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發展已進入新階段,比較中美農業生產模式對當前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美國農業的生產方式和生產力是世界上最發達的。美國農業的成功固然得益於其獨特的農業資源,但與農業及相關產業經過百年歷史演變和市場競爭形成的組織結構和管理機制所形成的競爭性生產方式密切相關。中國農業是世界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分析中國農業生產方式的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和實現現代化的前景,必須將其與美國農業聯系起來,借鑒和吸收其經驗教訓。
(A)中國的農業生產者在專業化和規模上明顯不同於美國。
美國農業以家庭農場為主,約占各類農場的87%,合夥農場占10%,公司農場占3% (1987)。因為許多合夥農場和公司農場也依賴於家庭農場,所以美國幾乎所有的農場都是家庭農場。可以說,美國農業是在農民家庭經營的基礎上進行的。
同時,由於農產品市場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和資源的大規模配置,促使農民分工,生產要素向優勢農戶集中。專業化和集約化生產加速了農民之間的合並和重組。從農場數量和土地規模來看,1950的農場總數為565萬個,擁有土地48645438+0萬公頃(含農田、牧場和飼草料地,下同),每個農場平均擁有土地86.20公頃。到1998,農場總數下降到219000,土地385988700公頃,平均每個農場176.04公頃。農場數量減少61%,平均規模翻倍。然而,這壹過程並不平衡,農場數量減少的速度正在逐漸減緩。50年代農場數量平均每年減少16.85萬個,60年代平均減少101.3萬個,70年代減少565438+萬個,80年代平均減少2.94萬個。20世紀90年代,農場總數穩定下來。農場總數的下降增強了農民的產業競爭力。同時,那些不適合現代農業經營的農民重新定位,轉行進入城市,自然完成了農業勞動力向二三產業和城市的轉移。目前美國農業人口比例已經從1910年的32%下降到l.8%%。
我國農業生產主體自20世紀80年代初農村改革以來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民家庭逐漸成為我國農業生產活動的主體,類似於美國。然而,由於中國人多地少,人均農業資源較低,農民家庭的土地經營規模很小,每戶只有0.5公頃,農田結構分散。從農村就業結構來看,我國農村勞動力從事第壹產業(農業)的就業比例仍然高達70%,農村非農勞動力的就業比例仍然很低。大量農村人口留在農業,制約了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的進壹步提高。
(二)與美國相比,我國農業生產和經營的現代化水平仍處於初級階段。
農業現代化是用先進的農業機械和農業技術改造傳統落後農業,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過程。壹般包括三個內容:壹是農業機械化,即用現代化的耕作機械和灌溉設備代替人工和畜力、農具,盡可能投入機械設備使用,以節省勞動力;第二,技術現代化,通過采用化學和生物技術,改良和增加作物品種,提高產量水平;第三,管理現代化,即將工業部門先發展起來,再成熟的管理方法和經驗引入農業,形成生產、加工、銷售的農業。
美國農業資源結構的特點是人多地少,勞動力供給多。所以在要素市場上,勞動力價格相對較高。這種市場價格信號誘導農民選擇勞動力替代技術,於是美國農業的技術革命從機械技術開始。農業現代化經歷了農業機械革命、化學革命、生物革命和管理革命(不排除它們的交織)。美國的農業機械化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即內戰前後至1910的半機械化農業時期,1910至1940的基本農業機械化時期,20世紀40年代初至二戰結束的基本農業機械化時期和二戰後的完全機械化農業時期。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地價飛漲,土地利用率的提高成為農業現代化的突出矛盾。美國農業現代化的重點是采用生物和化學技術提高土地產出率。同時,農業機械本身的改革和應用仍然伴隨著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不僅高度重視農業生產技術的現代化,而且高度重視農業組織和管理的現代化,大力推進農業專業化、壹體化和社會化。專業化主要有三種形式:地區專業化、部門專業化和經營專業化。到1969,美國90%以上的農場都專門生產壹種產品。據美國專家測算,僅此壹項就將使美國農產品產量提高40%左右,成本降低50%?80%。與此同時,美國加速了農業管理革命,壹方面將工業部門的管理技術應用於農場管理;另壹方面,在建立高度發達的農業基礎設施的基礎上,將農業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形成統壹的農業綜合體,實現產業化經營。美國工業發展受二戰分割,現代化特征逐漸顯現,設施農業得到加強,支撐了其在世界農業中的強勢地位。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
壹是機械化水平進壹步提高。從二戰到60年代中後期,各種農業機械迅速增加。1945-1965年,拖拉機增長103%,谷物聯合收割機增長179%,其他類型機械數量也大幅增長。此後機械數量增長緩慢,逐漸穩定,部分機械有所下降。但是機械質量和性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1965年每臺拖拉機平均功率36.8馬力,1986年增加到66.6馬力。在壹些困難的作業領域,如土豆、甜菜、西紅柿和葡萄,收割已經機械化。畜禽養殖已經實現了自動化和產業化。目前,農業機械結合計算機和衛星遙感等技術,正在向高度自動化和精密化發展。
二是實現以化肥農藥廣泛應用為特征的農業化學。二戰後,美國的化肥消費量在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急劇上升。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化肥投入水平的提高和化肥生產中有效成分的不斷提高,化肥的使用量呈下降趨勢。第三,集約化經營和產業化,專業化生產和社會化服務。20世紀70年代以前,南方的壹些煙草和棉花農場還是勞動密集型的,現在大部分已經成為大規模的機械化農場。目前美國農場的平均規模達到了176公頃,其中大型農場達到了1200-1600公頃。機械化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經營成為主要經營方式。而且農業發展過程中,分工越來越細,產業化程度越來越高,農場規模的擴大也促進了專業化程度的提高。小型農場(年產值10萬美元以下)占83.6%,農業產值僅占34.2%;中型農場(年產值65438美元+000-50萬)占14.2%,農業產值占38%;大型農場(年產值50萬美元以上)僅占2.2%,但其農業產值占27.8% (L98)。農場專業化比例達到較高水平,棉花農場為79.6%,蔬菜農場為87.3%,大田作物為8l.1%,園藝作物為98.5%,果樹為96.3%,肉牛為87.9%,奶牛為84.2%,家禽農場為96.3%。
隨著農業專業化程度的提高,各種服務農民的組織和合作社大量發展,產前、產中、產後的社會化服務非常周到。目前服務機構的主要類型有:各種大型生產資料公司;向農民提供信貸的銀行和信用社:農民自己組織的各種合作社;農民自己組織的各種協會和農貿市場。
進入80年代中期後,中國傳統農業在制度創新、價格機制、非傳統要素投入、市場體系建設等方面開始向現代農業目標邁進。但與美國現代農業相比,中國農業發展有不同的特點:
1,農業資源比較貧乏。人多地少,人口密度高。客觀上講,必須珍惜農業資源,走現代農業發展之路,提高農業資源產出水平。
2.非農經濟發展到壹定程度,為現代農業發展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在農業產量不斷增加的條件下,非農產業快速發展,農業增加值比重快速下降,中國參與國際經濟的能力增強,為中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了低廉的價格要素等有利條件,但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能力還比較脆弱。
3.我國農產品短缺狀況長期得到緩解,為農業結構調整創造了有利條件。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過20多年的發展,糧棉油等基本農產品實現了“供需基本平衡,豐年有剩余”,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可以通過區域化、專業化、優質化來實現。
4.農耕水平已經很高了,要促進農業的全面發展和升級。1996-1998期間,中國每公頃糧食產量為4821公斤,美國為5380公斤,世界平均水平為2022公斤。中國的糧食單產已達到世界較高水平,但在結構調整和質量提高方面還需努力。
5.城鄉經濟二元結構仍然十分明顯。中國擁有龐大的農村人口,與城市人口相比,城市化指數明顯低於許多國家。這說明我國城市化水平雖然有所發展,但城鄉人口分布仍極不合理,我國約50%的從業人員從事農業種植和養殖。大量勞動力分布在農村,許多農業剩余勞動力需要快速轉移。否則,農業勞動力資源水平難以提高,將影響現代農業和農村的發展。
可見,我國與美國的農業現代化水平相比,差距較大,農業發展水平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中國要實現農業現代化,仍然需要揚長避短,在提高土地生產率的基礎上,大幅度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