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十年代出生的新人類有自己鮮明的標誌。伊妹兒、小貓和老鼠早已被踢出年輕壹代的在線詞典,越來越多的新詞正以閃電般的速度傳播。“偶爾粥”“暈,樓主剛從火星回來?”、“我是壹個8歲的素食女孩,我是壹只素食恐龍”、“那素食蝦呢?”.....這些都是新新人類的網絡語言。
網絡是壹個虛擬的世界,受到網費和網速的限制。為了提高交流的效率和信息量,它自己的“Q字和Q詞”應運而生,為日常語言註入了新鮮血液。
新新人類都是年輕人,有很強的創造力和模仿力,善於並願意接受新事物,這也是網絡語言會不斷創新的原因。
q語是古漢語新時代的烙印,還是把純漢語引入歧途了?
網絡語言顛覆傳統寫作習慣,幾家歡喜幾家愁。
“周末GG(哥哥)大學回來給我帶了很多好東西,都是‘連’(我)很‘粥’(喜歡)。至於“醬紫”(這樣),“我”(我)答應GG陪他逛街吃KPM(肯德基,披薩,麥當勞)……”相信很多人看完這段話會很困惑,但這是天津壹名中學生作文中的壹段話。如今,這些時髦的網絡“新語言”已經成為許多青少年談論的常用詞。
走進學校,隨處可以聽到“恐龍”、“青蛙”、“灌水”、“BF”、“MM”等網絡語言,有的同學甚至在作文中將其作為書面語。這就給我們提出了壹個問題:網絡語言到底是新新人類的文字遊戲,還是現代漢語的積極發展?應該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學生時尚有趣。為什麽不用它們呢?
據天津新華社報道,天津市第四十三中學高壹女生李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網絡語言生動幽默,使用起來非常方便時尚,很受學生歡迎。她還告訴記者,任何人在網上和別人認真聊天,都會被別人取笑。
也有同學告訴記者,語言的使用要不拘壹格,生動有趣的網絡語言其實和相聲、小品壹樣,也是語言魅力的體現。很多暢銷的網絡小說,比如《第壹次親密接觸》《豬的日記》等,充斥著“少女”“青蛙”等網絡語言,讀來令人耳目壹新。如果把這些詞換成正統的表達方式,可讀性會差很多。
記者登錄了國內幾家網站的論壇和聊天室,滿眼都是看似無法理解的網絡語言:“蛋白”的意思是“傻逼、白癡、神經質”,“尷尬”必須說是“入門”,網絡新手叫“新手”,網上留言叫“灌水”,“非常s”形容拐彎抹角,而最常見的出租車(。
教師認為網絡語言沖擊了語文教學。
家住天津市和平區的徐女士偶然在女兒的日記裏發現了這樣的話:“...沒想到閨蜜竟然騙我,TMD(操),7456(氣死我了),恨不得壹腳把她踹死。”徐女士看完不知道說什麽好,直到女兒解釋才明白。徐女士無奈地對記者說:“這是什麽?日記變成了密碼本,完全看不懂!看來我和孩子之間已經有了‘網絡鴻溝’。”
家住天津南開區的肖楠,小學時就擅長寫作文。進入中學後,小楠開始愛上網絡。最近老師在壹次家長會上說,小楠的作文讓他有點摸不著頭腦,什麽“PF(佩服)”“BT(變態)”“4242(是)”都用上了。小楠媽媽打開女兒的作文,看到老師們在到處用紅筆畫圈欄,都是“看不懂”的網絡語言。
有些家長還認為,如果孩子沒有受到網絡語言的影響,就應該讓他們遠離網絡。但是孩子們都反映網絡世界豐富多彩,利用網絡可以獲得很多知識,這讓家長們左右為難。
專家寬容比絞殺更重要。
專家表示,網絡語言也是壹種語言實踐,它在學生中的流行說明它具有生命力。但是,如果大部分人不能理解網絡語言中所寫的東西,從而影響交流,失去了語言的意義。同時,老師和家長也要以寬容和理解的態度對待這種現象。
王說,在語言的長期發展中,會出現壹些新詞,有些是至關重要的,有些會被淘汰,而這些網絡新詞中有壹部分可能會成為漢語中的新詞。網絡語言是對年輕人的壹種調侃性語言,也有壹個生命力的問題。我們對網絡語言應該有壹個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過程。不要對網絡語言的出現大驚小怪,視其為洪水猛獸。
天津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唐繼孚認為,社會發展越快,語言的豐富和更新也就越快。對於新興的網絡流行語,我們不能簡單的去評判其對錯。它進入人們的生活需要壹個逐漸接受的過程,所以容忍網絡語言比扼殺它更重要。現在很多老師和家長都擔心作文大量使用網絡語言會影響孩子的考試成績。這種想法其實是不科學的。在中國大力提倡全面素質教育的今天,素質教育取代應試教育是必然趨勢,壹些活潑的語言將不再是高考作文中的禁忌。
天津市社會科學院輿情研究所所長王來華表示,網絡語言作為壹種靈活的表達方式,與常規語言相比新穎、簡潔、幽默,我們應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同時,要加強對網絡語言的研究,分清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不健康的,加強對學生使用規範語言的正面引導。畢竟,傳統語言有其深刻的文化和歷史內涵。
天津市求真高級中學高級教師王說,由於網絡語言的影響,壹些學生的作文中會突然冒出網絡詞語。壹些年長的老師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麽。在正常教學中,我們要求學生盡可能用口語寫作文。我們可以看壹下他們的作文,但是有些同學還是用“酷”“卡哇伊”之類的詞。他認為,如果不加以引導,學生很可能會養成語言文字使用不規範的壞習慣。
天津市求真中學的高級教師王壹鳴指出,學生們面臨著考試和升學的壓力。在這樣的現實條件下,如果他們盲目使用網絡語言,只會給自己帶來“不安全因素”。閱卷老師壹般不買網文,會直接影響分數。
網絡語言會產生另類文化嗎?
如今,網絡交流日益成為人們生活的壹部分。隨著網絡傳播的普及,壹些新興的網絡語言正在逐漸影響人們的生活。如果妳不懂網絡語言,就很難被視為網民中真正的壹員,就像不懂英語很難與世界接軌壹樣。
互聯網的另類聲音在互聯網上。如果妳把壹個漂亮的女孩叫做美女,肯定會讓網友噴飯——太俗了。網上的美女叫“美美”。發明這個名字的網蟲壹定有相當豐富的藝術細胞,因為女孩的眉毛可以成為構成美的關鍵因素之壹。
在中國的傳統詞匯裏,東施就是壹個醜女的代名詞,叫她有效果。但是在網絡上,醜女有壹個更可怕的名字:“恐龍”!如果前面再加三個字:食肉。壹切都結束了——沒人敢招惹壹個醜陋的“婊子”。
以上只是壹種網絡語言,來源於中國的傳統詞匯,卻被網蟲賦予了新的含義。通常非常生動易懂。“伊妹兒”和“美美”是伴隨著互聯網誕生的第壹個詞。
此外,新詞的誕生歸功於網民自身的創造。比如美國不是指生產大米的國家,而是美國。網友打招呼,壹般不會說“我來了”“我要吃飯了”等無味的白話。
在互聯網上,數字語言不可小覷。如果妳是互聯網新手,除非妳有破譯密碼的天才,否則妳永遠不會理解數字語言的真正含義。很多現實生活中的戀愛專家就是這樣栽在網絡上的。
網絡語言也包括許多拼音或英文字母縮寫。起初主要是網癮者為了提高網聊效率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特定的語言。比如“BB”的意思就很復雜。可能是寶寶,可能是孩子,可能是愛人,也可能是和妳分手——拜拜。
生氣的時候可以選擇壹張板著臉的臉發,心情好的時候可以選擇壹個笑的卡通形象。有許多符號代表不同的意思。網絡語言種類繁多,很難壹壹列舉。其中的意義,酸甜苦辣,還得網友們自己去品味。
網絡語言對語文教學的影響。
壹個小學老師打電話來說,現在的學生都是“哇”“酷男”,讓人很迷茫。更可怕的是,有些學生的作文,尤其是日記、周記,充斥著類似的語言。據了解,學生都是從網上學習的。老師呼籲,現在學生上網越來越多,學生在打基礎。如果不控制網絡語言,很可能會對傳統形式語言的學習產生負面影響。
北京小學副校長李明新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要客觀看待網絡語言對學生的影響,不能壹棍子打死。語言反映壹定的社會現象。如果壹種新的語言已經被社會認可,對社會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我們不能也不可能人為地阻止它。比如壹些流行的俚語、俗語,生命力很強。事實證明,這些語言對社會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如果是江湖俚語之類的不健康語言,應該堅決制止。
白雲路小學教師張金芳認為,傳統的語文教學比較正規,語法和詞匯的運用都很講究。但是網絡語言不壹樣,隨機成分太多。單純地排斥網絡語言是不明智的,畢竟它在某種程度上是很多學生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但如果妳就這麽算了,那就不行了。與此同時,也有壹定程度的把握。比如我的學生文章中有個別網絡語言,我不會指責,而應該理解其真實含義。畢竟,我們對待新類型語言的方式不應該是逃避,而是學會如何面對它們。
面對老師的擔心,裏面很多同學並不認同。壹位昵稱為“甲蟲”的小網友告訴記者,我們小時候愛看動畫片和電視,現在沈迷於網絡。我們知道我們需要什麽語言。我討厭那些冗長無聊的話。明明壹句話或者壹張圖就能說清楚的事情,為什麽還要拐彎抹角?
語言發展無法拒絕網絡。
記者從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了解到,國家對報紙、期刊、雜誌上出現的文字有相應的規定。但對於具有媒體性質的網絡語言,目前還沒有專門的規定,相關部門也在討論相應的措施。
國家語委相關人士表示,網絡語言是否規範並不是很重要,關鍵是看它是否有生命力。語言是活的,壹直在變化和發展。網絡新詞的出現,主要還是看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滿活力的網絡語言能夠經受住時間的考驗,我們可以在公約建立之後接受它們。畢竟,在某種程度上,它們是我們互聯網時代的反映,同時,它們也可以豐富中國的語言。壹些專家專門收集新單詞。
壹位語言學家認為,人們應該對網絡語言采取更積極的態度。縱觀歷史,人類每壹次新文化的興起都會帶來壹些新詞。更不用說,比如最近幾年,熊市、牛市等中國股民專用名詞,已經遠遠超出了股市的適用範圍。現在的孩子都已經從讀圖時代長大了,他們需要更簡單、更生動的交流工具。網絡語言的出現,與其說是為了滿足新壹代的需求,不如說是語言發展歷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