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紅色經典的史詩性?什麽是史詩?如果我側重於文學的史實,我的論文應該怎麽寫?

紅色經典的史詩性?什麽是史詩?如果我側重於文學的史實,我的論文應該怎麽寫?

在談到中國大陸1950到1970的小說被稱為“紅色經典”時,很多學者都指出了他們對“史詩性”的追求;很多評論者都談到了茅盾文學獎的史詩情結。目前,文學批評家把是否史詩,是否是真正的史詩,作為評價小說文學價值的重要尺度。目前,對於“紅色經典”能否稱之為真正的史詩作品,有很多否定的意見;目前對“紅色經典”的研究多集中於其政治文化機制和是否具有現代性,對其文學審美價值本身的研究較少。所以,從“史詩”的角度來評價所謂的“紅色經典”,並不是壹個過時的話題;也有必要重新評價其文學價值。首先,本文用“紅色經典”的標題來指代“三紅壹創,青山綠水林”和“李自成”,“三家巷”,“艷陽天”?以劉等人為代表的壹批壹時影響較大的小說,並不意味著這些作品的“經典”事先得到了肯定或證實,而是因為已經確立,所以意義明確,使用方便。

壹、什麽是真正的“史詩”作品?

雖然把史詩作為小說的評價標準幾乎是學術界的常識,但究竟什麽構成了真正的史詩作品卻很難有定論。我們不妨追根溯源,看看美學史和文學史上已被普遍認可的史詩理論和創作。理論上,關於史詩小說的文章壹般以黑格爾的美學為藍本,而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和肖洛霍夫的《沈默的頓河》等作品,通常在創作中作為樣本。黑格爾在提到史詩的概念時,把它理解為與抒情詩、戲劇詩並列的壹種文學類型。正如朱光潛所說,黑格爾“顯然沒有在小說上下功夫”,②?他主要將荷馬史詩視為“形式史詩”和敘事文學的最高典範來界定其性質和特征。綜上所述,他認為壹部“真正的史詩”應該具有以下特征:

1.?以對民族和時代具有深遠意義的事跡及其過程為對象,描述了社會“政治生活、家庭生活乃至物質生活的方式,需求和滿足需求的手段”,“展現了民族精神的全貌”。

2.?史詩所反映的時代,民族信仰和個人信仰,以及個人意誌和感情,還沒有劃分。

3.?對於作者來說,史詩所反映的時代或許已經成為過去,但它們相隔不遠。作者完全熟悉那種生活以及它的觀察方式和信仰方式,作者那個時代的信仰、觀念和意識與之相壹致。

4.?作者在創作時沒有被外來強勢文化奴役,沒有被固定的政治和道德教條束縛。他在創作中自由獨立,對他所描繪的世界了如指掌。他的全部思想和精神都表現在他的作品中,讓人讀了之後感到親切和舒服。

5.?讀者可以從史詩中領略到“英雄的榮譽、思想感情、謀略行動”和“高尚生動的人物形象”。史詩人物“表現了人性和民族性的許多方面”,但他們是完整的人。我們不應該只表現人物的單壹特征或欲望。③?主人公“把分散在國民性格中許多人身上的品質集中到自己身上,使自己成為壹個偉大的、自由的、美好的人”。

6.?史詩創作的主要因素完全退居幕後。“人們從這些史詩中看不到詩人自身主體的思想感情”,作者也不出現在作品中。“作品好像是自己在唱歌,自己在出現”。但作者已經“把整個靈魂和精神都投入進去了”;作品表現了“全民族的大事”和“觀察全民族的客觀方式”,但卻是由壹個特定的作者完成的。

7.?最適合史詩表現的主題是戰爭,“因為整個民族在戰爭中被動員起來,在集體情境中體驗到壹種新鮮的激情和活動,因為這裏的動機是整個民族作為壹個整體進行自衛”。

8.?以戰爭為情節基礎,“題材廣泛豐富,可以描寫許多引人入勝的事跡。其中,勇敢起著主要作用,環境和意外的力量仍有其地位,不會被削弱。”不同民族之間的戰爭是最理想的史詩情境。

9.?史詩在結構上應該是壹個有機的整體。④?

黑格爾之後,壹些具有史詩特征的散文敘事作品(主要是小說)也被稱為“史詩”或“史詩作品”。按照這個標準,《戰爭與和平》是當之無愧的。《靜靜的頓河》雖然不是不同民族之間的戰爭,但也是公認的史詩小說。但說司湯達的《紅與黑》和左拉的《魯貢·麥卡爾德壹家》也是史詩,未免牽強。

這裏需要分析壹下當前學術界的壹個誤區:史詩雖然是對小說的壹種褒獎評價,但並不是衡量小說優秀與否的唯壹尺度。它只是小說中的壹種標準。比如《紅樓夢》這部中國最好的經典小說,它之所以不是史詩,是因為它的主題不是壹個時代的重大政治或軍事事件,它沒有著眼於展現社會生活的廣闊圖景,它的主角也不是英雄。它通過詳細描述日常生活的瑣事而獲勝。《三國演義》是壹部史詩小說,而《儒林外史》不是,雖然它寫了很多形形色色的儒林外史。我們說蘇聯電影《莫斯科保衛戰》和《解放》是史詩作品,而美國電影《拯救大兵瑞恩》或《克萊默大戰克萊默》不是,並不代表後者的思想藝術水平低於前者。

但無論如何,史詩作品獨特的審美價值和藝術震撼力是決定小說文學價值的重要因素。

在“紅色經典”中,《青春之歌》和《農村巨變》不是史詩。雖然紅巖講的是英雄,但好像不算。雖然《紅旗譜》、《創業史》、《保衛延安》、《紅太陽》、《三家巷》都是史詩,但姚的《李自成》是第壹部符合史詩標準的。

二、《李自成》是最具史詩品格的“紅色經典”。

李自成的史詩性,學術界並不認可。有很多積極的觀點。在劉再復與姚1987的爭論之前,持這種觀點的占多數,後來也有壹些。⑤?否定的觀點,當王彬彬的《論李自成為“人學”》第6?作為代表。總結起來,王文否定李自成史詩性的理由是:1。作者不盡力寫人,人物基本淹沒在事件中;2.?李自成的寫作存在壹些不足:人物沒有發展和深度,缺乏對人物靈魂的洞察和對靈魂的挖掘,未能寫出人物的“精神之戰”;3.?這本書的結構支離破碎;4.?“再現歷史生活的風貌”和“反映歷史的本質和規律”的創作意圖是錯誤的,這是該書支離破碎的原因;5.?作者的意圖太直截了當,不會被人們咀嚼,也不可能形成“雪梨”。

只有他自己最清楚《李自成》的作者有沒有把人寫好。普通讀者和評論家對人物的印象還是很深的,並不覺得人物被“淹沒”在事件中。拋開李自成、高福這些頗有爭議的形象,至少、郝、牛金星、、張這些人性格鮮明,而崇禎、洪承疇、和這些明朝的君臣形象,都是沒有臉譜的。作者把他們寫成“人”,詳細分析了他們的內心世界。向崇禎借錢、督楊嗣昌、洪承疇降清、盧象升殉難等單元,應該說是中國現代小說中的精彩篇章。至於說“性格沒有發展”,這個判斷是不客觀的。通讀全書,不難發現,主人公李自成在第壹、二卷逆境中不氣餒,在第三卷事業如日中天時逐漸暴露缺點,再到第四、五卷發展為剛愎自用的自信,從克制個人情欲到逐漸釋放而不特別放縱,與下屬的關系也明顯從平等親近到逐漸疏遠。即使人物沒有發展,也不影響其史詩性——伊利亞特和三國演義裏的人物發展了多少?如何判斷壹部作品的“靈魂挖掘深度”,不同的讀者和評論家都有自己的理解。新時期以來似乎有壹種傾向,似乎只有寫人的潛意識或者突出人物靈魂的分裂,才算人性的深度。的確,弗洛伊德的理論產生後,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作品找到了以前小說從未觸及的領域,在心理描寫上更進了壹步。另壹方面,我們也不能說潛意識寫出來的作品就壹定比沒寫出來的深刻。我們不能說福克納的《喧嘩與騷動》就壹定比司湯達的《紅與黑》深刻,施蟄存的《石秀》就壹定比施耐庵的《水滸傳》好。另外,不壹定非要把《心靈之戰》寫成史詩般的作品。相反,按照黑格爾的理解,由於史詩所反映的時代,國家信仰和個人信仰、個人意誌和情感並沒有分裂。古典史詩中的英雄,比如阿喀琉斯和阿伽門農,並沒有特別強烈的“心靈之戰”。他們非常堅決地按照他們既定的信念行事。“他本來就是。⑦李自成的結構是作者精心設計的,但並不“支離破碎”。它在40多年的創作過程中不斷修改和完善,其美學成就得到了許多評論家的肯定。即使是否定李自成英雄形象刻畫和作者歷史觀念的人,對這壹點似乎也沒有異議。先寫第五卷再寫第四卷,恰恰說明作者心中有計。有意追求“再現歷史生活的風貌”和“反映歷史的本質和規律”幾乎是史詩作品的共同特征,與塑造人物並不矛盾。至於該書未能形成“雪梨”的問題,我們來討論壹下。

有評論認為,“紅色經典”很難被稱為真正的史詩作品,因為它們在按照主流意識形態描述正面人物時過於理想化,“缺乏對其所代表的歷史的先驗把握”。⑧?那個時代的作品被主流意識形態框定是不爭的事實。我們理解那個時代的作家,但文學史是無情的,後世的讀者也是無情的。他們判斷自己的作品有沒有文學價值,當然不會因為自己的理解和認識而給“情感分”;壹部作品能否代代相傳,取決於作品本身。然後,從“歷史”的角度檢驗“紅色經典”中人物的理想化描述,研究其“對所代表的歷史的先驗把握”。

先說理想主義。李自成人物塑造的“現代化”及其正面人物的完善,壹直是其被批判的主要原因。有所謂“李自成太成熟,高夫人太高,紅娘太紅,老仙太神,老八隊如老八路”。在我看來,只談“現代化”需要區分兩種情況:如果是為了讓古代人擁有只有現代人才擁有的思想(比如階級觀點),說出只有現代人才會說的話,如果不是有意像魯迅《故事新編》那樣“華而不實”,或者像今天的壹些“笑話”那樣“惡搞”,那無疑是失敗的;不過從古代作品中看到壹些現代氣息也是正常的。正如克羅齊所說,“壹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當代人必然會以今天的視角“重讀”歷史。歷史小說的作者雖然寫歷史,但壹定會融入自己真實的生活經歷。這不僅是壹個缺陷,也給作品帶來了活力。中外文學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在12世紀是丹麥人,但我們可以感受到16-17世紀之交英國的現實;《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的創作是類似的。至於正面人物的理想化,不僅李自成,其他“紅色經典”也常見;不僅是“紅色經典”,文學史上的名著和當代的壹些文學作品:《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悲慘世界》中的米麗婭姆和冉阿讓,《朱桓公主》中的魏紫都屬於這個形象。那些缺點明顯的人物形象可能更真實,更令人印象深刻,但塑造理想化的人物形象並不壹定導致藝術上的失敗。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是文學史上的兩大主流,因為人類不僅要認識現實的真實,還要追求比現有現實更美好的東西;現實是不完美的,所以人們在幻想中用藝術塑造這種完美,並把它作為追求的目標或對現實缺陷的虛擬補償。現在的年輕人喜歡看“青春偶像劇”,正是因為這種需求:現實中有俊男美女,也有心靈美、善良崇高的年輕人,但把出眾的帥氣和極度的善良、聰明、脫俗結合在壹起的情況,只有在藝術界才能看到。現實中有階級鬥爭,有愛情,也有練武的人,但他們壹般不會壹輩子只搞階級鬥爭,壹輩子只追求愛情或者練武。有些“紅色經典”只突出階級鬥爭和革命,這是對現實的高度“凈化”,就像瓊瑤小說中的人物壹生追求愛情,金庸小說中的人物只知道練武壹樣。這種完美人物的藝術成功,取決於他的思想、語言、行為是否基本合理,是否能在情感上打動人。如果真正反映了作者的審美理想,這樣的人物也有其不可替代的認知價值。

看“紅色經典”與主流意識形態的關系,作品的“超越”問題。毫無疑問,“紅色經典”中主要人物的理想化基本符合主流意識形態的要求。這裏需要區分的是作者的“具體感受的世界觀”和主流意識形態的“理論觀點”。是否壹致。也就是說,作者自身的自然生命體驗或生命見解是否與這種意識形態壹致,或者是否自由甚至對立;如果有,到什麽程度。“紅色經典”的作者大多是在1949年以前參加過中國的軍事或文化鬥爭,成為革命隊伍中的壹員。浩然是新中國培養的作家。主流意識形態已經內化為自己的世界觀。姚是抗日戰爭時期的著名作家。後來經過思想改造,逐漸接受了主流意識形態。可以說,對於1949之前的“民主革命”階段的歷史,他們的“具體世界觀”與主流意識形態的“理論觀點”是基本壹致的。這種壹致性的達成,要麽是因為作者與當時的主流思想觀點代表了農民和農村知識分子的理想,要麽是因為作者原有的五四個人主義精神遠不及要求政治進步、緊跟時代主流的強烈願望,使他主動改造了自己自然的精神世界,他們已經形成了用主流思想觀點看待人和事物的習慣。所以,與茅盾、葉聖陶、沈從文等老作家不同,主流意識形態並沒有過多阻礙他們的創作思維,反而讓他們覺得在把握歷史上有了豁然開朗,獲得了自認為“深度”的東西。這是否符合黑格爾“國家信仰與個人信仰尚未分裂,意誌與情感尚未分裂”的史詩理論(11)?形勢。但是,壹個優秀的作家,不可能沒有自己獨特的人生體驗和不同程度的獨立見解。這些獨有的特點,使得壹些“紅色經典”往往會溢出主流意識形態。如《紅旗譜》描寫了與馮家的關系,父子關系,《紅太陽》中的“反派”與李自成,《林元》中的邵劍波形象及其與的關系,《青春之歌》中的戀愛心理。“紅色經典”是否“缺乏對其所代表的歷史的超越性把握”,取決於如何理解“超越性”。不同的參照系會導致不同的理解。比如,相對於普通的農民意識和以往的農業著作,可以說《創業史》的思想觀念具有明顯的超越性;但按照新時期以後的意識形態來看,它沒有超越性,甚至是明顯“過時”的。那麽,史詩作品是否壹定要遠離歷史時期的概念,甚至是對其進行負面的反思和批判呢?不壹定!黑格爾的意見正好相反:

如果當前現實強加給詩人的信仰、生活、習慣與詩人用史詩般的方式描述的事跡沒有親密的聯系,他的作品必然是支離破碎的。因為壹方面它是詩人想要描述的,也就是史詩的世界,另壹方面它又是詩人自己的意識和時代觀念的世界,本來是獨立於這個內容之外的。這兩個方面雖然都是精神性的,但根據不同時代的原則,又有不同的特點。如果詩人自身的精神與他所描述的民族生活和事跡所產生的精神有著根本的不同,就會產生分裂現象,使人感到不合適,甚至不耐煩。(12)?

“紅色經典”作者的“信仰、生活、習慣”,與其“所描述的民族生活和事跡所產生的精神”如出壹轍。當然,黑格爾針對的是經典史詩:荷馬歌頌希臘英雄的英雄智慧,而沒有反思戰爭的殘酷。我們不引用黑格爾的論述作為衡量所有作品史詩品格的金科玉律。現代史詩作品可以有不同的審美選擇。肖洛霍夫的《沈默的頓河》是壹部傑出的具有歷史反思意識的現代史詩。我覺得《創業史》不是最典型的古典史詩,因為它講的是和平時期的日常生活,沒有特別尖銳激烈的沖突或者戰爭暴力的場面。但上面的引用至少說明,負面反思不是史詩作品的必要條件。

作者認為李自成是中國當代小說中最具史詩性的,因為它幾乎具備了古典史詩作品的所有特征。它選取了明清時期對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最重要的社會、政治、軍事鬥爭事件,在反映生活的廣闊性、人物的眾多性、矛盾沖突的復雜性和尖銳性、空間的宏大性等方面幾乎無人能及;其鮮明的人物性格,個性化的語言,生動曲折的情節,嚴謹的結構,多變的節奏,都是普通讀者和專家所體驗到的。整本書充滿了英雄主題,也充滿了悲劇色彩;它不僅描述了金戈馬鐵的戰場殺戮,還包含了日常風俗的有趣圖片。作者對歷史的成敗進行了認真的反思,既看到了壹種必然趨勢,也不排除偶然事件對歷史進程的影響;作者突出了人的社會屬性,沒有誇大生理本能因素,但也不是沒有相關描述。比如洪承疇在清朝之前剃光頭時的生理感受的描寫就很精彩。新時期後李自成被冷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宏大敘事”被“私人敘事”取代,成為社會審美心理的主流。文史界對過去正統的歷史觀進行了反思,使之有些過時。不排除與作者自身人格的自負自大有關,也不排除某些權威批評家為了推出自己新的美學思想而貶低它。1980後出生的讀者大多沒有認真讀過包括李自成在內的“紅色經典”,他們的閱讀選擇主要受媒體影響。即使是中文系的學生,也是先受到教材和課堂教學結論的影響。之前看過《李自成》第壹、二卷的老讀者,由於種種原因,大多沒有看完其他三卷。這在出版物鋪天蓋地,讀者追求新奇的今天,也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否定其文學價值和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就像我們不能在“發現”張愛玲之後,反過來否定或抹殺茅盾壹樣。新時期歷史小說的歷史觀有了新的進步,但如果從時間距離上來看,他們的整體思想藝術成就未必能超越李自成。那些做歷史反轉文章的作品,能給人耳目壹新的感覺,但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所謂的“新”也是相對的——誰能保證當它們不再出現“新”的時候,依然能吸引讀者的眼球,不被遺忘?要知道,《李自成》的作者還挑戰了以往的明史研究結論,用當時“新”的歷史觀和審美觀來對待歷史人物!比如塑造崇禎的形象,描述李自成當時的帝王思想,都需要很大的勇氣!《不見紅日》因敵師張漫畫刻畫不全,被誣為“為蔣匪招魂”(13)。李自成在這方面可能算是“紅色經典”中的壹個特例,因為它的寫作得到了高層的支持。(14)?無論李自成的文學價值如何,作為壹部曾經為文學史提供新因素的作品,其在文學史中的地位應該是毋庸置疑的。(15)?歷史是發展前進的。當然,後人要有反思和超越上壹代的意識。但是,別忘了我們也會成為後人眼中的“前輩”,和自己的“前輩”壹起接受歷史的考驗。歷史往往以消極的方式發展。今天被宣布為“過時”的東西,將來可能不會“復活”。關鍵在於作品本身的價值。

第三,構成“紅色經典”文學價值的其他因素

如上所述,史詩作品只是小說的壹種類型,並不是衡量小說優秀與否的唯壹尺度。那些非史詩小說的文學價值體現在其他方面。

“紅色經典”的主題清晰而簡單。雖然近年來有壹些作品被壹些學者讀出來,但其文學價值並沒有體現在深刻、豐富、復雜的內涵和無窮無盡的闡釋上。我想在這裏指出,並不是所有的文學名著都是深刻、豐富、復雜的,文學史上有大量內涵不復雜甚至簡單的經典。詩歌裏有很多這樣的經典,比如《詩經》,何的《我的故鄉書》,李白的《靜夜思》,白居易的《新樂府》就更不用說了。這些詩可以豐富妳的想象力,妳可能每次讀都會聽到,但妳不需要專家不停地寫專論,沒完沒了地解釋。小說中也有內涵相對簡單的經典。歐也妮·葛朗臺不是揭示了金錢對人性的腐蝕和對人際關系的破壞嗎?《安娜·卡列寧》中有兩條情節線索,看似更為復雜,但不太可能形成《紅樓夢》那樣的“安學”。艾薩克·辛格指出:“在我看來,好的文學同時給人以教育和娛樂。不用坐著嘆氣,不用看不合心意的作品。壹個真正的作家會讓人著迷,讓妳想讀他的書。他的作品就像美味的食物,妳吃不夠。才華橫溢的作家不需要花很多筆墨去渲染和解釋,所以研究托爾斯泰、契訶夫、莫泊桑的學者很少。”(16)?當然,作者從來不認為壹部需要“大量筆墨渲染和闡釋”的作品就不是“好文學”,但我認為有必要強調壹點,壹部並不復雜艱深的作品也有其自身的文學價值和文學史價值。在中國現代小說中,妳可以說廢名、沈從文、孫犁、汪曾祺的作品獨樹壹幟,但他們的內涵有多復雜?探索和解釋是不是“沒完沒了”,沒完沒了?妳能總結出竹林或蓮花湖故事中的七種、八種主題嗎?不屬於沒完沒了的作品,不代表不值得壹讀再讀。反復閱讀有時候只是為了品味,品味其中的韻味、趣味和意境,或者感受那種情緒和氛圍。馬克思對古希臘藝術的推崇早已眾所周知,但希臘神話並不艱深復雜。反而體現了壹種童趣。

由於主客觀原因,“紅色經典”在人性挖掘的深度上有明顯的局限性。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它缺乏人性美。“人性”和“人情”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是指各種人情、生活感受。“文革”時期的文藝作品被新時期批評家普遍概念化,缺乏“人情味”。的確,這壹時期作品中的正面主角都是高度意識形態化的。就小說而言,金光大道中的人物除了階級感情,還有軟弱無力的人倫感情:《陽光燦爛的日子》中,肖長春也有與焦淑紅的愛情線索,韓百忠與焦二菊之間有夫妻關系。然而,高大全和妻子之間並沒有太多天然的愛情因素,高二林主要是他的“同窗兄弟”。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那個時期的作品不能以情感人。京劇《紅燈記》總是讓人落淚,因為它是“樣板戲”中為數不多的表現感人人情的作品。雖然李昱和的家庭沒有血緣關系,但觀眾從感性層面感受到的並不是簡單的階級關系。他們壹家三代體現了壹種類似血緣親屬關系又高於血緣親屬關系的“義”——通過努力養育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孩子,這比壹般的父愛母愛更讓人感動!“十七年”產生的“紅色經典”,更是人情化的描寫。創業史中展現梁生寶和養父梁三關系的片段也是感人的篇章。《紅旗譜》作者表現了朱老鐘的夫妻感情、父子感情、朋友感情。《青春之歌》中的雲桃和春蘭、《紅太陽》中的和俞永澤、《陸家川》和《江華》、《林袁》、《三家巷》中的和幾個女青年、《紅太陽》中的梁波和《紅太陽》中的以及《創業史》中的梁生寶和蓋霞,成為那個時期愛情關系的描寫。

註重作品的故事和情節設計是“紅色經典”吸引讀者的另壹個原因。林、袁、紅巖、李自成都是這方面的佼佼者。它們不僅起到了那個特定時期的政治啟蒙或傳播主流意識形態觀念的作用,還起到了優秀通俗小說所能給予普通讀者的審美娛樂作用。晴天矛盾沖突激烈,環環相扣。如果讀者對裏面的思想觀念不是特別反感,(17)?壹旦讀完,進入小說的具體情境,妳可能會被深深吸引,堅持下去。由於題材的原因,《青春之歌》沒有林、袁、紅巖、李自成那麽傳奇。《創業史》因為創作理念的不同,沒有《陽光燦爛的日子》那麽激烈的矛盾和沖突,但還是有壹個故事可以吸引讀者,讓他們關心人物的命運,和他們有壹定程度的* * *感。《紅旗譜》介於情節小說和生活小說之間,兼有兩者的優點。我同意王蒙的觀點:“壹般來說,故事起兩個作用:載體作用和結構(主線)作用。這些觀點都不錯,故事也確實有這樣的作用。但僅僅說這些,其實是忽略甚至抹殺了故事本身的文學價值。”他認為“做事本身就是審美的對象。故事就是故事,好故事值得壹看,有文學價值。”好的故事能吸引讀者,使讀者產生審美愉悅,使作者對生活和社會的理解以文學的審美方式表現出來。

《紅旗譜》、《三家巷》、《李自成》描寫的是日常風俗和生活環境。林海雪原融合了東北獨特的自然風光和神話傳說,也被很多讀者和評論者津津樂道。這是其文學價值的另壹個重要方面。

現在,雖然“紅色經典”大行其道的時代已經過去,但它並沒有真正成為壹部文學史,因為對“紅色經典”所反映的那個時代的生活感興趣的當事人和“紅色經典”的作者都還活著。“紅色經典”能否成為真正的文學經典,哪些“紅色經典”能夠代代相傳,最終被文學史淘汰,被讀者遺忘,還需要更長時間的歷史檢驗。也許需要50年,也許更久。

  • 上一篇:端午節有哪些民俗活動?
  • 下一篇:網頁設計和制作的詳細流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