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業是好是壞?
老板如何處理管理者、長輩、親戚、親信之間的關系?
管理者如何在家族企業中生存?
企業要不要餓肚子,怎麽餓?
……
在實踐中,類似的問題壹直困擾著老板和職業經理人。回答以上問題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答案其實也不簡單。
壹,家族企業的合理性
家族企業和非家族企業
根據相關研究,在金融危機期間,家族企業的表現普遍好於非家族企業。例如,三星、菲亞特、鈴木等有家族背景的公司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表現較好。這背後是否有什麽規律性的東西需要人們去總結?
企業能夠度過金融危機,主要靠的是資金實力。在經濟景氣的時候,家族企業的發展壹般都很穩定,這往往被認為有點保守。家族企業的融資相對來說比公開上市的企業更困難,主要靠自己。所以財務方面壹直比較穩健,在危機面前,這個特點就成了優勢,表現為抗危機能力強。
非家族企業壹般雇傭職業經理人來經營,職業經理人的核心任務是做規模,做業績,單純追求快速發展。他們在做決策的時候,會考慮更多的是短期業績,基於公司長期利益的決策(短期業績帶不來)可能考慮較少。如果職業經理人所經營的企業業績增長達不到壹定的要求,管理團隊就可能被認為是無效的,甚至被更換。
相反,家族企業經營者壹般都是家族的後代,經營業績沒有太大壓力。他們在做決策的時候,更傾向於從長遠的角度考慮,相對冷靜,有利於培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還有壹點,家族企業對危機的反應更快。
開放式上市公司規模比較大,治理結構比較完善,所有利益相關者都參與其中。在做重大決策時,他們需要層層協商,所以決策速度會比較慢。家族企業比較小,由家族的後代控制。不與其他夥伴協商,采取自助方式壹般會快得多。
在這方面,我們能得出家族企業壹定比上市公司更好的結論嗎?不壹定。但從全球企業的發展史來看,非家族企業是主流。
中國的家族企業
中國大部分創業型企業在早期都充滿了各種關系,既有現實的,也有合理的,有傳統文化的因素在裏面。不能簡單的判斷好不好,要客觀的看待家族企業。
1.現實合理性
創業初期,條件艱苦,回報不多甚至沒有。創業者只能靠有血緣關系或者其他關系的人幫忙。所以很多創業型中小企業關系復雜。
很多職業經理人都無法理解這壹點,尤其是有時候會利用這種關系來管理企業的老板。比如老板有時候會通過這些和他在企業關系比較近的人(血緣關系、老鄉關系、同學朋友、跟班兄弟等)收集壹些小道消息或者“信息”。)來掌握企業的壹些動態。在這壹點上,國外的職業經理人會覺得不舒服,會想,老板這麽做是什麽意思?妳擔心我嗎?盯著我,隨時向老板匯報我的壹舉壹動?
其實職業經理人不應該反感這種復雜的關系。仔細想想,這也有壹定的合理性。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各種管控體系不健全,比如責任體系沒有形成,老板無法通過這些“合法”和“正式”的手段控制企業,只能通過這些“非正式”的關系。
在實踐中,“非正式”關系是對“正式關系”的補充。需要註意的是,老板壹定要在壹定程度上限制這種“非正式”的手段。
還有壹種情況。
老板高薪請來職業經理人,職業經理人意氣風發,“壹個姿態”來到企業。如果不行,經理可以拍拍屁股,給老板留個爛攤子。老板發現,只有親人、朋友、長輩永遠忠誠,不離不棄。老板認為管理者來去匆匆,革命就靠這些老人。雖然他們的能力可能很弱,但他們絕對可靠。
所以,剛到壹個公司的管理者千萬不要“炒這個炒那個”,即使妳想對這些人動手,老板也不壹定完全同意。老板擔心,如果經理把老板的“親戚老員工”都殺了,不知道經理什麽時候辭職,老板會“傻眼”,因為沒人幹活。
2.傳統文化因素
中國的傳統文化植根於農耕社會。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研究中國鄉村結構時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即“各家以自己的位置為中心,在其周圍畫壹個圓,這個圓的大小取決於中央權力的粗細。”“以自我為中心,就像壹塊石頭被扔進水裏,與他人相連的社會關系就不像群體中的分子,而像水的漣漪,壹圈圈被推出去。親密度、可靠度、忠誠度是由血緣、地域、同學、朋友決定的。
另壹方面,中國是“情、理、法”的文化,是愛面子的文化。西方企業中的職業精神和契約精神普遍較弱,很多職業經理人對老板有“二心”。有些管理者壹有機會就會跳出來自己做,或者把公司的客戶資源等關鍵資源帶給競爭對手。這種現象時有發生,再加上媒體的渲染,“吃壹塹長壹智”,老板多疑很正常。信任需要相互的互動。
第二,家族企業不能只承認“忠誠”
壹個企業故事
有壹家發展很快的企業A,屬於家族企業。創業初期,兄弟姐妹(包括老板娘)跟隨老板,在困難的條件下為企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現在企業大發展了,自然就成了“皇親國戚”。老板為了讓企業向更高層次發展,開始大量引進職業經理人,但是職業經理人的“存活率”比較低,老板也很迷茫...
我調查過企業A,發現它的組織氛圍有點沈悶。除了少數老板的親戚“敢怒不敢言”,大部分管理者都沈默不語。整個企業都充滿了“八卦”和“流言蜚語”如果妳今天不小心說了什麽,老板明天就會知道,那些有背景的員工可以直接去老板辦公室了。
老板的幾個親戚身居要職,但有時也會“越位”,經常對不屬於自己職責範圍的人和事發表意見,有的甚至會對同級別的其他領導發表意見。
別人很難插手老板親戚的分管部門,更別說提什麽建議了。他們只聽老板的。
親戚之間也有很大的矛盾,經常在會議上“互相攻擊”。企業家和親屬之間也有矛盾,有時會“打架”。
老板親戚下面的人,因為背靠大樹可以乘涼,所以有時候會“有點自大”。
其他領導推動的壹些政策,這些親戚有時會成為“意見領袖”。
老板有個習慣,經常在親戚面前評價“管理者”。
企業A基本分為三個群體:親戚、長輩、管理者。當然還沒到“派系”的程度。
總之,A企業雖然總盤子不大(銷售收入6億多元,員工3000多人),但人際關系比較復雜。管理者最頭疼的就是和老板的親戚協調起來非常困難,耗費大量精力,而且可能協調不好。管理人員剛加入A公司時信心滿滿,但經歷幾次“挫折”後,覺得很難有雄心壯誌,多做壹件事比較好,漸漸變得“自私”起來。幾個月後,老板覺得這個新招聘的經理並沒有給企業帶來什麽變化!老板開始對他不滿,經常在壹些場合表現出對某個經理的不滿(大部分親戚都在場)。對老板不滿的經理越來越覺得“難以開展工作”,於是不得不選擇“離開”
我私下和老板討論過這些敏感問題,比如,如何看待家族企業?管理者如何融入企業?每次老板都是義正嚴詞,說的都是課本上的理論。但是從老板說的話裏我能感覺到:老板覺得這些人很忠誠。
以忠誠為用人原則沒有錯,但忠誠不能止於向老板“打小報告”,總是打著“維護企業利益”或“維護老板利益”的旗號做多余的事,以為外國經理是代表老板接受考核的...
“忠誠”應該在壹定範圍內。
忠誠“忠”是指盡力而為,“誠”是指發自內心的真實。對待人和事不違和,不三心二意。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比較重要的壹點,比如君主與臣民、朋友之間。這種情感因素超越了利益因素,即使壹方受到“委屈”或“不公平對待”,也不違背。比如壹方陷入“人生低潮”,另壹方會壹直支持,不離不棄。這是壹種理想的狀態,壹個普通人很難達到。
人與人相處,雙方都有壹定的相互期待。所謂:妳仁義,妳無情無義。即使是基於血緣關系的所謂忠誠也是相對的。歷史上有多少朝代爭奪皇位?在《血染》中,根本沒有兄弟情誼可言。很多人感慨:可惜生在皇族。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感情因素很難發揮多大作用。即使不愛國,淡泊名利,也會不由自主地被背後的勢力推著走。所謂不由自主。
基於情感的信任在企業初創期是合理的。但隨著企業越做越大,人數越來越多,如果還停留在單純的情感因素階段,可能會制約企業的發展壯大。感情因素只能限制在壹定範圍內,不能超出壹定界限。在企業中,我們不能把忠誠說得太抽象,更不能把忠誠上升到壹個純粹的道德概念,更不能為了忠誠而忠誠。
宋代陳亮(今浙江梧州永康人)提出“成則有德;談到經濟援助,這是合理的。”為了使企業持續生存,每個人都必須做出有價值的貢獻,並致力於做事和實現目標。企業是功利組織,生存是關鍵,忠誠必須統壹在“成功”上。
據我觀察,很多對老板非常忠誠的人,往往都是“傲慢自大”,在老板面前非常順從和溫順,離開老板去面對別人時又“傲慢自大”。當他沒有權力的時候,他真的很忠誠,保護老板的利益。但是當他真正擁有權力的時候,他是否腐敗,腐敗的程度與之前所謂的“忠誠”無關。
這種例子在歷史和現實中都很常見。難怪有智者說,“沒嘗過權力滋味的人,所謂的‘清廉’是不可信的”。
在管理企業時,基於情感因素的忠誠只能在壹定範圍內界定,企業必須致力於制度建設才能持續健康發展。
三、老板應該註意的幾個原則
監督不靠譜。
最近看了王覺仁寫的《血色唐朝》,覺得很有啟發。
其中有壹點讓我印象深刻:在唐朝中後期,為什麽歷代皇帝總是無法鎮壓藩鎮叛亂,很多時候都是因為朝廷的盲目妥協。其實不是因為唐朝沒有軍事人才,而是因為皇帝選人不當。
因為皇帝壹直擔心武官集團,所以想通過宦官集團來制約武官集團。在對抗內亂和戰爭時,總是任命壹個武官和壹個太監組隊,互相制約,形成對軍事指揮的幹擾。小勝壹場,太監迅速放大,並以此居功。如果有敗仗,趕緊把“屎盆子”扣到武官頭上。
這種用人方式在唐中後期大受其害。雖然有宰相直言不諱地提出,但皇帝依然我行我素,信任宦官,這是唐朝衰落的主要原因之壹。
在制度不健全的情況下,很多企業也喜歡使用類似古代帝王的控人之術:壹個“官”配壹個老板,壹個人做,壹個人監督,以達到制約“官”的目的。這種用人方式其實值得商榷,因為沒有體現團隊精神。
團隊成員首先不互相監督,而是互相彌補。華為的“用膳計劃”體現了團隊精神:壹部分人拓展業務,壹部分人負責搭建管理平臺,兩者不是相互制約,而是相輔相成。如果某個市場沒有做好,領導團隊應該承擔責任,而不是懲罰負責拓展業務的人。
有些企業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如果壹個團隊不團結,互相破壞,而這個團隊的表現還可以的話,老板的處理原則就是把副手調走;如果這個團隊表現不好,就要壹起調整。決不能調整壹把手,把不團結的副手提拔成壹把手。
監督不能帶來信任,只能帶來內耗。
個人和組織應該區分
老板必須區分個人和組織:以個人名義做盡可能反映個人感受的事情;處理組織事務必須體現文化導向。
壹個跟隨老板多年的員工向老板提出了壹個要求,希望企業能給他壹些照顧。老板想了壹下,覺得這個員工跟著他很多年了,這個事情應該給他解決,但是公司沒有這個制度。我們做什麽呢老板會通過董事長個人基金解決,而不是以機構的名義。
有的老板事業有成,他的老朋友、村民來找他幫忙。他的處理原則是:符合人力資源部門要求的可以進企業,不符合要求的不能進企業,哪怕利用自己的關系安排到外地,甚至給他們壹些錢幫他們創業。對於需要援助的人,老板總是自己出錢資助,而不是通過組織提供援助。
壹個老板對待他的司機(屬於老板)的例子更能說明問題。老板喜歡招募壹些年輕的退伍軍人為自己開車。大家都知道給老板開車的司機都很勤快,起早貪黑,甚至還幫老板打理家裏的事情。但是司機工資必須按照公司規定,不能有特殊補貼。老板認為司機已經很努力了,做了很多額外的事情,應該多拿工資,不應該按照司機的工資制度來,但也不應該破壞制度。老板最後的想法是,司機的工資還是按照公司的相關制度執行,不違規。但是司機回到老家,老板就額外給了他壹些錢(自己的錢)幫他創業。
在與家人(或與自己有關的人)打交道時,老板要特別註意將個人與組織適當分開。以自己的名義處理,可以采取情感導向;但以組織名義處理的事情,必須符合公司的價值取向。
區分“內”和“外”
分內之事,指“謀其政而代之”,做好本職工作。但根據我的調查,家屬謀“他”政,做“額外”的事或“幹預政治”,是組織“出事”的最大原因之壹。歷史上很多朝代的麻煩都是國家齊或者宦官“幹預政治”。類似的情況在公司也會存在。
這個“麻煩”是有壹定條件的。
首先,老板覺得有親戚的人比較靠譜;其次,老板與親戚非正式接觸的機會更多;最後,這些人總會給老板壹種為公司“操碎了心”的感覺,對壹些他認為不正常的現象“憤憤不平”,“操碎了心”和“憤憤不平”更符合老板的心意。
每次有人告訴阿爾弗雷德·斯隆壹些不屬於他管理領域的事情,或者反映了壹位高管的情況,他都會直截了當地說“我知道”。記者離開時,他平靜地拿起電話,打給負責的高管,請他過來談壹談。或者通過壹些渠道悄悄求證,但絕不在下屬面前隨便發表意見,除非是在閉門的核心高管會議上。
關註事實/真相,而不是某個人——公事公辦
有些老板采用“不對稱”管理方式,即對家人或長輩非常嚴格。當家人或長輩和別人“吵架”時,會不問是非地“打壓”家人或長輩。還有壹些老板,什麽時候舉報就罵家屬,讓家屬幹活。
這些待遇不值得提倡,也會給人壹種家人或者長輩真的和別人不壹樣的感覺。如果職業經理人和家人之間發生了“爭吵”,老板需要處理的話,應該是“事不關人”。
如果遇到家屬打“小報告”,老板要板著臉,不要隨便發表意見。老板對某人或某事的看法壹定要註重事實和數據,不要被“小報告”牽著鼻子走。
管理者加入家族企業,不要本能地反對家族成員。相反,妳應該尊重他們。妳需要和他們溝通相關事宜。妳不能想當然的認為家人肯定不會支持妳,需要避開他。
另壹方面,職業經理人要與相關人員坦誠溝通工作或計劃,尊重他人,謙虛謹慎。職業經理人處理壹些涉及利益的事情,盡量透明操作。
職業經理人要多做事,少說話。他們不應該在得意時“得意忘形”,或者在失意時“抱怨”。
第四,任人唯賢
家族企業用人的六大經驗
家族企業在任用人才方面有以下經驗:
經驗壹:無論是誰,對誠實正直的要求都不打折扣。就因為這個人是老板的親戚或者同學,妳就可以放寬對素質的要求。
經驗二:任用壹個人首先考慮的是他是否稱職,或者相對稱職。當另壹個人同樣勝任某個職位時,可以優先考慮老板更了解的人。不要提拔不能勝任工作的家屬;
經驗三:如果家屬不能勝任崗位,應毫不猶豫地更換,寧願“養”也要他“讓道”;
經驗四:家屬必須遵守組織規則,不能淩駕於組織之上;
經驗五:不能禁止親近老板的人搬弄是非,但老板需要妥善處理,適當維護管理者的權威;
經驗六:老板壹定要堅持以事代人的原則。
企業b的困境。
甲B企業發展非常迅速。短短幾年時間,從壹個年產值幾億元的企業發展到年產值100億元的企業,員工從1000人增加到上萬人。老板考慮營銷總經理的人選,發現有兩個人比較合適。壹個是M先生,他是他的表弟。另壹位N先生是職業經理人(在B企業工作5年以上)。
我的表弟M先生大學壹畢業就加入了公司。他從銷售做起,業績突出,善於帶領團隊。企業發展初期,資金困難的時候,從自己的獎金裏拿錢,多給下屬發獎金。缺點是氣勢和創新略顯不足。目前的職位是最大區域的總經理(其他區域的人才都是從這個區域培養出來的)。
職業經理人N先生,從營銷經理做起,每年成績斐然。目前公司最好的異地市場(也是公司最賺錢的市場)就是他帶著壹幫兄弟開發的。他的缺點是缺乏大局意識,協調問題略強。目前的職位是公司最賺錢的區域的總經理。
老板想了壹年多,很難做決定。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兩個人都是營銷總經理的合適人選。
最終老板的做法是,邀請專家團隊對營銷總經理的職位進行任職資格設計,並公布任職資格,然後分別對兩個人進行360度的評估,並將評估報告交給他們。
最後的考核結果是提拔我表哥做營銷總經理。老板在執行會議上清楚地表達了他的決定的基礎。
從以上案例來看,選擇兩個人中的任何壹個做營銷總經理都是可以的,但是仔細分析還是有區別的。現在B企業規模比較大,高級領導幹部更看重領導力,就是能不能團結壹批人最關鍵。m先生在這方面更勝壹籌。
但從開拓能力和創新精神來看,N先生是出類拔萃的,他們正好可以組成壹個能力互補的核心團隊。此外,M先生比N先生資歷更深,提拔M先生為管理營銷總經理可以更好地調動資源支持N先生的業務發展和創新。
後來事實證明這個選擇是非常正確的。事後老板說本來想去家族化,後來還是覺得不能為了家族化而搞精英化。
動詞 (verb的縮寫)如何“去家族化”
這裏說的去家族化是壹個廣義的概念,包括企業家和英雄。
如前壹節所述,除了上市的法律要求,企業不能為了去家族化而去家族化。關鍵看家屬是否勝任工作。那些不能勝任工作的人應該讓位,但他們的必要利益需要得到保障。
下面這個案子有點難解決。
壹家家族式公司F公司,主要產品是工業產品,客戶遍布全球,而國內市場競爭激烈。創業之初,老板帶領姐姐等壹批家族成員艱苦奮鬥,至今已成為業內知名品牌企業。公司年銷售收入接近6543.8+0億元,員工人數接近3000人。
老板的妹妹是主管公司營銷業務的副總經理。f公司的大客戶(尤其是海外客戶)基本都是老板和妹子發展起來的。後來老板逐漸把自己的客戶資源讓給了妹妹。老板的妹妹確實為F公司的營銷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目前公司發展遇到瓶頸,收入增長緩慢,新市場拓展遠未達到預期目標,與競爭對手相比優勢降低,營銷團隊流失嚴重。老板認為妹妹已經不能滿足公司發展的需要,想引進新鮮力量加強公司的營銷實力。但是壹年引進幾個營銷精英都留不住。老板覺得妹妹有點“抵觸”。
其實老板的妹妹在公司有點“強勢”,經常“直言不諱”,有時甚至“越位”。
老板對此很糾結。老板認為我姐姐過去確實做出了很大貢獻。企業小的時候,有時候不遵守組織規則的矛盾不突出,現在變成了“破壞文化”,不利於團隊建設。老板不知道該怎麽辦。
後來經過了解,老板和妹子覺得自己市場開拓乏力,是公司產品缺乏競爭力造成的;引進來的營銷人才,因為不適應企業文化,留不住;我覺得我的市場開拓和帶領團隊的能力沒有問題。
最後老板還算穩妥的處理了這個問題。具體來說,是這樣的:
首先,老板和妹妹進行了深入的談話,充分肯定了他過去的貢獻,在利益上也做了壹定的考慮。公司改制成股份制時,給了相應的股份。
其次,采取逐步交接的方式。在老客戶尤其是海外老客戶的層面保持壹定的“過渡時間”,讓新人逐漸與老客戶接軌。
最後,營銷公司管理層采用分工制,分清責任,采用績效導向機制,讓新的營銷人才在“競爭”中相互競爭,老板的妹妹成為輔助人,幫助相關市場負責人開拓市場。在沒有合適的人選之前,老板幫妹妹整體管理營銷公司。未來的領導就是看誰會“打字”。
如果企業的家庭成員能夠滿足工作要求,並隨著公司的發展而發展,就不必“去家族化”,這也適用於創業型長輩。
公司不遷就有功之臣,但要承認他們的貢獻,通過制度保證他們的合理利益。
即使家屬需要調整崗位,也要循序漸進,妥善解決,以免給客戶和企業經營帶來極大的“沖擊”。不要以為自己是自己人,就不講方法,不做思想工作。
對於家庭成員或者長輩,還是要想做出自己的貢獻,還是要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安排合適的崗位。對於那些性格非常好,經得起考驗,但因健康等客觀原因需要從壹線退下來的老兵,可以安排壹些公司的“良心項目”讓他們重點關註。比如評價別人,基建采購等。
)U0Au &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