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網絡文學網站和網絡文學刊物。因為網絡出版沒有選擇和限制,就像壹個文學愛好者,當壹個作者參與到網絡文學的創作和出版中時,他有著飽滿的熱情。他被壹種唐吉訶德式的激情所催促著去寫作、出版和寫作。
最早參與網絡出版的作者,壹定是有創作好作品的欲望,在這個“他界面”中成為大師。這種壹舉成名的偉大夢想支撐著他的創作熱情。然而,越來越快的出版和消亡就像壹列不可阻擋的火車,慢慢把他拉進了慣性的旅程。因為妳得吸引註意力,妳得像個玩泥巴的孩子。為了得到成年人的認可,妳必須不斷地寫作和出版,讓讀者熟悉妳的名字。
在線出版物或網站每天都有大量新作品。妳的工作只是九根牛壹頭發,滄海壹粟。怎麽才能脫穎而出?
正因為如此,網絡文學的創作者越來越陷入自欺欺人的怪圈,寫作速度越來越快。迅速出現又迅速消失,使得作者越來越不重視作品的質量,創作成為壹種慣性操作。機械的打字和快速的瀏覽扼殺了創作的活力和激情,所以他的作品質量越來越差是必然的。在很多文學網站上,同壹個作者每天發表七八篇作品是很普遍的現象。我們不禁感慨,他們真是高產作家啊!
這樣的創作連自娛自樂都算不上,哪裏來的創造力?網絡成名的夢想,其實只是壹種虛幻的理想。
第二,發表的悲傷。
互聯網是壹片自由的土地。正如很多人津津樂道的那樣: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絡的優勢在於它不像傳統媒體,壹篇稿件的命運不再取決於編輯的眼光,所以作者有充分的自由。但是,批評家們沒有看到,在傳統媒體中,編輯的選擇雖然苛刻甚至偏執,但至少讓我們在拿到壹本書的時候不至於無所適從。而且傳統文學媒體的編輯大多還是有很高的閱讀鑒賞眼光的,但是網絡文學期刊的編輯呢?恕我直言,就其專業性和欣賞水平而言,確實很難與傳統媒體的編輯相比。他們在屏幕上匆匆閃過的大量人物中找到了精品?他們似乎不太可能依靠作品的點擊技術來決定?但是,觀者的盲目隨意“點擊”又能說明多少問題呢?網絡出版如此虛無縹緲,幾乎無法與中學生辦的文學社團相提並論,因為至少有壹個“選擇”的過程,才能編出壹個社團出版物;而網絡文學只能把壹堆亂七八糟的東西按時間順序放在那裏。
在匆忙的寫作和出版中,文學成了完全的自娛自樂。這也是為什麽讀者享受不到來自網絡的好的原創作品。“提著籃子去叫賣”成了越來越多作者發表在網絡上的自嘲,而這四個字所表現出來的悲傷也是眾所周知的隨心所欲。有多少人在這個“跳蚤市場”脫穎而出?大多數人只能陷入自戀和虛偽的怪圈。出版和不出版有什麽區別?其實對於這種出版形式,甚至網絡本身(網站組織者、網絡文學期刊編輯等。)骨子裏有壹種天生的自卑。否則,著名文學網站“悅榕莊”為何要在其首頁醒目註明“本站已交作者稿費...袁”?它甚至為傳統媒體轉載的作品和作者名字編了壹個名為“to be no.1”的專欄——壹看這四個字就大概知道網絡文學刊物和傳統文學刊物有多大的不同了。
這樣的出版物是什麽?難道不是自戀嗎?
第三,讀書的悲哀。
我覺得大部分參與網絡文學創作的作者都有壹個好的初衷,這也應該是網絡文學刊物主辦方的初衷:那就是讓優秀的作品得到讀者的認可,而不是像傳統媒體壹樣在編輯部的“初審”中被刷下來。但事實上,網絡文學出版物的讀者真的那麽值得信賴嗎?屏幕上看書很匆忙,“快餐式”。讀者很少會在看完壹遍之後再回去讀,下載閱讀的可能性就更小了——畢竟上網人數和上網時間都是有限的。事實上,在互聯網上發表的作品,並沒有比傳統媒體更多的機會獲得關註。
網絡閱讀的隨機性也決定了網絡作品的壽命較短。像“榕樹”這樣的網站,每天都有上百個新作品。誰能在壹兩個小時內讀完它們?誰能保證有幾個人會認真熱情的讀幾部作品?隨機性成為主導閱讀的主要因素。讀者如何才能看到好的作品?即使是隨意閱讀壹部作品,匆匆閱讀又如何保證閱讀質量?在我看來,網絡作品帶給讀者的愉悅感更少。妳可能會說,妳可能會在網絡期刊和精英版上找到好的作品。但是,這取決於在線期刊和頁面的編輯。他們是如何從成千上萬的作品中找到優秀作品的?他們的選拔標準是否優於傳統文學媒體的編輯?我真不敢相信。
既然閱讀得不到保證,那希望優秀作品能被讀者接受的良苦用心就變得虛無了。
第四,點擊的悲傷。
科技時代,人們最迷信數字統計。網絡文學最重要的統計數據之壹就是點擊量。無論是論壇裏的帖子,還是網站上的原創作品,都是有點擊量的。當然,創作者也非常關註這個數字。但是這個數字對於壹部文學作品來說有多科學呢?點擊權在讀者手裏。瀏覽網頁時,鼠標的移動決定了這個數字。但是鼠標是如何操作的呢?決定讀者是否點擊的因素有哪些?不用說,隨機性是主導因素。鼠標如何隨機點擊?讀者為什麽會點擊這部作品?決定性因素只有幾個——網站的推薦,作品的標題,作者的名字等等。
網站的推薦取決於網絡編輯的判斷——網絡編輯的判斷水平和欣賞水平有多高?他們比傳統文學期刊的編輯強嗎?這個問題已經說過了。
作品的標題是壹個重要因素。這使得很多作者致力於作品的標題,只求壹鳴驚人。可惜妳的題目獲得了點擊量,這能說明妳的作品嗎?事實是大部分網絡文學作品都是靠這個來增加點擊量的,那麽這個點擊量能說明什麽呢?
作者的名字也是決定讀者是否點擊的壹個因素。所以很多作家為了驚艷,經常用奇怪的筆名。在我看來,沒有哪個時代的作家比我們網絡文學作家更註重自己的名字。為了獲得別人的認可,這些名字本身就包含了投機和媚俗——來自武俠小說和影視作品。因為他們的來源的流行,這些名字能被認出。但是名字能決定作品的好壞嗎?這樣,點擊量就成了壹門虛偽的科學,壹個徹頭徹尾的謊言。作者的知名度也來自於網絡上的炒作。我們已經多次看到了炒作的危害,卻不得不在網絡上再次遭遇這種欺騙。除了網站的炒作,作者本身也經常變換炒作的手法——有些作者到處匿名發帖,把自己的作品吹噓到讓人無法忍受的程度。我是壹個網站BBS的版主。這個頁面是外國文學頁面,但是有壹個作者壹天三次在上面發帖。我刪了無數次,都沒能澆滅他的熱情。他居然在外國文學版面上吹捧壹個只是中學生的“著名作家”(也許是他自己)。妳怎麽想呢?發這種無關痛癢的帖子,目的只有壹個,就是提高自己名字和作品的“知名度”——這樣的“知名度”所贏得的“點擊量”有多科學?
第五,批判的悲哀。
判斷網絡文學好壞還有壹個標準,可能是評論和回復。據我所知,大部分網絡文學網站和刊物都非常重視讀者的評價和回復。就像傳統媒體發表的作品壹樣,讀者的反響就是對作品最好的肯定。傳統媒體刊登了作品,讀者和評論家的反應顯示了作品質量的影響。但是對於網絡文學的批評和回復呢?能體現作品的質量嗎?大多數網站認為它是科學的。其實批評和回復也是隨機的。實際情況是很多作品被評價,無法解釋作品。作者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經常讓朋友回復帖子,寫評論。在網上,很多被回復和評論的作品質量不高或者引起了讀者的反響。相反,大部分的回復都是因為對這部作品有話要說。讀者的話語權取決於作品是否給他們留下了說話的機會。比如妳在網上發布壹個真實的作品,肯定不會比妳發布壹個所有人都能回答的問題得到更多的回復。這樣,回復和評論其實沒有任何意義。
由於閱讀的隨意性和作品的繁雜性,批評家很少關註網絡作品——試想壹下,如果網站聘請壹位批評家來主持,按照批評家的學術態度去閱讀和研究這麽多的作品,那該是多大的工作量啊!所以網絡文學只能任其自生自滅,網絡出版也因為缺乏培養他的土壤而無法造就壹個好作家。
我曾經以為網絡文學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榮耀和夢想,但現在看來,它註定只是壹個被驗證的假象。意識到這些悲哀,妳不禁感慨:互聯網能給文學帶來什麽?
【後記】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認真談談所謂的網絡文學和網絡寫作。應該說,今天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作家、評論家,都不願意站出來直接面對網絡文學的存在。很重要的壹個原因就是因為不知道未來會是什麽樣子,所以大家都害怕“犯錯”。就像上世紀80年代“朦朧詩”出現的時候,很多批評家和詩人跳出來批評它或者提倡它,甚至在全國範圍內引發了壹場關於“朦朧詩”的大辯論。後來證明,批評“朦朧詩”的人自己也證明了他們詩歌觀念的保守性。但是,批評總是好的,批評總能證明我們有腦子。問題是現在的人好像越來越世故了,批判圈裏沒有人說話。因為大家都害怕以後證明自己是錯的。我覺得大家會對網絡文學的質量有眼光。《榕樹下》點擊量最大的文章《女人的長發》由著名文學刊物《大家》發表,並沒有對讀者產生影響。這個點擊量可靠嗎?互聯網是壹種新媒體。它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為當代文學做出應有的貢獻。不應該是這樣的。寫這篇文章是我腦子裏的壹個洞,願意拋磚引玉,得到朋友們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