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中醫,也叫中藥,與中國的中醫同源,漢唐時期從中國傳入日本。但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他們走了不同的發展道路。日本中醫重視中醫經典古籍。與中國不同的是,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日本的中醫很少演繹出新的中醫理論和觀點,相反,他們不斷試圖充分解釋中醫經典中晦澀難懂的理論。就像這樣,日本的中醫,在壹定程度上,更多的保留了漢唐以前中醫的原貌。這為後人學習中醫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尤其是對主張中醫回歸經典的人。
那麽日本的針灸有什麽特點呢?
1.針的感覺很輕,容易接受。
日本的針灸針大多很細,直徑為0.14mm,和人的頭發粗細差不多。另外,針刺入皮膚的深度極淺,連時針都無法停留在皮膚上。所以患者很少感覺到針刺,同時減少了恐懼和不適。
2.療效好,標本兼治。
說到這,很多人會懷疑這麽輕的針感能否保證療效。答案是肯定的。在任何疾病的治療中,日本針灸首先重視調節人體的整體狀況,提高人體的自愈能力,幫助身體自我恢復。其次,有針對具體病情的針對性治療。比如用日式針灸治療急性腰痛患者,首先會考慮患者的身體狀況對扭傷恢復能力的影響,甚至會考慮患者扭傷傾向與身體狀況的關系。同時,他會先對患者的身體狀況進行整體治療,必要時再對急性腰扭傷進行針對性治療。這種治療思路的好處是:首先,增強機體的自愈能力,再加上針對性的治療,會加速損傷的修復。第二,身體失衡導致的其他疾病或癥狀的患者也會在這個過程中恢復甚至痊愈。這在臨床上很常見。經常會有患者因為某種疾病來看病。當療程結束後,不僅這個問題會好轉,其他長期存在的問題如失眠、便秘等也會好轉。其實這就是治標和治本統壹的過程,日本針灸稱之為“根療”和“絡療”。
1.日本針灸理論
如前所述,日本中醫的理論是中國傳統的中醫理論。更具體地說,是以漢唐以前的《黃帝內經》、《難經》、《傷寒論》中的臟腑經絡系統理論為基礎。這是日本針灸的核心理論。這個理論是在反復臨床實踐的基礎上,綜合古籍中的各種觀點總結出來的。所以簡單明了,還原了傳統的中醫經典理論,沒有過度的引申和強行的解釋,只基於臨床合理的推斷和對經典理論的深度挖掘。與目前國內中醫主流理論框架不同。例如,經絡是針灸的關鍵理論概念。在人民衛生版出版的《中醫高等教育》教材《經絡與穴位》中,對經絡功能有壹個籠統的定義,即“活絡氣血,聯系臟腑,反應癥狀”。這是我們現代學者對經絡功能的總結,但這是對經絡功能正確全面的解釋嗎?這個問題值得我們考慮。至少具體經絡的作用沒有搞清楚。比如肺經和其他經絡有什麽區別?經絡是如何運行氣血的?妳如何聯系相關機構?這些問題都不清楚。然而,日本針灸理論為解釋這些問題做出了有意義的嘗試。試想壹下,如果我們能把壹個臟腑的功能和它的同名經絡區分開來,那麽針灸治療的目的就能更明確了,不管是治療經絡還是臟腑。另外,了解這些問題對更好地理解中醫經典理論的框架有很大的幫助。尤其是對於剛開始學中醫的同學來說,選擇壹條正確不迷茫的路往往比努力更重要。(這些問題會在臟腑經絡系統壹章討論。)
此外,《傷寒論》的內容被合理、恰當地融入了針灸理論,使中醫理論更加完整、實用。
2.針灸實踐的特點。
1.註意針感,尤其是醫生的手感。
這種針刺感不僅是患者的感受,也是醫生在針灸時的感受。先說病人的感受。因為每個患者的身體狀況都不壹樣,即使是同樣的針灸手法,同樣的刺激,患者的感受也可以因人而異。比如有壹種艾灸方法叫“知熱灸”,要求將艾條點在患者皮膚上,患者皮膚壹有溫熱感就更換艾條。所以換艾條的時間不是固定的,要看患者的感覺。日本針灸還有很多技術是以患者的感覺作為治療的參考標準。
其次,醫生的感覺,主要是針灸師的手接觸患者皮膚、肌肉等結締組織時的感覺,包括觸覺、溫度等,是更重要的治療標準。中醫古籍《難經》中的壹句話“知針者信其左;不知針者信其右”,強調了針刺過程中醫生右手感覺的重要性。在臨床上,以醫生的感受為治療標準的意義在於,很多時候有些疾病的反應是患者自己無法察覺的,同時患者也無法對療效做出及時準確的主動反饋。此時,醫生可以通過用手觸摸或用眼睛觀察得到反饋信息,作為判斷病情和治療的依據。簡單來說,醫生把自己變成了體檢的機器。不同於醫院裏那些檢查設備,醫生是憑自己的感受和經驗來判斷患者的反饋。
2.註意補瀉方法
在日本針灸技術中,很少有補益和止瀉的操作。因為日本針灸理論認為,疾病,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以陰陽失衡的狀態存在的,也就是要麽虛,要麽實。這是疾病的內因。如果治療的話,首先需要治療的是身體的內因,所以不管是補虛還是瀉實,都要用補虛瀉實的方法。而這些補瀉法的療效在臨床上已經被無數次驗證。
日本針灸的補瀉方法很多,如呼吸補瀉、開合補瀉等。雖然本質內容與目前國內主流的補瀉手法相似,但日本針灸會更註重操作細節。另外,與普通針灸最大的不同是,日本針灸把“瀉法”分為兩種,壹種叫“瀉”,壹種叫“瀉”。“放血”是指將有形之物排出體外的放血療法,例如,將血液排出體外。“瀉”是指把體內積聚的陰陽驅散,使之正常循環。由於發病機理,臨床上多采用“瀉”法。
3.“根療法”和“分支療法”
“治本”是治本,是治療主要病機的關鍵。很多時候,患者只需要“根治”就能康復。臨床上,不同的疾病往往可以壹起治療。壹個腎虛腰痛患者和壹個腎虛耳鳴患者的發病機理是壹樣的,所以在某些情況下,只要對腎虛進行同樣的治療,腰痛和耳鳴就可以完全恢復。同樣,同壹種病不同療法的“根療”的情況也會出現。而“分支療法”就像針對某種疾病的特效藥,是針對特定疾病的特定療法。這些方法多來源於實踐,配合“根療”,互相幫助,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