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劍始於商朝。當時它的葉片普遍較短,形似柳葉,制作也比較粗糙。春秋後期以後,青銅劍的制作達到成熟,“越王勾踐”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期。這時的青銅劍壹般都加長到五六十厘米。壹把青銅劍主要由劍身和劍柄組成,所謂“劍柄”就是劍柄。劍柄和劍身之間還有壹個凸起的隔板,做壹個“格子”。更精致的青銅劍在“格”上有壹些裝飾,以顯示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這些裝飾品通常使用玉石材料,所以這種劍也被稱為“玉劍”。戰國後期,隨著鐵器的興起,青銅劍逐漸衰落。西漢以後,青銅兵器完全被鐵制兵器取代,青銅劍退出了歷史舞臺。
青銅是人類歷史上的壹項偉大發明。它是銅、錫、鉛的合金,也是金屬鑄造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銅發明後,立刻流行起來,從此人類歷史進入了壹個新的階段——青銅時代。
青銅具有熔點低、硬度高、可塑性強、耐磨、耐腐蝕、色澤鮮艷等特點,適用於鑄造各種器具、機械零件、軸承、齒輪等。
中國使用銅的歷史悠久。大約六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發現並開始使用銅。1973年,陜西臨潼姜寨遺址出土壹枚半圓形銅屑,經鑒定為黃銅。1975年,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壹把青銅刀(約公元前3000年)。這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器,是中國進入青銅時代的證明。相對於約6500年前相繼進入青銅時代的西亞、南亞、北非,中國的青銅時代來得晚壹些,但也不能否認它是獨立起源的,因為中國有壹個青銅石器時代,距今約5500 ~ 4500年。在此基礎上,中國發明了青銅合金,與世界上青銅器的發展模式相同,因此可以排除中國青銅器是從國外傳播過來的。
“國之大事,在於拜服”。對於秦朝以前中國中原地區的國家來說,最大的就是祭祀和對外戰爭。青銅作為當時最先進的金屬冶煉和鑄造技術的代表,也主要用於祭祀和戰爭。夏商周時期發現的青銅器,周圍都是禮器、兵器和佩飾,區別於其他國家的青銅器,形成了中國具有傳統特色的青銅文化體系。
總的來說,中國青銅文化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即形成期、鼎盛期和轉型期。形成期指龍山期,距今4500 ~ 4000年;鼎盛時期是中國的青銅時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戰國早期,持續1600年左右,即中國傳統制度的青銅時代;過渡時期是指戰國末期到秦漢時期。青銅器逐漸被鐵器取代,不僅數量大大減少,而且從最初的禮器武器和用於禮儀祭祀、戰爭活動等重要場合變成了日常用具,其相應的種類、結構特征和裝飾藝術也發生了轉折。
壹、形成期
4500~4000年前,龍山時代相當於傳說中的堯舜禹時代。古代文獻記載,當時人們就開始冶煉和鑄造青銅器。在黃河和長江中下遊的龍山時代遺址中,經過考古發掘,在幾十個遺址中發現了青銅器。從現有材料來看,形成期的青銅器有以下特點:
1,銅青銅並存,黃銅出現。甘肅東鄉林家遺址出土壹把諸樊銅刀。河北唐山大成山遺址發現兩件帶孔的紅銅器。河南登封王成剛龍山市出土了壹件含錫7%的青銅容器殘片。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出土了壹口完整的銅鐘。山東交縣三裏河遺址出土兩個黃銅錐;山東棲霞楊家垸出土的黃銅碎片。2.青銅器品種不多,多屬於日常工具和生活用品,如刀、錐、鉆、環、銅鏡、裝飾品等。但應該承認,當時人們已經能夠制造容器了。此外,龍山文化中常見紅色或黃色陶制器皿,口部和胯部常仿金屬柳條釘。如果認為此時的青銅器與夏商時期的青銅器功能相同,那麽當時的青銅器已經或已經開始轉向禮器。
3.壹般小遺址也出土青銅器,普通居民也擁有青銅器。此外,這壹時期的青銅制品樸實無華,即使是有花紋的銅鏡也只是星條旗、三角紋等幾何裝飾,沒有三代青銅裝飾的神秘感。
第二,鼎盛時期
鼎盛時期是中國的青銅時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戰國早期,持續了1600年左右。這壹時期的青銅器主要分為禮器、兵器和雜器。樂器也主要用於祠堂的祭祀活動。禮器用於古代儀式。它們是神聖的,不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在所有青銅器中,禮器的數量最多,制作最精美。禮器可以代表中國青銅器制作技術的最高水平。禮器的種類有炊具、食器、酒器、水器、神像等。這壹時期的青銅器裝飾最為精美,裝飾種類繁多。
青銅器中最常見的圖案之壹是饕餮紋,也叫獸臉紋。這種圖案最早出現在五千年前長江下遊良渚文化的玉器上,山東龍山文化繼承了這種圖案。《呂氏春秋》壹文中有雲“貪食,有之體,有害其身”。所以這種獸面紋壹般稱為饕餮紋。饕餮圖案在二裏頭文化的青銅器上就已經存在。商周時期的饕餮圖案有多種類型。西周時期,青銅紋飾的神秘色彩逐漸衰落。龍鳳仍然是許多青銅圖案的主題。可以說很多花紋圖案其實都是由龍蛇鳳鳥演變而來的。
蟬紋是商代和西周時期常見的紋樣。春秋時期有畸形蟬紋。春秋時期,龍紋盛行,逐漸占據主導地位,擠掉了其他幾乎所有的花紋。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另壹個突出特點是工藝精湛,顯示了古代工匠的創造才能。在中國古代,用陶瓷復合圖案鑄造青銅器的方法已經十分發達。範濤的選材、塑模車削、圖案雕刻都極為精湛,泥鑄、分鑄、聯鑄、疊鑄等技術都非常成熟。發展無分鑄的失蠟工藝技術,無疑是青銅鑄造技術的壹大進步。
鑲嵌青銅器以增加美觀的技術早就出現了。第壹種鑲嵌材料是綠松石,壹種綠色寶石,至今仍用於首飾。第二類是玉,包括玉助矛、玉刃斧等。鐵刃銅霰、鐵助銅刃等第三類隕石經鑒定為碩鐵。第四種是鑲嵌紫銅,用來形成動物形狀的圖案。春秋戰國時期,也使用金銀裝飾的青銅器。越王的名劍也是用青銅制成的。
東周時期,冶金和鑄造技術迅速發展,出現了技術總結文件《考公基》。書中詳細規定了用於制作鐘鼎、斧金、夷戟等器物的青銅器中銅和錫的比例。由於戰爭頻繁,武器鑄造發展迅速。尤其是吳越的劍,鋒利無比,名揚天下,出現了幹將、甌等人。有些劍雖然埋在地下兩千多年了,但還是能被切成壹堆堆的紙。有些劍,如勾踐的劍,經過化學處理,形成防銹的菱形、鱗片或火焰花紋,極為華麗。
中國青銅器的另壹個特點是至今沒有發現人像。很多青銅器都是以人的臉作為裝飾,比如方鼎的臉,嶽的臉,但這些臉並不是特定人的臉。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體形象,如人形燈或燭臺;或把整個人作為器物的壹部分,如鐘架上有壹只持劍的人形手托著橫梁,銅盤下有幾只人形腳。這些人形人物大多是男女效仿的服飾,並不是特定奴隸的畫像。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立體人物和人頭,比正常人要大,長耳凸目,高鼻闊口,充滿神秘感,應該是神話人物。
商周時期數萬件青銅器上都有銘文,現在壹般稱為金文。對於歷史學家來說,起到了證明和補充歷史的作用。
第三,過渡期
過渡時期壹般是指戰國末期到秦漢末期的時期。經過數百年的吞並戰爭和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政治、經濟、文化改革,強兵最終建立了中央集權性質的封建社會,傳統禮儀制度徹底瓦解,鐵制品被廣泛使用。社會各個領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青銅器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逐漸下降,器皿多為日用,但仍有不少針對部分青銅器的精美作品。比如陜西臨潼秦始皇陵出土的兩輛青銅車馬。第壹個騎四匹馬,車上有棚,坐的是禦者。這兩種車馬都是用青銅鑄造而成,與實際大小成比例,極為精美。馬上車上有很多金銀飾品,都是噴漆的。第二匹騎馬,長3.17,高1.06米,可以說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形制巨大、結構最復雜的青銅器。
到東漢末年,陶瓷有了很大的發展,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而進壹步把日用青銅器皿擠出了生活。至於武器、工具等。,這時,鐵已經占據了主導地位。隋唐時期的青銅器主要是各種精美的銅鏡,壹般都有各種銘文。此後,除了銅鏡,再無青銅器的發展。所以這個網站對中國古代青銅器發展的研究到隋唐就結束了。
青銅器上的裝飾
動物和植物的圖像線
“盤扇紋”因圖案盤繞成壹團蛇而得名,流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章魚是古書中記載的壹種毒蛇,人稱小如蛇。“平紋”僅見於春秋時期。
“象紋”、“象鼻紋”也是青銅器上常見的裝飾紋樣。形象,溝通。它不僅是溫順的大型動物,也是和平與吉祥的象征,還有“出門入相”的榮耀。
“僵屍紋”,過去也叫“獵紋”,是青銅器上的動物面部圖像轉化為帶狀裝飾圖案的組合。這種裝飾帶出現於西周晚期,流行於春秋戰國時期。
幾何圖案
幾何圖形是指菱形、三角形、圓形等相連的變形圖案。典型的有:“圈帶紋”或“串珠紋”,多為輔助紋,流行於商周;“三角雲紋”常與其他裝飾圖案交錯,流行於戰國時期。“菱形斜格”常夾雜“渦紋”和“S”紋,流行於戰國時期;“環紋”,原名“雄紋”,是壹種連續的“S”形波浪紋,內填“盜紋”或環紋,流行於西周晚期。《呂氏春秋》中早就有“盜圖”的記載。“偷花樣”的變化很多,比如蜷縮成雙環且其中壹個有眼形的,兩頭彎曲成滿意頭形的,等等。
青銅的使用意義:1。青銅冶煉技術的發明和應用極大地發展了金屬冶煉工業,促進了社會分工。手工業可以從農業中分離出來。2.青銅冶煉在農具制造領域的作用:促進了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3.用青銅制造武器,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青銅器在人類生活中的使用,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促進了文化的繁榮。
區別
目前市場上能看到的青銅劍主要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這壹時期也是青銅器發展中前所未有的高峰期。當然,青銅時代再高超,也離不開諸樊的根本技術,青銅劍也是壹樣。不同的是,除了鑄造技術的快速發展,這壹時期機械加工技術也有了快速發展。還廣泛應用於青銅器和兵器的鑄後加工。我們在鑒別青銅器和青銅兵器時,除了要考慮鑄造工藝和銹色之外,還需要考慮表面的鑄後處理留下的信息,所以綜合判斷對於真假會有很大的意義和參考價值。
壹;我們需要理解並正確認識到,青銅劍中所有的劍都是分段鑄造工藝制作的,劍體的刀柄只有在鑄造工藝單獨完成後才能鑄造,否則劍體無法打磨,因為有網格,從加工角度來說是個大問題,所以劍體只能先完成。對於常見的劍,如竹柄、小號,壹般都是從格到柄頭進行整體鑄造,即先將花紋與格柄花紋結合再壹次鑄造完成。大門壹般呈橄欖形,有時在頭部下端打磨掉,大部分時間會完整保存。澆口兩端剛好和刀柄側面的標準線連接,因為這是分模線和標準的結合部分。對於同心圓,就比較復雜了。大部分同心圓都是分三個階段鑄造的,因為同心頭是分開鑄造的。同時需要註意壹個問題,就是同心劍的格子。基本上這個格子也是分開澆鑄後插入的,有些同心圓上甚至能看到縫隙。就是這個原因。
第二;就是模型鑄造工藝和劍身特點對應的模型脫落問題。壹般來說,無論是竹節柄還是牛角劍,都是兩次鑄造,格子部分從壹開始就是整體鑄造的,所以格子部分在劍身上形成的角度必須符合鑄圓角理論,否則很難甚至不可能偏離模型,所以正品的角度大於90度;但是,同心圓劍就不壹樣了。同心圓格子是單獨澆鑄後插入的,不存在掉模的問題。就出土物而言,這部分同心圓的夾角基本小於90度。
第三;壹般來說,刀片是沿棱線縱向磨削成型的,刃口與棱線垂直。這種切割方式是科學的,因為在放大鏡下,我們會發現刀刃是鋸齒狀的,從殺傷力上來說破壞力更高。這種刀法在新疆維吾爾刀中仍在使用,所以有這種刀法的維吾爾刀很有名。主要原因是鋒利,其次是美觀,因為刀的功能和價值是切割。當然,對於刀劍之類的武器或者使用後重新磨的劍,並不壹定要使用這種磨刃技術,因為這種磨刃技術只有專業的技術人員才能做到,所以使用後磨兩次甚至多次的武器都會出現橫磨,這是不規範的,但是我們還是會通過觀察發現壹些邊角或者沒有使用的部分,也就是不會磨或者後面需要磨的部分,往往會留下第壹次磨刃的痕跡。打磨網格部分基本有兩種方法。
第四;壹般我們忽略了劍首的鑄後加工拋光問題。其實這是壹個關鍵問題,因為這涉及到當時機械加工方法的應用和合理高效的加工技巧。當然,這種技巧與當時使用的工具密切相關,在今天也很難復制。幾乎所有的青銅劍都有頭部加工。從我們觀察到的實物來看,頭部的外圓應該是用類似於今天汽車的方式打磨的,所以我們看到的痕跡多是沿圓周方向的環狀,竹柄頭部的喇叭型也是如此。實物上的加工痕跡多為沿圓周方向的環狀,壹般來說大多不會形成圓環,但基本拋光痕跡明顯呈圓形,交錯排列,但整體並不雜亂,有明顯的順序和規律。第壹個喇叭圓的直徑也是4 cm,正負公差不會超過1 mm,基本上我們測到的都在4 cm正負1以內。就實測數據而言,公差是最多的。所以可以認為是壹個定制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