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不同民族的繡花鞋

不同民族的繡花鞋

“土家族”繡花鞋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東縣野三關是土家族布鞋的發源地,其土家族註冊商標從事生產銷售。當地的湖北本土公司是土家人商標的唯壹合法持有人,當地從事繡花布鞋的工人已達1500人。至今保留了大量的繡花布鞋技術。

水族繡花鞋

水族人自稱(隋&;sup3& ampsup3),俗稱水家、水家廟等。,其現行姓氏水系來源於自稱音譯。水族主要聚居在貴州三都縣、荔波、獨山、都勻、凱裏等縣市,少數散居在廣西、雲南等省。

水族的鞋飾與雲貴地區的苗、瑤、壯、侗等民族有很多同性特征,喜歡穿帶鉤的繡花鞋。水族繡花鞋的制作工藝非常講究。先用筍幹剪出鞋底模型,用舊布壹層壹層加厚,做壹千層底。然後用絨布繡出裁剪好的鞋面具,圖案多樣,多為花鳥,有時在鞋頭繡上毛線球;最後,縫合鞋面和底部。壹般來說,壹個技術熟練的女人做壹雙繡花鞋大概需要2-3周的時間,普通女人完成的時間更長。

鞋底用布千層,鞋面頭用紅布,鞋跟用藍布。鞋頭向上翻成尖形,鞋面用絲線繡成底色圖案,再用馬尾繡卷曲成各種幾何圖案,圖案有花、雲等圖案。刺繡精美,做工精致。水族女性大多在莊重場合或走親訪友時穿著,搭配百褶裙和銀色紐扣上衣,非常優雅奢華。

董女式涼鞋

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廣西和湖南。由於該地區氣候濕熱,衣服以透氣性好的裙子、打底褲、涼鞋為主。這裏展出的是深受侗族婦女喜愛的繡花涼鞋。這鞋是布手工縫制的,鞋底是麻線。技術很講究。鞋子的造型也很獨特。只要後面有鞋幫,鞋頭用細長的布條與鞋頭連接,簡單活潑,經久耐用。花繡在細布條、尾巴等處,並點綴金屬片,突出了侗族刺繡的細致風格,展現了侗族多彩的傳統文化。這樣的鞋子穿起來不僅涼爽實用,而且美觀大方。

董繡花鞋

侗族人稱自己為耿、君或晉,漢族稱自己為董氏或董人。主要從事水稻種植,被稱為稻作民族。妳看到的是侗族婦女穿的繡花鞋。鞋子由千層棉線制成,鞋頭為雙梁尖頭。整個鞋面由藍布和紅布組成,正面繡有抽象的幾何圖案,中間是亮片。鞋後跟是用被劃成鉤雲圖案的黑布縫制的。

壯族的“背”繡花鞋

“背”繡花鞋是女性經常穿的。腳趾有壹個鉤子,像龍舟。有跟和沒跟兩種。鞋底比較厚,是砂紙做的。齊針、牽引針跡、混合針跡、線圈針跡、絨頭針跡、壓力針跡等。顏色方面,年輕人喜歡用底色明亮的白色花朵,如石榴紅、深紅、青色、黃色、綠色等,圖案有龍紋、雙獅保齡球、蝴蝶花、喜鵲等。老人常用黑色、淺紅、深紅等顏色,圖案有雲、龍、天地、獅、獸等。這裏展出的是壯族家“背”女的繡花鞋。鞋的鞋頭呈三角錐形,鞋頭呈“回頭”形。鞋面由藍布制成,繡有黃、紅、綠色線條的花草。鞋底采用美樂家材質,針腳細密,經久耐用。

不纏足的客家

在江西贛州的客家博物館裏,有壹批特別的繡花鞋,格外引人註目。這些繡花鞋比老傳統的三寸金蓮還要大。這是客家婦女出嫁時穿的繡花鞋,因為從不纏足,所以鞋子很大。

在中國歷史上,客家婦女是漢族婦女中唯壹沒有纏足陋習的群體。客家婦女為什麽不纏足?

專家認為,客家婦女和男性壹樣參加生產勞動,甚至連犁地、劈柴等大部分重體力勞動都由女性完成。生活和家庭的責任讓客家女性不得不有壹雙大腳來承擔,這也是客家女性不纏足的重要原因。當然,這不是唯壹的原因。客家婦女不纏足,也與當時客家人的生活狀況有關。客家人因為生活在山區,遠離朝廷倫理的約束,所以他們的生活習俗往往凍結在南遷的狀態,以相對封閉的形式延續。

客家傳統刺繡女鞋

“在江西贛州的客家博物館裏,有壹批款式奇特的客家傳統繡花鞋。綜上所述,這類鞋有三個特點:壹是鞋頭尖尖上翹,形似鳳嘴。”二、鞋面全部采用青色或黑色土布,鞋面用五彩線繡有牡丹、菊花、石榴、鳳凰、蝴蝶等吉祥圖案。貼邊和貼邊邊緣鑲嵌壹條彩色滾邊,使整只鞋看起來色彩鮮艷,富有層次感,莊嚴肅穆。第三,將鞋子的鞋跟和鞋面分成兩個不同的個體,即在制作鞋面時先預留鞋跟位置,然後用麻線將鞋面的左右兩端連接起來,交織成網,形成鞋跟。用這種方法制作的鞋子,跟普通鞋子相比,鞋跟非常柔軟,可以當拖鞋穿。

古代鞋子上的裝飾都有其特殊的含義,幾百年來壹直未變。唐宋時期的刺繡已經向精致化發展。這主要是由其所處的社會環境決定的。在男耕女織的封建社會,秦漢以前的鞋子沒有男女之分,但鞋尖必須向上彎曲。古人的鞋子,鞋頭必須做成方形的弧形上翹樣式,以提醒穿著者小心謹慎,不要東張西望。自古以來,女孩子都要學“針線活”,掌握刺繡。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審美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於是在女性中出現了壹種新的繡花女鞋。。與過去笨拙的尖頭鞋相比,這種鞋更加精致美觀,能充分展示女性婀娜柔美的體態,因此在女性中廣泛流傳,成為唐宋時期最流行的鞋型。

對比客家傳統繡花鞋與唐宋時期的“鳳尾鞋”,不難發現兩者有相似之處。這種曾經風靡中原城鄉婦女的鞋型,歷經數百年仍能保留在客家地區,不能不讓人佩服客家人在傳承漢民族傳統文化上是多麽的堅定和執著。

“客家人對漢族傳統文化的繼承並不是完全的照搬,還包括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和對自身文化的改造。客家人的傳統繡花鞋,雖然在外觀上與唐宋時期的繡花鞋幾乎壹模壹樣,但在細節上,比如鞋跟,卻有很大的不同。”

唐宋繡花鞋的鞋幫和鞋跟壹般是壹體的,即鞋幫的左右兩端縫合在壹起形成鞋跟。但客家人的繡花鞋是鞋面和鞋跟分開做的,用麻線織成的網做鞋跟。據筆者考證,客家人之所以要這樣做鞋跟,有兩個原因。首先,客家婦女通常在田裏工作。除了過年走親訪友,白天壹般不穿鞋。晚上幹完活洗完腳才會有短暫的穿鞋機會。這時候腳還是濕的。為了舒適,男人通常穿木拖鞋。女性受到封建禮教的束縛,為了達到“笑而不露牙,走而不出聲”的要求,只好換成布鞋。按照傳統的制鞋方法,為了使鞋面相當刮,往往在鞋面上墊上壹層竹殼,這樣鞋面雖然好看,但穿起來卻極其不舒服。所以客家人用柔軟的材料做鞋根,繡花鞋就是這樣做的,不僅在贛南客家地區流行,在客家地區以外的壹些少數民族地區也很流行。偶爾可以看到廣西毛南族的鉤編繡花拖鞋就是其中之壹。第二,客家婦女壹旦成家,就成為家庭中的主要勞動力。所以他們生活中需要的頭飾鞋襪,大部分都要在結婚前,也就是“姑娘”的時候,安排妥當。這種提前做好的鞋,穿的時候很難顧及腳的大小。如果按照老的傳統方法做鞋,壹旦腳變胖或變瘦,鞋子不合腳,就得拆掉重做。按照現在客家人用的方法,即使以後不合身,也只需要在不影響鞋面的情況下,收緊或放松鞋跟的麻線就可以了。

“從客家傳統繡花鞋制作中,也可以看出客家人在傳承傳統文化上是多麽的靈活和富有創造性。客家人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改造和超越了原有的舊文化,創造了具有獨特個性的新文化。這是客家人對待漢民族傳統文化的態度,也是客家文化在漢民族文化中獨樹壹幟的根本原因。

現在贛南的三南(龍南、定南、全南)、尋烏、安源等地,由於地處偏遠山區,不僅保留了大量的客家圍屋,還保留了許多客家風俗和文化遺跡。壹些客家婦女還非常珍惜她們結婚時和孩子小的時候穿的刺繡生活用品,如繡花鞋、繡花錢包、繡花童帽等。這些刺繡產品造型獨特,圖案誇張,色彩豐富。

  • 上一篇:如何做網絡營銷?
  • 下一篇:美國為什麽要對中國挑起貿易戰?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