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提出了做人的七德,就是“居善、心善、性善、言善、善政、善事、時善”。住在好的地方,要謙虛;善良寬容;要善良,要善良;說好話,說實話;善政,正直;擅長事物,展現自我;做好事的時候,要抓住機會。
老子對“七性”的論述,是建立在“水”的概念之上的。老子說:“善如水。水為萬物之善而不爭,水為眾人之惡,所以是寥寥數語。”他認為世界上最好的東西是水,水滋養萬物,但從不為自己謀利。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看似不利,但涓涓細流最終匯成江海,勢不可擋,水才能逼近道的最高境界。同理,人生的選擇也應該有這種水的境界。只有“不敢為天下先”,以不爭無私的“未來為先”精神,才能最終達到內聖外王的目的。在此基礎上,老子提出了“七善”原則,即“居善、心善、慈、仁、言善、信善、政善、事善、時善。”老公也不吵,所以也沒什麽特別的。“意思是生活的地方要自然平和,沒有世俗紛爭的地方;精神狀態要穩定、平和、有思想;為人善良無私,與人相處時善良大方;對人說話真誠,講究信用;政事要光明磊落,寬嚴相濟;做事要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優勢;行動時選擇好時機,要堅定果斷。只要滿足這七個要求,就沒什麽好擔心的。“七善原則”體現了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剛柔並濟”、“以弱勝強”、“不敢為天下先”、“退壹步海闊天空”的思想,概括起來就是“從背後取敵”的理念。在看似無可爭議的情況下,壹切都在第壹位,最終達到自己的目的。把老子的這“七善”運用到人生的選擇和職場的規則上,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七好之壹:住在好地方。
用“住得好”的原則來指導自己的職業選擇和職業規劃,對職業發展的成功具有重要意義。“住得好”的核心是始終處於有利的位置,比如壹個合適的單位,壹份適合自己專業特長的工作,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工作氛圍或者壹次優秀的績效考核,這些都是“住得好”的表現。要做到這壹點,首先要在擇業時考慮自己的誌向、專業、興趣愛好等更符合自己性格特點的因素。其次,要在工作中建立自己的競爭優勢,並不斷完善和提高,從而處於有利地位。第三,“住在好地方”還要求能夠“擺脫所有人都討厭的東西”。比如在工作的選擇上,從機構的基層工作做起,逐步成長,這樣既可以積累經驗,又可以熟悉和了解機構的整個工作或生產流程,從而為自己的發展打下基礎。
七善之二:心善。
老子的“善心”主要是指人的心態平和,謀略周到,這在人的長遠職業生涯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心態平和,就是能夠適應組織的變化,正確對待和處理名與利、得與失的關系,尤其是在獲得加薪升職的過程中,保持平常心和穩定的績效水平。深思熟慮要求人們在職場中謹慎行事,尤其是在處理人際關系時要避開陷阱,以免犯下不該犯的錯誤。此外,“善心”還意味著擁有寬廣的胸懷和豐富的知識,尤其是對於領導者和管理者來說,這是樹立自己權威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
七善之三:善與仁。
用今天的觀點來看,“善良”就是講人情,講人際關系或者社會關系。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人情和人際關系都是重要的生存手段。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涉及到社會需求,很大程度上就是這方面的內容。現代社會,每個人都在壹定的社會環境中生活和工作,社會交往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社會交往越廣,成功的概率就越高。通過這種社會交往,不僅可以滿足人的需求,而且這種滿足感可以讓人覺得自己受到了尊重。在這種狀態下,社交帶來的尊重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可以達到激勵人們努力工作的目的。所以,社交是每個職場人成功的基本條件。在與人交往的具體技巧中,關鍵是要懂得人情世故,要寬厚善良,要有同情心,也就是要能享受別人喜歡的,能悲傷別人感受的,這樣才能讓自己跳出自己的小環境,融入到社會環境中去。
七善之四:善言善信。
孫子曰:“將軍:智、信、仁、勇、嚴。”(《孫子兵法》第壹章)說的是,統帥不僅要懂得打仗(智謀),還要講究信用(守信)、愛護士兵(仁)、勇敢(勇)、管理嚴格(嚴)。“信任”這個詞在這裏指的是信用和誠實,成語“壹諾千金”也是這個意思。壹般來說,信用與個人能力無關,主要與個人道德水準有關。因此,信用問題不僅涉及個人素質和威望,還影響權力和責任。因為壹個沒有信用的人,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權力基礎,也很難達到影響他人的目的。在當今的商業社會,信用已經成為衡量壹個人的可靠性和價值的重要尺度。壹般來說,有信用的人受到所有人的歡迎,而沒有信用的人則傾向於孤獨。無論是領導、管理者還是普通員工,是否有信用已經成為影響其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因素。從組織的角度來說,領導者和高層管理者要把自身的信用問題與組織的管理制度、具體工作要求和管理技能有機結合起來。比如,領導和管理者的承諾要有制度的保障和支持,尤其是在加薪升職等重要的人事決策上。制度的保障可以增加透明度,從而減少員工的不公平感。其次,出於各種原因和考慮,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要說壹些“善意的謊言”,甚至是壹些違心的話,但只要這種“謊言”或違心的話不違反基本的道德規範和原則,都是可以接受的。因為這種“善意的謊言”主要涉及管理技巧,與個人素質關系不大。
七好中的第五好:善政。
所謂“善治”,講的是人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對於領導者和管理者來說,要實現“政治善治”,首先要對壹個組織或部門的目標、可支配資源以及各種相關利益群體之間的關系有壹個清晰的認識,這是“政治善治”的基礎;其次,根據組織的目標制定具體的行動計劃,在此基礎上,通過有效的激勵,引導和帶領妳的團隊和下屬創造性地完成組織的工作。在員工層面,“政治善治”主要表現為自我管理,包括不斷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績效水平,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以及制定有效可行的職業發展規劃,並逐步實現這些目標。
七件好事之六:好事可以做。
發揮自己的優勢,永遠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永遠做自己能做得比別人好的事。這就是“把事情做好”。首先,“把事情做好”並不是追求壹個完美的狀態,壹個要做到最好的目標,壹個要做到最好的策略,壹個要做到最好的計劃等等。,而是強調對自己能做到最好的理解。要達到這個水平,人要知道自己最擅長什麽,或者能提高自己的競爭優勢。但遺憾的是,有些人壹輩子都不知道自己的職業誌向。他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麽,不願意接受挑戰,對自己缺乏信心,害怕失敗,失去現有的工作。有些人有野心,卻不知道如何實現。這種心態讓他們整天忙忙碌碌卻收獲甚微。其次,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人的能力和優勢也在變化。我們應該準確理解和把握這壹變化,並在此基礎上不斷建立和鞏固我們的競爭優勢。
七好:當妳好的時候。
抓住機遇,規避風險,堅定果斷,毫不猶豫。這是“做好人的時候”。要做到這壹點,我們需要改變我們的傳統思維習慣。比如,要想讓壹個人的能力、業績、成就得到上級、同事或下屬的認可,就必須改變傳統的“謙虛謹慎”的謙虛思維和“只做不說”的低調思維,“做了再說”,但“說了”壹定要有藝術性,恰到好處。所謂“不唱就壹鳴驚人”,就是“好的時候。”在職場上,很多機會都是稍縱即逝的。要“主動”,不僅需要專業或技術上的優勢,更需要長期的積累,還需要敏銳的觀察分析能力,才能及時抓住先機。
老子的“七善”原則是壹種系統的思維方式,其中“居善”是基礎,“慈、善、信”是對人的道德品質的要求,“善政”註重人的競爭優勢和能力,“善事”強調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善時”是方法和手段。如果我們能達到這七個方面的要求,就說明我們已經達到了凡事精益求精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