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亭山位於宣城市北郊,原名趙婷山。金代初期,為避皇帝避諱,改名敬亭山。它屬於黃山的支脈,綿延十余裏。共有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為“壹峰”,海拔317米。“山不高,但有仙。”自從南齊謝舒的《遊敬亭山》和唐代李白的《獨坐敬亭山》流傳之後,敬亭山便聲名遠播。後謝李、白居易、杜牧、韓愈、劉禹錫、梅、湯顯祖、石、、等。來參觀寺廟,寫詩,寫詩,寫筆記。歷代詩文書畫傳唱千秋,敬亭山被稱為“江南詩山”,享譽海內外。抗日戰爭時期,陳毅將軍率部東進,途經宣城,即興作了壹首《從宣城向東》的詩:“敬亭山處櫓柔,雨聲似夢遊。解礫詩歌的靈魂今天還活著嗎?湖光已斷千年。”
敬亭山位於安徽省宣城市北郊,原名趙婷。金代初期,為避皇帝避諱,改名敬亭山。它屬於黃山的支脈,綿延十余裏。共有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為“壹峰”,海拔317米。“山不高,但有仙。”
宜豐庵
因建在主峰上而得名。阿明作家梅守德寫道:“我喜歡冬天的楚青,但我喜歡樹籬上的聚英。巖雲沈下梵天的陰影,鐘聲在林中響起。
崔永館
李白獨自坐在詩歌部。這裏青山千層,亭臺樓閣的景色盡收眼前,因此得名亭臺樓閣。阿清詩人王克棣曾寫道:“我不厭其煩地探索奇跡,我有壹個帶亭子的沙發,我愛雙溪碧。”
雲起館
因謝朓詩“含壹疊雲氣”而得名。遊客把酒放在吧臺上,江面盡收眼底,可以欣賞敬亭風光。
翠雲庵
位於敬亭山腰,原名步驚房,元末毀,明代重建。阿明詩人龔安國曾有壹首詩說:“小亭空在巖邊,又回到古末。暈錦眺,秋在雕闌……”
其他的
此外,還有雲根石、鵝竹樓、高亭、雲川亭、石仙寺、太白塔、古召亭、施樂石、裴公井、呂雪井、朱蒙泉、廣教寺、雙塔、懷英亭。
其他信息
各種景點
宣城解放前夕,敬亭山建築全毀。解放後,新建和改建了山門坊、古召閣、趙婷、太白獨樓、萬神殿、翠雲寺、呂雪茶館、趙婷湖等24處景點。1987 10,敬亭山被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敬亭山古色古香的建築的大門矗立在山口。大門上刻有楚圖南題寫的“敬亭山”二字和著名書法家李白、陳毅題寫的詩詞。門廣場上有壹尊李白雕像,立在門前,飄在空中,趙婷湖中有壹座趙辛亭,各種花裏胡哨的遊艇在那裏蕩漾。湖邊步道直通雙塔寺景區。從雙塔望去,三月,梨花粉紅,油菜花金黃,妳就在畫面裏。突然,山越來越高,樹木茂密。從古昭亭到竹海小路,就是綠雪茶館,再上盤山,可以登太白獨坐。這個地方是敬亭山景觀聚集的地方。翠雲寺和茶館在芷山腳下,五顏六色的杜鵑花遍布山崖。如果妳心血來潮爬到山頂,遠遠就能看到東北的南漪湖煙波浩渺,水光瀲灩。山腳下的水陽江蜿蜒曲折。南方有如畫的河流和高樓大廈;北方有壹片廣闊的田野。“相見恨晚,唯有敬亭山”。
敬亭山風景
正在建設中的宏遠寺坐落在敬亭山南麓。地勢高,林密風稀,群峰環繞,河流蜿蜒,是天然之地!宏遠寺,原名廣教寺,由黃白禪師在唐代中期創建。歷代高僧輩出,教化廣泛。近代毀於戰火,僅存宋代“雙塔”,現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敬亭山風光。經省、市人民政府批準,2004年恢復重建,遷新址,更名為“宏遠寺”。敬亭山,位於宣州區北郊,自古以來就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留下了大量的吟誦。“江山也要有才人持”,敬亭山從此名揚海內外。自南齊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以來的1000年間,敬亭山已成為江南詩境。在這裏,謝朓寫下了“彩霞散,澄江靜如練”、“山有百裏長,雲有合”等名句,開創了山水詩的新風貌。
唐代詩人李白寫了45首關於敬亭山的詩,其中“獨坐敬亭山”成為千古絕唱:“飛鳥高,孤雲獨去休。相見不倦,唯敬亭山。”現已入選安徽人教版四年級語文教材第二冊。歷代文人追隨謝(謝朓)、李(李白)的腳步,紛紛揮毫潑墨敬亭山。從唐代到清代,300多位著名書畫家在這裏留下了近千幅作品。在“太白獨樓”小憩片刻,來壹杯名茶“敬亭綠雪”,磨練妳靈感迸發,創意滿滿。陳毅同誌曾寫過壹首吟詠敬亭山的詩:“敬亭山聲柔,雨聲如夢遊;不管解礫的詩的靈魂今天是否還活著,湖光已沖破千年。”金代初期,為避諱晉文帝司馬昭,改名為敬亭山。它屬於黃山的壹個分支,東西綿延百余裏,有60座山峰,主峰名為壹峰,海拔317米。南齊詩人謝朓的《幽靜亭山》詩中寫道:“紫山綿延數百裏,與雲起和諧。現在群眾爬上了山,精神其實是活的。”描繪;唐代李白七次遊寺,被譽為“相望不厭,唯敬亭山”。隨著李恊詩歌的流傳,敬亭山名聲大振,趕上了五嶽。後有李恊、白居易、杜牧、韓愈、劉禹錫、王維、孟浩然、李商隱、顏真卿、魏、陸龜蒙;宋代的蘇東坡、梅、歐陽修、範仲淹、晏殊、黃庭堅、文天祥、吳倩;元代的龔夔、龔世泰;明代的李東陽、湯顯祖、袁中道、文徵明;清代的石、石濤、、、姚鼐。他壹個接壹個地用花之筆,為敬亭山寫詩,寫畫筆記,抒發對山景的感情,抒發自己的心事。據初步統計,歷代贊美敬亭山的詩詞、散文、筆記、繪畫有數千種,被稱為“江南詩山”,享譽海內外。敬亭山有許多古老的古跡。今有廣角寺雙塔,古召閣石坊。謝朓北樓舊址已辟為烈士陵園,謝公亭、太白樓、李白獨坐處等古跡正在修復中。
宣城廣教寺雙塔,也被稱為敬亭雙塔,位於宣城市以北2.5公裏(5裏)的敬亭山南麓。它們建於北宋紹聖三年(公元1096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
“雙塔如兩翁,比肩而立”,對峙而立,宛如壹塊美麗的表,引人註目。
敬亭雙塔既有宋代寶塔的神韻,更體現了唐代寶塔的傳統風貌。兩座塔都是正方形,高約20米,每座塔有7層。東塔比西塔略大,每邊2.65米,西塔每邊2.35米。兩塔底部三面有門,東塔東側和西塔西側無經濟。以上樓層的門都是開著的。塔的外墻有時用佛磚砌成,現在還能看到東塔五樓的四對佛像。塔的飛檐是磚木結構,內樓是木結構。塔檐以花拱衛,壁上鑲嵌著珍貴的花卉,顯示出佛教特有的肅穆氣氛。塔的底座有白色浮雕,中央沒有塔心柱等建築裝飾。古塔在中國還不多見,壹直受到古代建築師的重視。兩塔二樓內壁橫嵌北宋文學家蘇軾題寫的碑文《觀世音菩薩如意大藏經》。文末有“元豐四年二月二十七日,黃州團練副使龔八給楊梅蘇軾寫了壹封信,作為給宣城廣教所主的禮物”的捐贈。蘇軾的水墨在中國書法史上有著重要的價值。敬亭雙子塔是在國家資助下於1956重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