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命教育的目的是什麽?
生命教育是“為了生命的教育”、“為了生命的改善和進步的教育”、“為了生命的前進需要的教育”、“為了大眾的生命解放的教育”;是“授人以財”、“授人以富”、“授人以富”、“授人以民權保民族以利民生”;是“教人做人,做好人,做好公民”;是讓學生“心、腦、手並用”,“政治、經濟、文化相結合”的“綜合教育”。
因此,生命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教育社會、民族、整體、人民的生命向前向上,教育民族和大眾獲得解放、幸福和“活力”;
其次,指向社會人,即培養人的各種人格和道德品質的教育:
總之,生命教育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基本目的,同時根據社會生活的發展和教育對象的不同,設定具體的培養目標。其核心是啟發兒童、青年和群眾改造社會生活,並結合他們的手和大腦,創造新的生活和新的中國和新的世界。
(二)生命教育的三個原則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三原則是:“生活即教育”;“社會就是學校”;“教學做壹體化”
1.“生活就是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和本體論。
什麽是「生命教育」?陶行知指出:
“生命教育是原始的、自立的、必要的生命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的變化,也就是說生活壹直是不變的。“生命教育是以生命為中心的教育。妳過什麽樣的生活,就接受什麽樣的教育。有目的的生活是有目的的教育,無目的的生活是無目的的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來看,是生活決定了教育。就有效性而言,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成為真正的教育。”教育改變生活。
因此,“生命教育”的主要精神是:
1 >表示生命具有教育意義,具有教育功能;
2 >生活決定教育,教育不能脫離生活;
③教育服務於改造生活,並在改造生活的實踐中發揮積極作用。
“生活即教育”這壹命題是對傳統教育脫離實際、脫離生活的批判。
2.“社會即學校”和“社會即學校”是生命教育理論的第二個基本原則。
什麽是“社會就是學校”
陶行知認為“整個社會活動就是我們教育的範圍”;“生活無處不在,即教育無處不在;整個社會就是生活。
生活的地方,也就是教育的地方。因此,我們可以說‘社會就是學校’”。
陶行知為什麽主張“社會即學校”?陶行知認為:
“在‘學校就是社會’的觀念下,學校裏的東西太少了。不如主張‘社會即學校’,教育材料、教育方法、教育工具、教育環境可以大大增加,學生也可以更多。”他說“社會即學校”的原則要把教育從籠子裏解放出來,“學校即社會”就像從天上抓壹只活潑的鳥關在籠子裏。
所以“社會就是學校”反映了:
1 >學校與社會的辯證關系,即社會決定學校,學校為社會服務。
2 >陶行知從社會實際出發,主張社會即學校應該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力量,以改造學校。
3 >陶行知把整個社會、整個人生都納入到生命教育的範疇,從而把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終身教育聯系起來,形成壹個完整的大教育體系,也就是今天講社會的終身教育體系。
3.“教學做合壹”和“教學做合壹”是生命教育理論的教學方法論。也是陶行知先生首先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校訓,以及什麽是“教學做合壹”?
陶行知認為,“教與學的融合有兩層含義:壹是方法;另壹個是對生活的解釋”
“教學方法以學習方法為基礎,學習方法以做方法為基礎。學會做事,教會學習。教與學以做為中心,老師在做,學生在做。”
所謂“做”,就是生活實踐,含義很廣。“教的本質是學,“學”是實踐,學可以教人。這意味著教與學是壹體的。”
因此,“教學做壹體化”的本質是:
1 >“教學做合壹”是壹種生活規律,也就是壹種教育規律。為了避免盲目的做、學、教,我們提出了“在勞動上下功夫”,以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統壹。"
這個原則把“做”放在第壹位,完全符合“做是知的開始,知是做的成功”的認識論思想。
陶行知倡導“教學做合壹”,目的之壹就是從實際弊端出發,改變舊的傳統教育,把學生從“廢紙簍、死讀書、死教學”的教學,轉移到培養學生運用“活知識”、“行動能力”、“活力”、“創造力”的軌道上來。
(三)生命教育的七項原則
根據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的材料》壹文,生活具有六個特征,即生活性、行動性、普及性、進步性、世界性和歷史聯系性。人們給出了生活教育的七個原則:
1.實踐原則陶行知說“人類和個人知識之母是行動。行動生成理論,發展理論。行動的結果是什麽。
理論還是要指導行動的。引領整個人生進入更高的境界。“在這裏,陶行知明確指出,知識來源於實踐,並指導實踐。他明確指出,“學”是實踐,“教、學、做”的“做”是更廣泛的人生實踐。
2.科學原理:陶行知說,“教育必須在科學教育的內容中包含並強調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否則就不能前進。”“任何老師都必須擅長壹門自然科學。沒有經過自然科學的訓練,他不配做現代教師。”“做壹個現代人,就要獲取現代知識,學習現代技能,感受現代問題,用現代方式發揮力量。”
3.進步性原則陶行知認為,生命教育是“與時俱進的”,“要隨時隨地把有生命的東西拿來教那些有生命的學生,培養有生命的生命”。抗戰時期,陶行知提出:“以抗戰的生命戰勝妥協的生命。”抗戰勝利後,陶行知提出“教人當家作主,做自己的主人,做國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
4.全民主義陶行知說“生活教育是群眾的教育,是群眾自己辦的教育,是群眾為了生活的解放而辦的教育。”陶行知提出了“開校門、村門、城門、國門”的思想,實現“不分宗教信仰、種族、貧富、階級,男女機會均等、成人和兒童機會均等”的國民教育。
5.終身性原則陶行知說:“生命教育是與生俱來的,與生命同行。出生是恥辱,進棺材是畢業;學習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學習。只要活著就要學習。”陶行知提出終身教育的思想,對
要求人活到老學到老是難能可貴的,也符合世界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即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趨勢。
6.創造原則陶行知說:“我們既要推翻傳統教育,又要提倡創造教育。”“創造教育以生活為教育”“我們的教育不僅要教,更要學會做。教而不學,學而不做,叫做“忘三”。我們必須能夠做到,而做到的最高境界就是創造。”陶行知壹貫反對學與教的舊教育,提倡學與用的創造性教育。他說,“到處都是創造的地方,每天都是創造的時間,每個人都是創造者。”
7.全面性原則陶行知說:“生活教育是指從書本到生活、從狹義到廣義、從字面到手腦、從眼睛和耳朵到身心關懷的教育。”
說明生活教育的目的是根據社會生活的需要促進身、心、手、腦的全面發展,陶行知的鄉村教育五大目標(“健康的身體”、“農民的技能”、“科學的頭腦”、“對藝術的興趣”、“改造社會的精神”)走向民主教育的目的(“民主教育應該是整個生活的教育,應該是健康、科學、藝術、勞動、民主的產物)。
活,即和諧教育”)和實踐,充分體現了體、心、智品德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
因為“生命教育”要塑造壹個真、善、美的活生生的人。
四)生命教育的七項措施
為了實施生活教育理論,陶行知提出了各種措施,采用了各種方法。並付諸實踐,尋找中國教育的曙光,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具體措施是:
1.改革城鄉教育,培養學生“征服自然,改造社會”的生活技能,讓每壹個村莊都有壹個全新的生活。
2.我們應該普及全民教育,讓每個人都能閱讀和理解。
3.倡導科普教育,普及現代科學技術。
4.要改革舊的傳統教育內容和方法,“教人發明生活工具,創造生活工具,使用生活工具。”
5.創辦新的實驗學校,探索教育改革的新途徑,創辦曉莊師範學校、山海工程集團和育才學校。
6.要培養壹大批立誌改造社會、改造農村的新型教師,這個教師應該是壹批“敢於探索尚未發明的新思想”、“學而不厭,教而不厭,愛天下”和“教人求真,學而為人”的人。
7.打造適合國情和生活需求的大教育體系,讓社會和學校合二為壹,實現社會教育和學習。
學校教育是壹體化的,社會大學就是這壹命題的體現。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特點及其現實意義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是對教育歷史遺產的批判和繼承。
1.陶行知反對舊中國教育的諸多弊端,反對西化教育;但不是全盤否定教育的歷史遺產,也不是盲目排外。他的生活教育理論批判地繼承了教育史上的優秀遺產,既反映了世界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又充分體現了自己民族的特點。
陶行知在總結12周年生命教育的講話中說:
“反對洋教育的目的不是反對外國知識,而是真誠地歡迎從國外引進真正的知識”;
“反傳統教育並不反對固有的優勢。我們全心全意地支持中國固有的美德。”
“我們之所以反對西化教育和傳統教育,就是要開辟壹條路,讓這種半殖民地的自由平等教育走出來。”
“我的大部分生活教育思想都是受資產階級、大地主和普通人的啟發。有些是想不到的,只能讓群眾看到。”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與杜威的教育理論有關聯,但有本質區別。
杜威認為:“教育是壹種生活體驗,而不是為未來生活做準備。”
杜威倡導“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和“教學是兒童做中學的過程”
陶行知師從杜威,但他對杜威的教育思想有了根本性的突破,使他的思想翻了半個筋鬥。陶行知認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解放了教育,拓展了教學。
“做做合壹”中的做,就是“在勞動上下功夫”。
3.陶行知繼承了中國教育史的優點。
“教學做合壹”是對“知行合壹”和“師事”理論的批判性吸收;“明德”的大學目標是“明德”的轉型。他批判繼承並提出了“集體主義自我教育”和“集體生命意識教育”的教育原則;他主張“仁者不憂,智者不疑,勇者不懼,成者不以為然”。
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權貴不能屈,美色不能移”為辦學準則的情操,體現了陶行知對新教育矢誌不渝的道德風範。
(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與現代“素質教育”的關系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與“素質教育”的相通之處。
1.教育目的是壹樣的:
“生命教育”是“為了生命的改善和進步的教育”、“為了生命的解放的教育”、“為了人民和民族的全面教育”。
“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目的”,“培養適應21世紀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社會主義新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2.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相通的:* *批判應試教育和傳統教育的弊端。陶行知將“傳統教育”稱為“吃人教育”,“應試教育”具有傳統教育的諸多弊端,脫離實際,重書本,輕實踐,忽視手腦結合的能力培養,違背了人的全面發展規律和因材施教的原則。
《生命教育》“他反對各種害死人的考試,他只需要創造考試,就是不教人抓考試,把人往死裏趕。”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基礎教育是提高國民素質的基礎工程”,“要從‘應試教育’轉變到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上來”。《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了“加快改革招生考試評價制度,變壹次性考試為終身考試”的情況。
3.從教育內容來看,兩者具有相同的相似性。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需要的教育,而不是虛假的教育。我們會教導生命需要什麽。”為了創造壹個“健康的堡壘、藝術的環境、生命的花園、學術的氣候和真善美的人格”的“和諧教育”
綱要中提到的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心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的發展”;對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教育、有紀律、有道德、有智力、有體質、有美貌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有壹定的借鑒意義。
4.從教育方法上看,符合認識論。
“生命教育”主張教與學的融合,“教與學以做為中心”,“做就是發明、創造、實驗、建設、生產、破壞、奮鬥、尋求出路。”
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
指出教師“應具備廣博/紮實的專業知識和終身學習的意識,掌握必要的現代教育技術;我們必須遵循教育規律,積極參與教學和科學研究”增強課程的綜合性和現實性。
實踐,重視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三)生活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陶行知倡導的“生活教育”是壹筆寶貴的教育財富,對現代各類教育,特別是對實現“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建設充滿活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宏偉目標和中華民族教育事業的偉大復興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我們要“以陶為師”,認真學習和借鑒“生命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在教育改革中銳意進取,不斷探索創新。
首先要學習“生命教育”的創造和實驗精神,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也需要壹個創造和實驗的過程。弘揚陶行知“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阻,不怕失敗,集中精力把那個教育的奧秘和新原理壹個壹個發現”的精神,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其次,學習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和“生命教育”,單靠教育界或任何壹個團體都不可能成功。除了需要大團結之外,人們的“心墻”必須拆掉,才能與社會溝通,人們的感情和態度才能“從傳統教育中解放出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也會有壹個“拆墻”的問題。
再次,“生命教育”主張“為民族和大眾尋求解放、幸福和活力。”它與當今的素質教育、職業教育、農村教育、終身教育密切相關,內容深刻,影響深遠。“生活教育”主張“現代人”要過現代生活,就需要現代教育,在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遠程開放教育被提上日程。學習“生活教育”對電大遠程開放教育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改革開放為中國教育創造了有利條件。我們要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和理念,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教育技術,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作為壹名教師,要想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就要學習陶行知對祖國、對人民、對學生、對教育的熱愛。陶行知愛天下,教萬千人學道理,學萬千事做真人,是我們老師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