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將超過11萬人,同期就業的高校畢業生人數可能達到14萬人。在此背景下,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需要突破傳統思維模式,轉變就業工作理念,創新就業工作模式。
中國已經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每年,超過1000萬大學畢業生進入就業市場。為了讓他們實現充分就業和高質量就業,我們首先需要改變將大學畢業生視為特殊群體的傳統就業觀,形成關註所有年輕人就業的新就業觀。為所有青年創造平等就業機會,有效促進就業公平。
事實上,在大部分新增城鎮就業人員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背景下,解決青年就業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仍然把大學畢業生視為特殊群體的就業觀,會使就業工作短視化、功利化。比如只關註應屆畢業生離校時的去向,而不關註畢業後的就業和發展;重點解決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問題,較少關註往屆畢業生的就業問題。這看似有利於解決應屆畢業生的就業,但會讓高校在學生畢業時把重點放在提高學生就業去向的落實率上。
從每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客觀現實來看,畢業半年後就業形勢會有較大變化,部分學生選擇“慢就業”。因此,有必要延長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周期,提供畢業後兩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建立壹種關註所有畢業生就業和發展的新的就業模式。隨著大學畢業生就業量的增加,這種調整非常重要。教育部還要求,為高校畢業生提供“連續性”就業服務,繼續為畢業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咨詢。當然,要建立這種新的就業模式,就需要調整以畢業生離校時的執行情況為重點的評價體系,轉向畢業生的中長期就業和發展。
根據教育部部署,要開展高校書記、校長訪企業擴崗促就業專項行動,實施“所有企業進校園計劃”。高校書記、校長走訪企業的意義不僅在於開拓新的就業崗位、獲得就業訂單,還在於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和用人的反饋,從而推動學校教育教學改革。也就是說,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不能只把畢業那壹年作為就業年,讓學生參加面試和招聘來找工作。從適應市場需求的角度,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畢業生就業競爭力和創新創業能力。
大學畢業生也要有新的就業觀念。在1000多萬大學畢業生的情況下,每個大學畢業生都應該有普通勞動者的求職心態,有更多的就業選擇。所以要理性分析自己所處的就業環境,根據自己的性格、能力、愛好來確定自己的職業目標。對此,高校需要加強對學生就業規劃的指導,尤其是個性化的就業指導。
近兩年來,國內壹些高校探索的“直播帶人”的就業新模式,就是壹種很好的個性化就業指導和服務,即由學校領導和就業指導中心負責人有針對性地向用人單位推薦畢業生。教育部提出,要用心幫助就業困難人員,加強就業援助,掌握困難畢業生情況,落實就業援助措施和相關機構支持。幫助弱勢群體就業的關鍵在於個性化的指導和服務,了解困難學生的實際需求,為他們量身定制就業計劃,促進他們更好地就業,實現個人發展。
好的工作是需要去發現和創造的,這是大學畢業生面對就業競爭時應該有的積極態度。它包含三層意思。壹、“酒香也怕巷子深”。大學畢業生要主動面對就業競爭,有積極的職業規劃和行動;第二,要贏得用人單位的青睞,不能只靠求職技巧和包裝,還要靠實力,這就要求大學生在學習期間要努力學習,提高綜合素質;第三,要有創新創業意識,以創業帶動就業,創造更多就業崗位。
今年年初,國家發改委等八部門聯合發布《關於深入實施創業示範行動促進高校畢業生創業就業的通知》,提出示範行動要以促進高校畢業生創業就業為重點,堅持問題導向,幫助高校畢業生解決創業中的突出問題,降低創新創業門檻, 力爭2022年為高校畢業生提供200萬個優質就業機會,為全國做好創業就業工作做出表率。 值得註意的是,調查顯示,我國高校畢業生熱衷的就業單位是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企等事業單位,與之對應的是國考熱、考試熱、追求穩定職業。雖然調查也顯示,很多大學生有創業夢想,但把夢想變成現實的並不多,這與創業環境和大學畢業生的創新能力有關。創業實際上對大學畢業生提出了比就業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解決資金的問題,還需要領導力、管理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也將從整體上提高我國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強化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發揮重點科技企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營造有利於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促進創新鏈產業鏈中資金鏈和人才鏈的深度融合。顯然,鼓勵高校畢業生積極參與創業,特別是創辦中小型科技企業,將拓寬人才發展空間,更好地發揮人才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這是在百萬高校畢業生就業時代,必須不斷把握的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