏晉南北朝逐漸形成了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發展的格局。士子歸隱心切,“隱居求其誌”。園林的規模越來越小,而內容豐富,在細微之處觀察景觀——從小到大。

隋唐五代時期是我國木結構建築的成熟期,當時的建築遺存為數不多,是不可多得的文物。

唐代建築的特點是氣魄雄偉、整潔開闊、規模宏大、規劃嚴謹,這壹時期中國建築的整體規劃日趨成熟。舒展簡單,莊重大方,色調簡潔明快。長安、唐都、東都洛陽等地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宮殿、園林和衙門,建築布局更加規範合理。其中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宏偉的城市,其規劃也是中國古都中最嚴謹的,城內的大明宮更是雄偉壯觀。其遺址面積相當於北京故宮總面積的3倍左右。唐代木結構建築實現了藝術加工與結構造型的統壹,包括:鬥拱、柱、梁等。,建築構件都體現了力與美的完美結合。五臺山的北閣寺是典型的唐代建築,體現了上述特點。此外,唐代的磚石建築也有了進壹步的發展,大部分寶塔都是磚石結構。包括:Xi大雁塔、小雁塔、廣州懷聖寺光塔、大理千尋塔。中國現存的唐塔都是磚石塔。如今僅存四座唐代木構建築,如北幸寺殿、南禪寺殿等。但南禪寺最早的大殿建於中唐三年。從敦煌壁畫和當代日本建築可以看出初唐的結構。唐初采用隋制,鬥拱簡單,最多壹兩跳。如果有兩跳,第壹跳偷心,第二跳撐拱或代木。配線間被鋪成多用途的人字拱,偶爾有隆起。壹拱壹檁為壹組用於檐下中心線,兩組用於兩躍側面,檁上不藏緩拱。每個枋由單壹材料制成,枋與枋之間放置分散的鬥或鬥豎柱。盛唐時期經濟發達,生產力大發展,建築技術也迅速提高。不壹會兒,鬥拱就演變成了壹種成熟的樣式,發展到最多四跳雙抄雙降,復雜度增加更多,出現了逐跳定心和雙拱。盛唐時期,鬥拱跳出來最多,讓鬥拱玩不出花樣。隙中用壹花,鬥放駝峰上,躍小於柱頭鬥拱。中晚唐繼承了盛唐和齊五代,鬥拱演變較少。唐朝中期有壹種做牌坊的絕招,是用竹子截成的。南禪寺正殿壹樓雕有壹座緩拱。

宋代經濟、手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宋代的建築師、木匠、技師、工程師、鬥制、建築結構、造型技術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建築風格越來越系統化、模塊化,建築逐漸出現自由多變的組合,綻放出成熟的風格和更加專業的外觀。為了增強室內空間和采光,采用了降柱法和移柱法,使梁柱上的鬥拱層數增加,出現了不規則的梁柱布局,跳出了唐代梁柱布局的整齊格局。盡管宋代有許多不同類型的建築,但突出的建築是寶塔、石橋、木橋、花園、皇家陵墓和宮殿。由於註重意境的園林設計刻意追求自然美與人工美相結合的意境,這壹時期的建築壹改唐代的蒼勁特征,變得纖巧秀麗,精致細膩,曲線柔和,偏重裝飾,華麗繁復。建築的屋頂和墻角傾向於傾斜,不像唐朝的富貴風格,給人壹種溫婉的感覺。隨著塗料的大量使用,色彩非常突出。在窗欞中,梁柱、石座的雕畫變化十分豐富,柱的造型更是五花八門。

明代建築風格繼承了宋代建築法式的傳統,開創了清代官修的工程實踐。沒有顯著變化,但建築設計規劃特點是規模大,氣象雄偉。明初建築風格與宋元相似,古樸蒼勁,明中期嚴謹,明後期趨於繁復。這壹時期,木結構的藝術和技術在建築上得到了進壹步的發展,官式建築的形象更加嚴謹穩重,其裝飾、彩畫、裝潢也日益定型。還有許多作品是用不同的材料制成的,如磚石、玻璃、硬木等。和磚已廣泛用於住宅建築的墻壁。明代地方建築也空前繁榮,民居、園林、祠堂、村落建築普遍繁榮,其中以江南經濟發達地區的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四省最為突出。直到今天,這些地區仍有許多明代建築。明代中後期,各地出現了新的造園活動熱潮。江南富裕地區有計劃地建設了許多村鎮,湧現出許多環境優美、設施良好的村鎮的優秀範例。壹般都有高質量的道路、橋梁、標榜村中傑出人物的牌樓、作為宗族紐帶的祠堂、教育子女的書院,以及供大眾使用的風雨橋、路亭、劇場、寺廟等建築。明代建築技術的進步主要包括:壹是磚的生產技術提高,產量增加。全國各地建築普遍采用磚墻,郡縣的城墻也普遍用磚砌成,改變了元代以前以土墻為主的局面。此外,它還創造了壹種建築裝飾的工藝,稱為“薄磚”,通常用於門窗框、墻面貼面等。與此同時,磚雕也有了很大發展。二是玻璃生產技術進壹步提高。琉璃塔、琉璃門、琉璃拱門和琉璃墻都是在明代發展起來的。琉璃瓦在全國各地的寺廟中被廣泛使用,顏色的種類也增加了。中國建築多姿多彩的特色已經到了壹個成熟的階段。第三,木框架技術在加強整體結構性能、簡化施工和裝飾鬥拱三個方面有所發展。如宋代用木架層層疊疊的方法建亭,改為上下貫通的柱子組成的整體框架。柱與柱之間,增加了互穿的橫梁和連接構件的橫梁,改善了宮殿的建築結構。鬥拱用的材料更小,排列越來越密,等等。這些都使得明代建築的外觀明顯不同於宋代建築。

清朝的首都北京,到了明朝基本保持了原狀。城內有20座高大雄偉的城門,最宏偉的是內城的正陽門。繼明朝皇宮之後,清朝的皇帝建造了大規模的皇家園林,這是清朝建築的精髓,包括宏偉的圓明園和頤和園。在清代建築的實例中,群體排列和裝飾設計的水平已經達到成熟。尤其是園林建築,在結合地形或空間的造型處理和變化上有很高的水平。風格獨特的藏傳佛教建築在這壹時期非常繁榮。這些佛教寺廟造型多樣,打破了原有寺廟建築的傳統單壹風格化,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建築形式,以北京永和宮、承德等地修建的壹批藏傳佛教寺廟為代表。晚清時期,中國出現了壹些中西合璧的新建築形象。木材資源的日益短缺影響了建築技術。傳統的木結構技術得到改革,砌體材料的應用範圍逐漸擴大,建築外觀也發生了變化。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享樂主義的萌發,裝飾風格十分流行。從柴米油鹽到建築,磚雕、木雕、石雕技術在建築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對比明代的建築情況,可以說清代在園林建築、藏傳佛教建築、民居建築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時,建築藝術更註重整體布局和意境,尤其是在建築裝飾上。因此,清代建築在中國建築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些方面還是歷史的總結。有五種形式:硬山、懸山、歇山、仙殿、劍尖。在這種最基本的建築形式中,有單檐和雙檐的廟宇。有單檐、重檐、三滴水亭、大檐、滾棚等。硬山,懸山,老百姓既有壹層樓,也有二層樓;尖形建築有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八邊形、圓形、單檐、雙檐、多層檐等多種形式。清代建築的藝術風格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自宋元以來,傳統建築造型的特征,如巨大的屋檐、柔和的屋頂曲線、大鬥拱、粗柱、檐柱的上升和側腳等,逐漸變質,穩重嚴謹的風格逐漸消失,即不再追求建築的結構美和構造美,而更註重建築組合、形體變化和細部裝飾的審美形式。如北京西園、承德避暑山莊、承德外八廟等建築的組合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顯示了建築師在不同地形條件下靈活、恰當地運用各種建築造型進行空間組合的能力,也顯示了他們高度靈敏的尺度感。清代的單體建築模式並不滿足於傳統簡單的長方形建築,而是試圖在凹凸、平坐檐、屋頂形式、玄關門墻等方面追求變化,創造出更具藝術表現力的形體。如承德普寧寺大乘閣、北京永和宮萬福閣、拉薩布達拉宮、呼和浩特西裏圖召大靜堂等優秀範例。清代建築藝術在裝飾藝術方面較為突出,表現在彩畫、小木作、欄桿、內檐裝飾、雕塑、塑壁等方面。清代建築彩畫突破了明代彩畫的格局,官彩畫發展為河西篆、紫萱、蘇聯彩畫三大類。詳細分析了畫在不同建築不同部位的金龍與印章、龍鳳與印章、大點金旋風、小點金旋風、石滾玉、淡雅黑墨、雄黃酒、金卓黑白畫、金白畫、黃白畫、海白畫的區別。在彩畫過程中,通過瀝粉、貼金、掃綠等手法增強裝飾效果,使建築外觀顯得絢麗多彩。清代門窗種類明顯增多,門窗格紋更為復雜,與明代簡單的井格、柳條格、枕格、錦格不可同日而語。到了清代,很多門窗的格子花紋已經發展成嵌套式的花紋,即兩種花紋疊加,如十字海棠紋、八路六路紋、龜背織錦紋等。江南地區也喜歡用夔文體,演變成亂紋,又進壹步變異成粗紋和亂紋的結合。在浙江東陽、雲南劍川等木雕技藝發達的地區,有的民居門隔斷全是木雕制品,花鳥、樹木、石頭躍然於門上,完全成了壹組畫屏。內檐隔斷也是裝修的重點。除了門和隔墻之外,覆蓋物被廣泛用於分隔室內空間。常見的只有欄桿蓋、幾腳蓋、飛蓋、炕蓋、圓燈蓋、八角蓋、藤蓋、花蓋。此外,仿古架子和太師墻也是室內的隔斷形式。豐富的檐口隔斷,營造出壹個看似相互分隔,空間穿插的內部空間環境。在內檐裝飾中,也引用了大量工藝美術的制造技術,如硬木貼、景泰藍、玉雕、貝雕、金銀鑲嵌、竹條、絹紗裱、金花壁紙等。,使室內觀看環境更加優美。磚、木、石雕在清代建築中也被廣泛使用,幾乎成為富裕家庭財力的象征。其他裝飾手段,如塑料墻、灰色塑料、大理石鑲嵌、石膏花裝飾等。,也受到了重視。清代建築裝飾藝術充分展示了工匠們的巧妙構思和中國傳統建築的形式美。

  • 上一篇:端午節的粽子有哪些?
  • 下一篇:5部紅色經典電影評論精選。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