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課堂,意在倡導對學生進行文化自信教育,讓他們感到身為炎黃子孫的自豪;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而發揚傳統文化。這是關系到炎黃子孫,鞏固學生文化基礎的重要舉措。在教育過程中,學校要立足於本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進而延伸到全民族、全世界的優秀文化遺產教育。
正確理解和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數人認為有用,說不出為什麽。當然,對於歌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有人認為現在的人不想聽不想看,傳承不傳承都沒用。不如做點大家喜歡的事。也有人認為搞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吸引力,沒有賣點,沒錢,還會虧損,不如不搞。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經過歷史的大浪淘沙的洗禮而流傳下來,已經顯示出了其優秀而旺盛的生命力,也是歷史發展進程的見證,是我們祖先智慧和智慧的結晶。我們有責任和義務保護它,並代代相傳。
什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是這樣定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壹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有關的物品和場所。包括:
(1)傳統的口頭文學和作為其載體的語言;
(二)傳統藝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雜技;
(3)傳統技藝、醫藥、歷法;
(四)傳統禮儀、節日和其他民俗;
(5)傳統體育和娛樂;
(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個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珍貴。在長期的生產和社會實踐中,在與自然的長期鬥爭中,在對美好未來的長期期盼中,中華民族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歷史悠久,被廣泛認可,影響巨大。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教育學生,不僅要學習本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要學習世界各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是子孫後代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中國每個人都應該樹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並以實際行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親身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不是這樣,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會逐漸流失,然後這個民族文化的根就會逐漸被遺忘或者淡化。民族文化是最有生命力的文化。那些只註重娛樂,優先通過文化賺錢的想法和做法,對民族文化是有害的。那些只講引進,認為外來文化好,卻壹味崇拜的人,無意中沖淡了民族文化。“洋為中用”是我們文藝發展不變的方針,但是盲目引進和吹捧外國,用“洋東西”代替民族文化的做法必須加以限制。用“音樂”代替文化應有作用的做法也需要調整,否則,藝術文化的應有影響力就達不到。
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課堂的原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課堂涉及兩個要求。壹方面,必須是國家有關部門或國際組織認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另壹方面,雖然暫時沒有得到認可,但在當地已經廣為流傳,適合作為中小學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這兩個基本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引入課堂。
堅持科學性原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課堂堅持科學性原則,首先,所選內容必須是公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次,要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選擇適合學生教育的。要避免基於主觀臆斷,個人好惡,什麽內容妳覺得好,什麽內容不好,隨意引入課堂。第三,科學前提正確,也可以選擇適合教育的當地傳統優質教育資源,並在此基礎上研究如何選擇課堂教育學生。
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課堂,要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教育學生的內容,在當地有壹定文化基礎的東西就容易開展。即使學校缺少這樣的老師,也會在當地找合適的社團成員做兼職老師。開展這種傳承教育,很容易被家長和社會接受。
堅持因校制宜的原則。學校要根據本校教師資源的實際情況,選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課堂。因地制宜選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是可行的,但不排除選擇其他非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在這種情況下,要考慮師資的問題,要考慮要選擇的內容。沒有老師,教育就無從開展。只有妳想選擇的內容和學校的老師壹致,理想才能變成現實。當然,教育難的問題也可以通過培訓教師來解決。
堅持繼承的原則。由於時間和歷史的限制,現代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壹定感興趣。作為教師,應該教育學生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不是為了所謂的學生學習興趣去改編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改編,就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了,原汁原味反而會沖淡傳承。不要以創新的名義隨意改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需要創新,但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我還是堅持傳承的觀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課堂的政策基礎。在中小學生中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活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引入課堂,是壹項重要的教育內容。這不僅是民族文化傳承的需要,也是對學生進行民族自豪感教育的內容。
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課堂的建議有法律和政策依據。2008年,我國教育部辦公廳下發文件(教體藝二部),《關於京劇進中小學試點工作的通知》。通知說:“為進壹步做好中小學京劇課堂工作,決定於2008年3月至2009年7月在北京、天津、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江西、湖北、廣東、甘肅等10個省(市)開展試點工作,並在試點工作的基礎上逐步在全國鋪開。”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各年級應學習的京劇劇目。京劇是我們的國粹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不難看出,中小學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已經引起了教育部的重視。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中開展京劇教學,就是將這壹非物質文化遺產帶入課堂教學。
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課堂是有法律依據的教育內容。第十壹屆NPC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於2011年2月25日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於2011年6月25日起施行。該法第三十四條規定:“學校應當按照國務院教育主管部門的規定,開展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法律是指令性和強制性的。根據法律規定,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必須按照教育部的部署開展教育。
教育部發布的《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要求:“地方和學校應當結合當地人文地理環境和民族文化傳統,開發具有地域、民族和學校特色的音樂課程資源。要善於把地方民間音樂(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音樂項目)運用到音樂課程中,讓學生從小受到民族音樂文化的熏陶,樹立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意識。”
對於音樂課的基本理念,課程標準要求:“應當把我國各民族優秀傳統音樂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通過學習,讓學生熟悉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培養愛國情操。”從這裏,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壹方面,我們應該繼承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弘揚民族文化。第二,我們要學習全人類的優秀文化,為我所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課堂的形式。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學生學習的課程資源之壹。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課堂的形式關系到教師的操作水平和學生的教育質量。
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課堂要與國家和地方課程相結合,國家和地方課程涉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要結合實際進行教育;結合校本課程和社區建設,學校可以積極開發校本課程,組織各類社區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就談談對課堂教學形式的壹些具體看法。
首先,開發和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校本課程。著眼於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按照校本課程建設的要求做好搜集整理工作,然後通過壹定的程序性研究,將其帶入課堂教學。作為壹門課程,不允許隨意找壹個資源,在課堂上教給學生。課堂是壹個神聖的地方,是壹個嚴肅的地方,是學生的生活場。因此,在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建設中,我們必須把握好健康、科學和教育。
二是有選擇的帶。對其他地方的壹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相當大的影響。同時我們學校有可以在我們學校使用的教師資源。這樣做可以豐富教學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
第三,可以以研究性學習的形式組織學生對家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采訪、整理和學習。他們還可以通過圖書館和網絡教室查找國內外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料,有條件的可以組織學生實地學習。既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熱愛文化的情懷,也有助於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學生的創新學習。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課堂教育,應當采取多種教育形式。根據學生的興趣,可以進行壹些符合學生興趣的教育,逐步發展為專業教育。可以進行課外人格教育,鼓勵學生根據興趣愛好自主學習。可以利用家長的資源對學生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教育。這樣既容易得到真實的傳記,又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揚起到積極的教育作用。
2012年5月9日
2018年4月24日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