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儺的歷史,我們會從歷史的縫隙中不時感受到儺身上那股細細的冷風。這是壹種神秘詭異的巫術,有很多無法解釋的東西,讓人不寒而栗。仔細回想,這種恐慌似乎還存在於童年的模糊記憶中。每逢節日,村裏總要請壹群人穿上戲服,戴上面具,敲鼓,唱歌跳舞,然後圍著房子走壹圈。膽小的孩子總是躲在柱子後面,屏住呼吸,睡眼惺忪地看著眼前的壹切。
我搬到了尤氏村的村口,壹個熟悉的古村落,藏著壹些奇怪的東西,像是我夢裏經常回去的故鄉,像是迷路時的迷宮。諾寺門前,已經是人聲鼎沸。面對即將到來的狂歡節,每個人似乎都有點不耐煩,笑著開玩笑說,沒有人會看到海嘯的到來而不逃跑——尤氏村的興奮和歡樂像“海嘯”壹樣席卷了每個人的心靈。跟著它跳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感受到家鄉的幸福。
尤氏村是當之無愧的“民間儺舞藝術之鄉”,這裏有130多個儺班,2300多個儺面具,近百個儺舞劇目...每年的春節更像是每個村子的狂歡,而不是紀念日。南豐人喜歡把儺舞叫做“儺舞”。只有妳強大了,妳才能跳舞。跳了才能堅強,才能爭取好的未來。所以南豐人自古就喜歡熱鬧的儺舞。當地居民劉唐有詩《觀儺》:“鼓聲深簫聲脆,鬼神換戲”,詳細解釋了跳儺日的繁華景象。
江西諾
儺搜是儺戲的重要組成部分,儺戲是壹種類似“捉妖記”的遊戲。拜完天地,蒙面神判官、鐘馗、開山等壹些常見的義士,突然在人群中瘋狂地舞動著鐵鏈,叮當作響,氣勢洶洶。這個樣子估計能嚇到所有邪靈。震耳欲聾的鼓聲,洶湧澎湃的正義之士,帶著香和鐐銬盡情起舞,就連觀看的人也感到筋疲力盡。最後,開山和鐘馗拿起鐵鏈,表示他們已經抓住了惡鬼,並安慰所有村民說,來年壹定會是又壹個安定祥和的壹年。這個儀式結束了,所有的嘉賓都摘下了面具,露出了自己的真情,臉上都帶著欣慰的笑容。
上饒半龍燈
每年元宵節前後,玉山、婺源、上饒縣等農村都有舞龍燈的習俗。也就是說,把竹骨彩紙紮進龍尾,每家每戶都紮上龍身。每家每戶都配有壹條長板凳,上面系著兩到五盞燈籠作為龍的身體。每節燈籠內點蠟燭,每節上兩盞燈籠長2米,由壹人手持。壹站式燈由數百個面板燈連接而成。
元宵節的晚上,走在村道上,燈光倒映天空,像壹條遊龍。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場面十分壯觀。
上饒“八省通衢”的地理位置和吳楚文化的交匯碰撞,使得民俗文化更加豐富多彩。作為壹個農業大市,上饒的許多民俗都與農村的四季節氣密切相關。開春之日,農民教犁地,正月十五送燈籠到水田,開秧門拜五谷神,農歷八九月表演“太平戲”,“七月打壹場,八月享豐收”,“十月十日芝麻慶豐收”,等等。婺源有富而不貴的“三雕”(磚雕、石雕、木雕)的“石敢當”建築習俗,設村長辟邪。鄱陽湖周邊的捕魚習俗豐富多彩。港灣、湖泊封禁,不僅禁止捕魚,還禁止蓮藕、菱角、芡實等水產品。這些古老的習俗反映了當地漁民對生態保護最原始的渴望,與今天建設鄱陽湖生態保護區的相關要求不謀而合。
民間流傳的故事和傳說也表達了上饒人對正義行為的贊美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洲區人民對黃氏兄弟的感激之情,促成了東嶽廟的廟會。上饒縣的石人廟會每年農歷九月初壹至初十舉行。許多省內外的民間藝術家和商人來這裏做生意或表演,保留了許多民間組織、民間藝術、體育活動和民間手工藝的原始形式。農歷八月,余幹縣祭奠朱元璋麾下三十六將,稱為“八月康山祭忠臣”。鄱陽蓮花山寺的“大木蓮”廟會,高潮時達到兩萬多人。上饒各地的人們選擇不同的方式來祭奠他們的英雄和神靈。參加過葛仙山的兩次“開山門”慶典,人山人海的場面表現了人們對神靈保佑和健康和諧的祈禱。
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讓上饒這片土地充滿了歡樂和喜悅。上廣渝地區的“溫室戲”和“春遊戲”很受歡迎,也很有特色。新年第壹個月,我壹次又壹次的演戲,壹整天都在演壹系列的臺劇,好不熱鬧。婺源流行“鼓吹節”,余幹流行唱荷花。鄱陽三縣的民間“鼓書”,流行於贛東北的“花燈舞”、龍燈、獅燈,色彩斑斕,氣勢磅礴,還有“壇塘板”等表演,群眾參與熱情很高。剪紙、草編、竹編等獨具特色的民間工藝,體現了上饒人民的智慧和高超技藝。三清山申遺的文化表演,兩位民間藝人即興剪紙、草編,讓“老外”贊嘆不已。
●恒豐油滋滋
橫峰縣是油茶之鄉,村前屋後都有油茶樹,所以盛產油茶。茶油越多,油炸食品越多。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人們學會了做油味蜜餞。這是最常見和最有吸引力的農場食物之壹。油子本是壹種特殊的油子本勺(鐵片敲擊而成),內填主漿和白菜餡,在油鍋中高溫煎制而成。制作簡單,但味道特別,可香可鹹可辣可酸。逢年過節或走親訪友時,家家戶戶都能做出有自己特色的油炸食品。每年農歷七月十五(農村叫鬼節),家家戶戶都要炸油煎涼粉、蛤蟆皮、油煎涼粉等食物。
●芋頭糖
又名興安酥(橫峰歷史上稱為興安)。最初產於葛源,是葛源的傳統食品,所以又叫葛源芋頭糖。芋頭糖由糯米、芋頭、芝麻、白糖、茶油等原料制成。歷史上,葛源出產的芋頭糖聞名省內外。據說葛源的芋頭糖別處是模仿不出來的,就是用同樣的原料和方法,也比不上葛源的芋頭糖。原因是葛源的糯米不錯。葛源前山村種植的糯糧,生產時間長,當地水土好。從種植到收獲,妳要經歷春夏秋冬四季,沐浴四季的雨水。用這種大米磨成的糯米又白又粘。蒸好的糯米和煮好的芋頭壹起搗碎,撕成小球,然後蒸。然後揉成條,切成塊曬幹,放油鍋裏炸,體積急劇膨脹。拿起來的時候,芝麻和白糖趁熱煮,就是芋頭糖。這類食品具有酥、香、甜的特點,入口即化。所以也叫物質糖,最適合老年人食用。據老人們道聽途說,葛源芋頭粒曾被列為清代貢品,備受皇宮青睞。每年立冬後,橫峰的葛元芋糧大量生產,暢銷全國。遠在他鄉工作的橫峰人壹吃到芋頭菜,就知道是老家的菜,心裏就想家了。橫峰縣的鄉鎮企業把芋頭美其名曰芝麻糯米酥,用有圖案和文字說明的食品袋包裝,壹斤或半斤,不僅攜帶方便,而且美觀大方。
●唐川
橫峰縣
贛東北農村有壹個小戲班,因在農民的廳堂裏彈唱而得名。壹個弦館壹般由七個人組成,兩個拉,兩個吹,三個彈。這七個人中的大多數都會唱歌。雖然都是男的,但也有人唱歌,唱歌,唱歌,念白。所有的臺詞我都記得很清楚。會唱幾首歌劇,又唱又拉又彈。農村男女喜結良緣,生日蓋房子。請上課。有了壹串大廳,方圓就會知道幾英裏或十英裏內誰會做豆事,什麽喜事。所以這兩天,不僅村子裏熱鬧非凡,主人看起來也體面漂亮。string類有壹個頭,叫做類頭。主人告訴唐川要提前預約,告訴班頭這個大日子,有些人甚至提前給錢讓雙方安心。喜慶的日子,主人又派人來接,壹路班來。在主人家門口,主人會放鞭炮表示歡迎。
珍珠圓融之日,有號角將新郎新娘吹進洞房;華夏公館建成時,是壹連串的廳堂用喇叭把大梁吹到屋頂上。喝喜酒的時候,廳裏幾個人單獨坐在桌邊,壹般是在大門右角的桌子。不管坐滿沒坐滿,別人都不能坐在壹起。班裏的人盯著廚房,每上壹道菜,就放壹首曲子。喇叭壹響,客人就知道桌子上有菜了。晚飯後才是顯示班級水平的時候。飯後,主人壹定要上演壹出戲,讓戲班演壹會兒,拉壹會兒,演壹會兒,唱壹會兒。唱什麽要看主人舉辦婚禮的內容。結婚,生日,蓋新房都不壹樣。七個人中,每個人都有壹個角色,有的可以同時是兩個。唱完之後,主人要給紅包,擺茶果,上點心。據說大部分人永遠不會參加會議,至少要三年。這三年,日日夜夜,寒來暑往,他們都是“嘴不離手”。藝人中有壹句行話叫“壹千天只需要學壹次二胡長笛小號”,意思是二胡難,長笛容易,小號最容易。事實上,無論哪種樂器,都很難學好。除了向老師學習,妳還得靠自己努力練習。更何況班裏人數有限,每個人都得會壹兩件樂器,扮演壹兩個角色。
十年動亂期間,唐川壹度被封為農村“四老”,壹些會拉、會打、會唱的人消失了。十壹屆三中全會後,農村傳統文化得到恢復,串堂重新興起。年底的時候,在每壹個山村,每壹條路上,經常可以遇到拉拉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