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除夕夜,央視春晚都成為全國人民的精神年夜飯。在春晚的各類節目中,小品早已成為壹道獨特的風景,而趙本山卻是最能詮釋小品魅力的人。
趙本山用他地道的東北話,最具東北地方特色的著裝,在每年的春晚上把具有東北特色的小品變成經典,這不是奇跡。從1990進入春晚演播廳開始,他就成為我們每年期待的亮點。趙本山小品的好壞,幾乎決定了人們對整臺晚會的評分和評價。2006年春晚,極具東北特色的小品《小崔石碩》依然出類拔萃。小品的最後,當趙本山、宋丹丹、崔永元表演了壹段爆笑的東北二人轉時,觀眾才意識到,眼前的小品都是鋪墊,我們年夜飯的主菜是壹場東北特色的狂歡。
事實證明,顛覆東北特色為時尚早。還有的方言小品認為走東北特色小品的路子就能獲得成功,但並沒有從深層次上理解東北特色小品。
具有東北特色的小品之所以如此受觀眾歡迎,來源於趙本山等人的本色出演。東北人豪爽、直爽、勇敢、愛面子,很容易在小品中形成鮮明的人物形象。趙大福哥、大福哥老婆、範大廚、白雲、黑土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這些人物真實而感性,甚至可以說是汙言穢語,但他們有些可笑,有些可悲,有些感人,有些發人深省。比如我們還不知道她的名字,但是她直爽,單純,善良,仿佛就生活在我們身邊。在東北農村,雖然很多女人都有名字,但都是叫老婆,也樂於接受這樣的稱呼。在與趙本山的對手戲中,高秀敏沒有多少臺詞,但他讓東北農村的中年婦女活了起來。趙本山本人,也深入挖掘了東北農村農民性格中的各個方面,如小家子氣的大欺小奸,蒙古人的欺民,黑土人的真實直爽,送水工人的老實本分,老樂的樂觀仁義等。人物的喜劇性讓觀眾捧腹大笑,甚至不時狂笑。
其次,小品中使用的東北話通俗易懂。東北方言屬於北方方言,北方方言在中國人口最多,約占漢族總人口的75%。近千年來,中國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從唐宋白話到元曲、明清小說,都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礎上創作出來的。此外,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方言區自元代以來就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他們壹直使用北方方言進行官方交流。北方平原眾多,人們交流頻繁而廣泛,語言更容易統壹,影響也更大。但由於南方孤立的地理環境,很容易形成差異很大的方言區。有些南方省份,有些甚至在同壹個縣,可能互相不了解。正在全國推廣的普通話是在普通話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現代漢語。換句話說,東北話和普通話很接近,所以人們聽得懂,容易接受它的語言裏的笑話,這是其他方言不具備的優勢。如今,東北特色小品中的方言詞,如“忽悠”、“白話(輕聲讀)”等,逐漸成為流行語。2006年,東北特有的“挺”字再次流行於街頭巷尾。央視很多主持人也在節目中不時用這個詞幽默。
第三,東北風格的幽默能抓住觀眾的心理。起源於清朝康熙時期的二人轉,在白山黑水已經存在了300多年。這種民間藝術以其幽默的語言和誇張的手法深受東北人民的喜愛。這種藝術深深植根於民間。以前的二人轉,可以在田裏唱,是壹種可以揚,可以雅俗,可以文,可以武的藝術形式。如果說它的手絹是武俠,那麽它的“口”就是文學,它緊密貼近普通人的生活實際,語言押韻,使幽默藝術朗朗上口,令觀眾著迷。在趙本山的小品語言中,就有這種借用的幽默。如“頭大脖子粗,非富即廚(“誘拐”)”等等。趙本山把二人轉比作壹個大包袱庫,我們可以不斷從東北民俗文化中汲取養分,提煉出來在春晚的平臺上與觀眾對話。也就是說,東北特色小品背後有著深刻的淵源。其他方言裏,都說看花容易繡花難。
那麽,各種語言風格的小品是否應該向其方言所屬的戲曲藝術學習呢?恐怕也不是什麽好主意,因為如果地方戲不善於幽默,只會吃力不討好。
這壹年,趙本山將帶著兩個東北人從沈陽開始征南打北的戰爭,並宣稱“要把幸福帶給全國各地。”有人擔心兩人水土不服,有人對東北神話憤憤不平,說東北特色太俗。然而,正是東北風格的藝術形式和東北作家藝術家,弘揚了濃郁清新的東北文化,為中國當代文藝格局拓寬了領域,增添了別樣的色彩。
我們沒必要浪費時間爭論東北特色的大旗還能打多久。壹種藝術風格的生命力在於是否符合觀眾的需求。只要觀眾愛看,東北特色的小品,東北題材的電視劇或者二人轉都會繼續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