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算盤的發展和起源

算盤的發展和起源

算盤是中國傳統的計算工具。是中國人在長期使用計算的基礎上發明的,是中國古代壹項偉大而重要的發明,在阿拉伯數字出現之前,是全世界廣泛使用的計算工具。

至於算盤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漢末三代,是關羽發明的。據說當時中國就有算盤。古人將10顆算盤珠串成壹組,分組排列,放入盒中,然後迅速撥出算盤珠進行計算。

公開資料顯示,“珠算”壹詞最早見於東漢徐悅撰寫的《命理註》。其中有雲:“珠算控四季,經緯三才。”北周的甄鸞對此做了註解,大意是將木板雕成三部分,上下兩部分用來擋遊珠,中間部分用來定位。每人有五顆珠子,上面的珠子和下面的四顆珠子用顏色區分,後來稱為“檔”。上面的壹顆珠子是五顆,下面的四顆珠子各是壹顆。今天的解釋是,算盤是長方形的,木架上嵌著壹根細桿,桿上串著算盤珠。算盤珠可以沿著細桿上下移動,用手移動算盤珠就可以完成算術運算。

在古代,人們用小棍子進行計算。這些棍子被稱為計算芯片,以計算芯片為工具進行的計算被稱為計算芯片。後來隨著生產的發展,用木棒計算受到限制,於是人們發明了更先進的計算工具——算盤。

在明代,算盤不僅可以加減乘除,還可以計算土地的面積和各種形狀的東西的大小。不可能調查誰發明了算盤。但是它的使用應該是很早的。東漢末年數學家徐悅的《數術遺》載:“珠算四時控,經緯三才。”北周貞鸞寫雲:“八股分三部,每部五珠。上珠與下四珠不同,顏色不同的上珠為五顆,下四珠為壹顆。”漢代有算盤,但形狀與今天不同。但是和現代壹樣中梁以上壹珠為五,中梁以下每珠為壹。據徐悅說,他的老師劉虹曾請教道人天目先生,天目先生講解了14種計算方法,其中壹種是珠算,這說明最遲在東漢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算盤。壹些歷史學家認為,算盤的名稱最早出現在元代劉寅(1249—1293)撰寫的《景秀先生文集》中。《元曲選》、《無名氏》、《龐居石下輩子的錯債》中也提到了這個算盤。劇中有句話:“閑手,去打算盤,撥我的年齡。”公元1.274年,楊輝在《乘除法》壹書中記載了珠算的九歸除法,1.299年朱世傑記載了算術的啟蒙。公元1450年,吳京在《詳註九章·類比算法》中詳細描述了算盤的用法,張澤瑞在《清明上河圖》中畫了壹個算盤。可見,早在北宋時期或北宋以前,算盤就在中國廣泛使用了。

中國的算盤是從古代的“計算”演變而來的。“算計”就是用壹種竹簽作為算計的籌碼。唐末改進了乘除法,宋代產生了計算除法的公式。15世紀中葉,魯班牧婧就有制作算盤的規範。由於珠算的普及,關於珠算的著作也應運而生。最流行的珠算書是明代程大偉於1593年編纂的《算術統壹宗》。《算術統壹》是壹本以珠算應用為基礎的書。書***17卷包含595道應用題,大部分取自其他計算器,但所有計算都用珠算。書中包含珠算圖式和珠算公式,並舉例說明如何根據公式在珠算上進行計算。其中,平方根和平方根的算法最早是由程大偉提出的。書末附錄《數學典籍源流》記載了宋元以來的51種數學書名,大部分已經失傳,這壹附錄成為寶貴的數學史料。由於珠算公式好記、好用,在中國廣泛使用,還流傳到日本、朝鮮、印度、美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隨著算盤的使用,人們總結出許多公式,使計算更快。這種用算盤計算的方法叫做珠算。到了明代,珠算已經相當普及,出版了很多關於珠算的書籍。其中以程大偉(1533 ~ 1606)的《引算術統宗》(1592)影響最大。

已經進入了電子計算機時代,但古老的算盤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中國,各行各業都有壹批珠算專家。算盤算盤的使用不僅操作方便,而且具有鍛煉思維能力的作用,因為算盤需要腦、眼、手的密切配合,是鍛煉大腦的好方法。

中國是算盤的故鄉。今天,計算機已經被廣泛使用。古老的算盤並沒有被廢棄,反而因為方便、準確,在很多國家方興未艾。因此,人們常把算盤的發明與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相提並論,認為算盤也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的壹大貢獻。然而,中國是從什麽時候開始有算盤的?從清朝開始,很多數學家研究過這個問題,日本學者也投入了很多精力。由於缺乏足夠的證據,算盤的起源至今仍有爭議。總結起來,主要有三種理論。

壹是東漢南北朝時期清代數學家梅所倡導的。依據是東漢數學家徐悅寫了壹本書《命理遺事》,裏面記載了14種算法,第十三種叫“珠算”,並說:“珠算,控四時,經緯三才。”後來北周數學家甄鸞評論這段話說:“八股分三點,上下兩點是止遊明珠,中間壹點是定位。每個位置有五顆珠子,上面的珠子和下面的四顆珠子不壹樣。上面不同顏色的珠子是五顆,下面的四顆珠子是壹顆。至下四珠,故雲‘控四季’。其珠遊於三方之間,故雲‘經緯三才’也。”這些文字被認為是關於珠算的最早記錄。當時五珠中的算盤並不是穿珠的算盤——珠子上沒有洞(沒有銼),叫做珠板,珠板。當時,塗有不同顏色的珠子被放在壹塊刻有壹排排縱向弧形凹槽的木板上。但也有學者認為,這本書所描述的算盤,充其量只是壹種計數工具或簡單的只能加減的計算板,與後來出現的算盤並不相同。

二是清代學者錢大廷倡導的元明,即算盤出現於元代中期,並在元末明初廣泛使用。元代陶《南村輟耕錄》卷二十九《井珠》引用當時的壹句諺語來形容奴隸,說:“仆來,捶盤珠,言不自動撥;壹會兒說算盤珠子,壹說就動;很長壹段時間,我都說佛是頂珠,我的文字終日凝結。我雖撥之,不動。”後人稱此為“三珠戲語”。把壹個老資格的奴婢比作壹顆算盤珠,可以攪拌壹下,可見當時算盤是非常流行的。宋末元初,劉隱的《牧婧先生文集》中有壹首五言絕句,名為《算盤》:“不與翁尚共舞,莫休唱餅之歌。”融資有多難?“這也是算盤出現在元代的明顯證據。至於明朝,永樂年間編纂的《魯班牧婧》有制作算盤的規格和尺寸,也有壹些介紹算盤用法的書籍如許信祿的《算珠算法》和程大偉的《直接算法通宗》,所以算盤在明朝被廣泛使用,這是毋庸置疑的。

隨著新史料的發現,形成了珠算起源於唐代,流行於宋代的第三種學說。其依據是:第壹,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中,有壹家藥店,櫃臺上放著算盤,在中國和日本已廣泛使用。

兩國珠算專家將圖片攝影放大,確認畫中物件為類似現代使用的連珠。2.1921河北省巨鹿縣出土壹枚木算盤珠。被水土淹沒了800年,還是鼓形,中間有孔,和現代算盤珠沒什麽區別。第三,柳蔭是宋末元初人。他的算盤詩,比描述元代的事物還要準確。同樣,陶的《三珠戲》表明,元人的諺語中有算盤,也反映了“法盛行於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的“算法統壹宗族”)。第四,元初蒙古學教材中有九檔珠算圖。既然在元初就已經是訓練內容,可見它是壹個普通的東西,它的出現至少可以推到宋代。另外,宋代的算盤形制成熟,沒有新生事物常有的笨拙或粗糙。因此,許多數學家認為,算盤的誕生可以推至唐代。由於宋以前五代十國戰亂不斷,科技文化發展相對緩慢,所以此時誕生算盤的可能性不大。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盛世,經濟文化發達,需要有新的計算工具。這時候發明了算盤,可能性很大。珠算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但其起源卻爭論了幾百年,無法統壹。希望更多有誌之士投入到進壹步的探索和研究中,早日得出科學的結論,以告慰古人,也無愧於後人。清代景德鎮窯青花嬰戲的算盤是根據中國傳統的計算儀器仿制的。它長29.7厘米,寬13.9厘米,厚3厘米,重1702克..長方形的木制算盤。壹串數量相等的計數珠均勻地排列在壹個長方形的瓷框內,瓷框內有壹根瓷梁將珠子分為上下兩部分。計數珠貫穿直柱,可沿細桿上下移動,分為11檔。中間壹檔,梁上2珠,梁下5珠,每珠1,其中斷。

算盤四周內壁不像底部壹樣上釉,外壁飾有青花嬰戲紋。孩子的胖臉短小活潑,形象生動逼真。胎圈施釉白藍,胎內外露底,不施釉,胎質粗糙。車身有幾處裂紋,已修復。

這件青花文物色澤淡雅,釉色鮮艷,胎色白黃,燧石紅斑明顯,胎質堅實,胎體厚重,為研究清代景德鎮青花瓷的制作工藝提供了實物證據。其算盤的形狀也是研究中國古代傳統計算工具的實物見證,對研究古代科技發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1996年,IBM科學家用10個原子生成了世界上最小的算盤。壹、高檔材質的算盤值得收藏。根據全國文化藝術網的介紹,算盤按計數珠和框料可分為金、銀、銅、鐵、玉、竹、木、象牙、水晶、大理石等。按列材料,包括鐵、木、銀、銅、鋁、竹等。算盤材質越好,收藏價值越高,升值潛力越強。比如普通木制算盤的價值低於象牙算盤,而貴金屬算盤的價值則更高。

此外,算盤上的柱,俗稱“檔”,也有高低之分。算盤的價值也可以通過做工和外觀來衡量。

二、優秀的木算盤升值前景好。全國文化藝術網訊,如果妳收藏木算盤,收藏紫檀、紅木、花梨木更勝壹籌。優秀的木算盤是不會畫的,因為好的木算盤更註重原色。經過歲月的洗禮,好的木頭會越來越亮,珠子也會越來越光滑。只有普通材質的木算盤才會塗上厚重的油漆,以掩蓋木頭的平庸。

梨木、松木、瑞香科、柏木屬於中材,雜木屬於低檔材。

第三,異形算盤的價值逐漸上升。圓形、扇形、拱形、圓柱形、寶塔形等造型奇特的算盤,因其工藝精湛、趣味性強,受到收藏者的追捧和追捧。

因為算盤檔的數字通常是奇數,如九、十壹、十三、十五、十七等。,具有觀賞性的偶數算盤的價值高於奇數算盤。小巧精致的袖珍算盤和21檔以上的大算盤,無疑豐富了算盤的文化內涵,值得收藏。

  • 上一篇:端午節有哪些習俗?有什麽含義?
  • 下一篇:紙媒會消亡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