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源
自學是我們今天培養人才的壹種方式。
什麽是成功?人們有壹種習慣,認為通過自學,可以考上大學和研究生,成為科學家、工程師,寫書、發表作品。我們說這可以算是成功,但“成功”不能局限於這個範圍。從許多年輕人在自學中取得成就的事實來看,我們相信任何人通過學習和實踐成為工作中的專家;從豐富的實踐中總結出系統的工作經驗者,使學習成果超過壹般水平;所有的工作和勞動都對社會做出了壹定的貢獻,可以稱之為自學成才。
自學,學什麽?我覺得有兩類: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專業知識有很多種,但是壹定要把基礎知識學好,才能學好。如果學專業知識沒有打好基礎,可能學不會;哪怕學壹點專業知識也不會鞏固。為了學習和鉆研專業知識,必須學好基礎知識。所謂基礎知識,大致是指相當於中學的文理知識。
今天,我們的社會有壹種“重理輕文”的不良風氣。搞四個現代化,當然需要科學技術,但文科也不能偏廢。我們應該同等重視文理知識。它們是相互支持和有益的。尤其是中學教育階段,都是基礎,都要學好。沒有文學,他們學不好科學。廣義的“文學”是文科,包括社會科學。如果壹個人對文科和社科了解太少,比如語文、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法律等等,他的“理科”學習就起不了多大作用。上海復旦大學校長、著名數學家蘇同誌前年年底在上海召開的中國教學研究會上講話時說。如果允許復旦單獨招生,我的意見是第壹節課先考語文,考完再評卷。如果失敗了,下面的作業就不要做了。語文不會,別的也學不會。這是壹位著名數學家說的,我覺得很有道理。
為什麽掌握語文知識在學習中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原因很簡單。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各行各業中,需要總結經驗,匯報工作,交流成果,交流思想,互相討論,互相學習。無論是口頭還是書面,我們不僅要能聽懂別人說的話,別人寫的文章或報告,還要能把自己的觀點解釋或寫清楚,讓別人明白我們說的話,寫的東西,所以要在語法和修辭上下功夫。我記得解放初期,我們黨非常重視語文教育。為了教育廣大人民群眾和幹部掌握必要的漢語知識,《人民日報》連續刊登了和朱兩位語言學家撰寫的《語法與修辭》壹文。現在看來,人民日報當時的所作所為意義深遠。
我們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優秀的文化傳統和豐富的文化遺產。中國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壹。但是,我們的文化有壹個區別於其他古文化的特點,就是幾千年來沒有中斷過。我們豐富的文化遺產不僅可以豐富我們的人民,也可以豐富世界人民的精神文明寶庫。作為壹個中國人,我們為此感到非常自豪。我們不僅要學習我們國家的歷史,這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壹課,還要學習古代漢語,閱讀古典文學,了解古代文藝,這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生活中“五講四美”的組成部分。
由於時代的局限,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只能研究古籍。這種現象在當時經常出現;如果讀者看不懂壹些經典文獻,就會在“學者森林”裏被傳為笑柄。小時候聽過這樣壹個笑話:《孟子》裏有壹句話“信書不如無書”。壹個學者問另壹個學者這句話:“孟子說的是什麽書?”那人諷刺地回答:“信書是好書,但沒有比這更好的書了!”"
當然,我們這些立誌自學成才的年輕人,不可能像封建時代的“士大夫”那樣,傾其壹生去研究浩如煙海的書籍,而應該在“古為今用”的指導思想下研究古代文化。就拿孟子的上面這句話來分析,其中包含了樸素唯物主義的成分。如果愛因斯坦相信牛頓力學的時空觀,他就不會發現相對論。二十世紀的物理學可能不會是今天的樣子。同樣,在建設社會主義的事業中也有類似的情況。把“以糧為綱”作為發展農業生產的指導方針,在壹定時期、地區、壹定條件下就會成為災難。實踐也證明了這壹點。“信書”的教訓還不夠慘痛嗎?
就年輕人自學成才而言,20世紀中國有兩個典範,壹個是魯迅先生,壹個是郭沫若同誌。他們年輕的時候都是自願去日本學醫的。後來,他們看到中國人民在封建統治和帝國主義侵略下過著悲慘的生活,就改學文史,從事寫作,開展革命工作。魯迅先生通過學習、工作、實踐和鬥爭,成為中國近代最偉大的革命作家和馬列主義戰士。郭沫若同誌是作家、詩人、考古學家、碑刻家、書法家和翻譯家。他是壹個才華橫溢的人,在幾個學術領域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們兩個是年輕人自學成才的光輝典範。
當然,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人都有魯迅和郭沫若那樣的成就。另壹方面,如果他不掌握語文知識,不掌握基本的寫作技巧,缺乏歷史地理常識,就不能算是壹個有相當文化素養的中國人。在我所認識的老壹輩知識分子中,像92歲高齡的社會學家許德珩同誌,他的詩歌、散文和書法造詣很深,這是不用說的。即使在自然科學家中,也有很多人具有精湛的文史知識。比如竺可楨同誌,他是中國乃至世界著名的氣象學家、物候學家。從青年時代起,他就非常喜歡中國古典文學,並且博覽群書。在他的專業研究中,他引用了大量的古典文獻。他在研究物候學時,引用了許多古詩為證。比如說到長江、黃河流域海拔四千米以上的地方,既沒有夏天,也沒有春天,這就引用了李白《夏塞曲》:“天山五月雪,無花而寒;我聞笛聲柳,未見春色。”說明這是壹個記錄。朱老還將自然科學引入版本校勘領域。他舉例說,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沙直上白雲,孤城壹座,萬仞山。何必橫笛怨柳,春風不過玉門關。”這與涼州以西玉門關的春季情況相符。玉門關是古代西域通往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唐朝開元年間,寫邊塞詩的詩人對春天安溪玉門關壹帶幾乎每天都有黃沙被吹起沖天的情況很熟悉。但後來不知什麽時候,王之渙涼州詞第壹句就改成了“黃河遠在白雲之上。”時至今日,書店裏流行的唐詩選本,壹直是跟著變了句的。其實黃河跟涼州和玉門關沒什麽關系。竺可楨同誌的考證比壹般的考證更科學,更有說服力。可見,自然科學工作者如果具有廣博的文史知識,不僅可以促進自身的科學研究,還可以反過來影響文史研究。總之,自學是必經之路。不上學就要自學。就算上學,老師也只能起到引導、咨詢、輔助的作用,學生的成功主要靠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自考學生壹定要打好基礎,獲取壹定的文史知識是自考學生的基礎。很難真正掌握文史知識。克服這些困難的關鍵在於堅持和毅力。堅持學幾年,壹定會學到的。我堅信我們的年輕壹代壹定會實現這壹目標。
1982年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