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菜和其他地方菜系都是中國菜的壹部分,都源於中國的傳統文化。但與中原菜系或其他菜系相比,其傳統飲食文化的沈澱並沒有中原等地區那麽深厚。長期受海外文化的影響和滋養,粵菜重視傳承,但傳統不紮實。它靈活、新鮮、年輕於壹體,是中國飲食體系中最具創新性的角色。它吸收了西式糕點和異國美食的諸多優點,重視積極借鑒和吸收。消化外來飲食文化中先進的方面,然後融入本民族的飲食文化。
粵菜用料廣泛,不僅主料豐富,配料和調料也很豐富。為了表現主料的風味,粵菜在食材和調料的選擇上非常講究,食材不雜。調味是為了帶出主料的原味,兩者都是以鮮為主。講究色、香、味、形,以味為主體。
粵菜用料繁多,令人眼花繚亂。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裏遊的,幾乎都可以吃。不用說,鷓鴣、麻雀、豹子、果子貍、穿山甲、海豹魚等各種野味飛禽走獸;貓、狗、蛇、鼠、猴、龜,甚至被無知者誤認為“水蛭”的草蟲也在烹飪之列,壹旦煮熟,頓時成為珍奇美味,令食用者拍手稱快,感嘆“珍奇”。
粵菜的另壹個突出特點是用量精而細,用料考究,裝飾精美華麗,善於模仿創新,品種繁多。1965“廣州名菜美展”介紹的有5457種。
粵菜的第三個特點是講究品質和口味,口味比較清淡,在清中求鮮,在淡中求美。而且隨季節變化,夏秋有光,冬春有豐富,追求色、香、味、形。食物口感清、鮮、嫩、爽、滑、香;調料有酸、甜、苦、辣、鹹;這就是所謂的五味六味。
著名的粵菜有:烤乳豬、水煮蝦、龍虎鬥、太爺雞、芋頭扣肉、紅燒裙翅、黃埔炒蛋、紅燒米蟲、狗肉煲、五彩蛇絲、菊花、龍虎、鳳凰、蛇羹,都是具有地方風味的廣州名菜。
粵菜也是中國八大菜系之壹。它的形成和發展與廣東的地理環境、經濟條件和風俗習慣密切相關。廣東地處亞熱帶,瀕臨南海,雨量充沛,四季常青,物產豐富。所以廣東的飲食壹直是有福氣的。早在西漢時期,《淮南子精神》就包含了粵菜選材的精細和廣泛,可想而知,廣東人在壹千多年前就已經掌握了不同的烹飪方法來烹制不同的氣味。在此之前,唐代詩人韓愈被流放到潮州。他在詩中描寫了潮州人的馬蹄蟹、蛇、章魚、青蛙、章魚、蔣瑤珠等幾十種異物,讓他感到很不舒服。但在南宋,章魚等海鮮是很多地方菜肴的頂級美味。從食材和口感上來說,都是用生食。之後生吃的豬牛羊鹿不多了,但吃生魚片包括生魚片粥的習慣壹直保留至今。但還是那種白切雞只煮熟,大腿骨血淋淋的情況。將粵菜刀工精湛、食材考究、口味清而不淡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
粵菜也善於借鑒各家之長,為我所用,也經常學到新東西。松鼠桂魚,江蘇菜中的名菜,享譽大江南北,但妳不能去吃粵菜宴。雖然廣東人喜歡吃老鼠肉,但老鼠的名字並不優雅。粵菜名廚用嫻熟的刀工把魚變成了壹個叫秋花魚的人,取名菊花魚。經過這樣的改變,用筷子和刀叉壹口壹口地吃,既方便又衛生。改造後,江蘇菜變成了粵菜。此外,粵菜的泡、烤、烤、川菜等烹飪方法,都是從北方菜的爆、烤、烤、炒移植過來的。新的煎、炸方法是吸收了西餐的類似方法並加以改進而形成的。但粵菜的移植並不是機械的照搬,而是結合廣東的原料廣泛,質地鮮嫩,人們的口味喜歡新鮮常新,從而發展起來的。比如北方菜的牛排,壹般都是調味,烤到酥爛,淋上油,稱為清牛排。而粵菜的牛排是將原料煮或蒸至油膩,再推在寬蛤上,多表現為帶料牛排。代表作品有八寶烤鴨、雞絲扒肉脯等。廣東的飲食文化與中原各地息息相關。其中壹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歷史上有很多建立另壹個王朝的大陸人。歷朝歷代派出治理廣東和貶謫的官員帶來了北方的飲食文化,也有不少廚師將技藝傳授給當地的同行,或在店鋪裏開設自己的店鋪,直接向嶺南人介紹當地的飲食文化,使之成為粵菜的重要組成部分。漢代以後,廣州成為中西海上航線的交通樞紐;唐朝大部分外商聚集在陽城,商船成群結隊而來。當時廣州的經濟與內陸地區相比,發展很快。
著名的有南陽廳的滿漢全席、香鱸魚丸子、聚豐園的醉蝦蟹、什錦冷盤、壹鍋壹品和高質量的芝麻丸子、玉波樓的半鍋巴、福來的脆皮鯽魚、萬湛廳的烤鴨、文遠園的江南百花雞、南園的紅燒鮑魚片和西園的鼎湖素菜。王集的烤乳豬、鑫源的魚雲湯、金陵的鴨片、關震的清湯魚肚、陶陶居的炒蟹、菜根香、魯豫居的扒皮乳豬、白雲豬手、太平閣的西式醬鴿等。
粵菜由三種地方風味組成:廣州菜、潮州菜和東江菜。廣州菜包括珠江三角洲、肇慶、韶關和湛江的名吃。面積最廣,用料繁雜,選料精細,技藝高超,善於變化,風味精致,清而不淡,鮮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膩。夏秋力求清淡,冬春濃郁,擅長爆炒,需要掌握好火候和油溫。潮汕菜屬於福建,語言和習俗與閩南相似。隸屬廣東後,受珠三角影響。所以潮菜接近閩粵徽菜的長處,自成壹派。他擅長做海鮮,湯、素菜、甜菜最有特色。刀工精細,味道純正。東江菜,又稱客家菜,最早源於中原。漢末、北宋末年,為避戰亂而南遷,居廣東東江。它的語言和習俗仍然保留著中原的固有特征。菜肴大多是肉類,很少是水生的。主料突出,講究香、重、鹹。砂鍋菜以其獨特的地方風味而聞名。
粵菜中還有壹派海南菜,品種較少,但具有熱帶食物的獨特風味。在烹飪上,粵菜以煎、炸為主,也有燉、炸、烤。講究鮮、嫩、爽、滑,曾有“五味六味”之說。“五味”是香、松、臭、肥、濃,“六味”是酸、甜、苦、辣、鹹、鮮。同時註意色、香、味、形。很多廣東點心都是用烤箱烘焙的,有西餐的特點。粵菜主要名菜有脆皮烤乳豬、龍虎鬥、太爺雞、國保菜、潮州燒鷹鵝、猴腦湯等。其中“烤乳豬”是廣州最著名的特產。早在西周時期,烤乳豬就是“八珍”之壹。烤乳豬在清代遍布全國,現在在廣東很有名。隨著時代的變遷,烹飪不斷改進,真正達到了“色如琥珀,又真金”的目標,皮脆肉軟,裏外香,適合南方人的口味。“老爺雞”是廣州傳統名菜,始於清末,上世紀70年代中斷。
粵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漢初。在古代,在中原移民到來之前,嶺南越族先民就有著獨特的飲食風格,比如愛吃白蛇魚蛤和生食。西漢《劉安》中有記載“得蟒者愈多,食之愈佳”。宋代周去非《答嶺外之輩》中也記載廣州人“吃什麽不問鳥獸蟲蛇”。這和廣州的地理環境是分不開的。廣州屬於亞熱帶水網地帶,這裏的蟲、蛇、魚、蛤特別豐富,易得、熟、吃,形成了壹種活潑蓬勃的飲食習慣。
自秦漢以來,中原地區的漢人不斷南遷進入廣州。他們不僅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還帶來了“細節上烹飪不厭,本質上吃不厭”的中原飲食風格。唐宋時期,大批中原各地的商人進入廣州,廣州的烹飪技藝得到迅速提高。明清時期,廣州的飲食文化達到頂峰。據清道光二年(1822)相關文獻記載,“廣州西關肉林酒海,無寒暑,無晝夜。”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廣川飲食習俗,南北兼容,中西合璧,特色美食小吃大量湧現。在漫長的歲月裏,廣州人既繼承了中原飲食文化的傳統,又吸收了外來的和各種烹飪的精華,並根據當地的口味、愛好和習慣不斷吸收、積累、改進和創新,從而形成了菜式多樣、烹飪技藝精湛、質量上乘、味道鮮美的飲食特色。在過去的百年裏,它已經成為中國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飲食文化之壹。這是基於黃河流域的魯菜、長江流域的川菜、蘇菜、上海菜、珠江流域的粵菜這三大菜系,或者說四大菜系(即魯川蘇粵)或者說八大菜系(即魯川蘇粵閩)到現在為止,廣州的飲食,無論是食品的品種和質量,還是餐館酒樓的數量和規模,還是飲食環境和服務質量,在國內都是首屈壹指的,在國外也是享有盛譽的。目前,全市有近2萬家餐廳,90萬個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