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紙被廣泛傳播,被人們廣泛使用。造紙技術進壹步提高。晉代以前造紙術的地區也主要集中在河南洛陽,並逐漸傳播到越、蜀、邵、楊、安徽、江西等地。產量和質量日益提高。造紙原料也多樣化,紙張的名稱也多種多樣。例如,竹簾紙在紙面上有明顯的線條,其紙張緊密、薄而均勻。沒有墨水了。東陽有魚蛋紙,又名魚註,柔軟順滑。在江南,紙是用稻草和麥稭纖維制成的,呈黃色,質地粗糙,不易書寫。在北方,紙是用桑樹莖皮纖維制成的,質地細膩,色澤潔白,質輕柔軟,拉力強,紙樣撕起來像棉絲,故稱棉紙。在《蔡倫》中,造紙的原料廣泛,用爛漁網做成的紙叫網紙,做破布。
為了延長紙的壽命,晉代發明了染紙的新技術,就是用黃蘗煮汁浸漬紙張,有的先寫後染,有的先染後寫。浸漬過的紙叫染黃紙,是天然的黃色,所以也叫黃麻紙。黃紙有殺蟲防蛀的作用。
在8世紀,紙在中國被廣泛使用。在隨後的幾個世紀裏,中國向亞洲各地出口紙張,並嚴格保守造紙術的秘密。751年,唐朝與阿拉伯帝國發生沖突,阿拉伯人俘虜了幾名中國造紙工匠。很快,造紙業在撒馬爾罕和巴格達興起。就這樣,造紙技術逐漸傳遍了阿拉伯世界,在那裏開始被廣泛應用。後來通過阿拉伯國家傳到北美和歐洲。據史料記載,蔡倫發明造紙術後1,000多年,歐洲建立了第壹家造紙廠。現代造紙工業雖然發展了,但基本原理還是和蔡倫壹樣。造紙的原料已經有十分之七十八被木漿所取代,但蔡倫還在使用先進的印刷紙、卷煙紙、宣紙、打字蠟紙。
隋唐時期,著名的宣紙誕生了。宣紙的主要產地安徽宣州有壹個傳說:蔡倫的徒弟孔丹,在皖南造紙,壹直想做壹張特別理想的白紙,為師傅畫像修譜。然而,經過多次實驗,他沒能如願以償。有壹次,他偶然看到山裏的壹條山澗旁躺著幾棵檀香樹,由於長年的水蝕,已經腐爛發白。後來,他終於成功了。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用樹皮制作宣紙在唐代是很流行的。唐代書寫經典的硬黃紙,五代和北宋的程心唐紙都屬於熟宣紙。從此,宣紙就成了寫字畫畫不可或缺的寶貝。明清以後,中國幾乎都用宣紙做字畫。
同時,由於雕版刷的發明,極大地刺激了造紙業的發展,造紙面積進壹步擴大,名紙相繼出現,如宜州的黃、白麻紙,杭、梧州、衢州、越州的藤紙,周俊的大型紙,周浦的薄白紙,宣州的宣紙,邵州的硬黃紙、竹紙,林州的滑面紙等。到了唐代,各地多采用瑞香皮。
唐代在前代染黃紙的基礎上,在紙上均勻塗蠟。壓光後的紙張具有光澤、光澤、美觀等優點,被稱為硬黃紙。也有壹種硬白紙,是在原紙的正反兩面塗上蠟,再用鵝卵石或弧形石頭滾動摩擦,使紙張光亮、光滑、致密,纖維均勻細致,比硬黃紙略厚。此外,政治家補充說。在粉蠟紙、彩紙的基礎上,帶有金銀箔或粉光澤的紙制品稱為金花紙、銀花紙或金銀花紙,也稱冷金紙或灑金銀紙;還有那種色彩、圖案精美的紙,是在刻有字畫的圖案板上壹張壹張地打磨,使各種圖案隱藏在紙上,也叫花簾紙或紋紙。當時四川產的水紋紙魚子醬紙很受文人墨客的喜愛。此外,還有經過簡單再加工的紙張,如薛濤的筆記、謝公十色筆記等染色紙張。
五代造紙業繼續發展。漳州的誠信堂紙壹直被認為是最好的紙,直到北宋。這種紙“滑如春水,細如繭,韌如舒紙,脆如舒紙”。這紙可長達五十尺,薄如宋代。出現了許多不同質地的紙張。紙壹般比較軟薄,壹等紙都是江南產的,也叫江東紙。紙的再利用始於南宋。
到了元代,造紙業雕零,卻勉強保持了江南的昔日景象。到了明代,造紙業再次繁榮起來。主要名產有宣紙、竹紙、宣德紙和松江覃健。到了清代,宣紙的制造技術進壹步提高,家喻戶曉。各地造紙大多就地取材,使用各種原料。在紙張加工技術方面,如施膠、加礬、染色等,都有進壹步的發展和創新。各種文具再次流行,質感上推崇白紙和淡雅彩紙,色彩上以明亮寧靜為主。康熙乾隆時期的粉彩蠟文具,如金銀花紋粉彩蠟文具、金雲龍蠟文具、多色壓延蠟文具、印染文具,三色紙用粉彩和蠟上釉,再用泥金或泥銀。
此外,從晉代開始,中國的朝廷就接受周邊國家的貢紙,如南越的面紙(或稱苔紙),以海藻為原料,味甘、溫、無毒的面紙。朝鮮朝貢紙、雞林紙,為歷代統治者所喜愛。到了清朝,有了韓國金紙、黃金時代紙、鏡紙、竹青紙、越南苔紙。
紙、紙板和加工紙統稱為用於書寫、記錄、印刷、繪畫或包裝的片狀纖維產品。它們由懸浮在水中的紙漿制成,沈積在造紙機的成形網上形成交織的纖維層,然後壓制和幹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