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世致用,是宋代以後在中國逐漸形成的,主張研究當前的社會、政治、經濟等現實問題,要求經學與當時社會的迫切問題相聯系,提出解決重大問題的研究方法。也被稱為實際應用的研究。其特點是將古籍解讀為發揮自身社會政治觀點的手段,並利用其進行社會改革。
南宋時期,以呂祖謙為首的晉華學派,主張經世致用,提倡以史為鑒,反對當時理學的空疏之學。但是,金華學派對朱、魯之爭采取了調和、折中的態度。以薛、、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和以為代表的永康學派,把經世致用與經世致用結合起來,對理學的空談進行了激烈的批判。
明末清初,經世致用之學興盛,形成了壹股頗有影響的社會思潮。代表人物有顧、黃宗羲、王夫之、、顏元、李詠、羅伊等。清代初學在總結明朝滅亡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深切感受到明朝學風空虛、不實,給國家和民族帶來巨大災難。“士只教道理,不趁時勢,不誤國。”他們要求學術實踐以事實為依據,提倡實學和“以事實為根據”的新學風。他們的學風特點是:處理世事,濟貧濟困,反對脫離社會實際;要勇於做事,不要空談“活壹天,就要為人民做事壹天”;致力於創新,從不抄襲古人;實事求是,註重調查研究。他們的研究範圍幾乎涵蓋了社會問題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國家、民族、法律、邊疆、地理、人情、風俗、自然科學等。“那些關系到民生和國民生活的,壹定要追根溯源,討論為什麽。”在救世救世思想的指導下,他們對當前的社會問題提出了多種解決方案:①政治上,他們猛烈批判封建專制制度,揭露封建專制君主的罪惡,提出了壹些具有初步民主啟蒙因素的思想,如黃宗羲的“校公是非”思想、顧的“庶人從政”思想等。經濟上,針對封建土地兼並,提出了各種解決土地問題的方法。這些方法都滲透著“均田制”的精神。他們提出的“均田制”雖然與農民起義提出的有著本質的區別,但卻表現出對農民問題的關註和同情。(3)在教育上,他們激烈批判科學制度和八股,重視學校教育,要求培養有真才實學的有用人才。(4)哲學上,都有自己的想法,呈現活躍的局面。
清末,封建清政府腐敗無能,帝國主義侵略日益加深,國家面臨生死存亡的嚴峻形勢。在這種情況下,實際應用的研究又興起了。其代表人物有魏源、龔自珍以及後來的康有為。他們以經學為重,繼承和發展了明末清初經世致用的精神,用經學所謂的“微詞大義”發揮自己的社會改造思想。在救亡圖存的旗幟下,翻開了歷史的新篇章。
先秦至清代儒家的“經世”論。
近代常用於晚清的歷史背景。它們屬於壹種觀念或價值觀。當時清朝積貧積弱,外族入侵。關於何去何從,有兩派觀點。壹派堅持舊傳統,抵制便宜好用的洋貨,痛恨洋務派,卻無法抵制洋貨的傳播。另壹派屬於洋務派,即所謂“新派”,講究“師夷長技以制夷”,想要學習。
以下是壹些引述:
“經世致用”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主導文化價值觀。這種價值觀認為,文化學術的價值標準是其實用性,即從文化學術價值向政治倫理價值的轉化。
先秦時期,儒家以天下為己任,以君之師自居,試圖通過“尊君之是非”來塑造理想的君主,從而重新建立起統壹的社會價值體系。...主要是建構壹種合理的社會秩序和政治形式...
以黃宗羲為代表的明清思想家所提倡的經世致用思想,簡單來說就是學壹些對現實社會有用的東西,將研究的知識與社會實際相結合,而不是空談,靈活地去學習和運用。
晚清時期,由於西方國家形象的壓迫和西方文化政治思想的滲透,以康有為為代表的知識分子重新宣傳“經世致用”的口號,其政治理想與傳統儒家有很大不同。這時候“經世致用”的本質就是在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融中,試圖找到壹條救國自強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