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主席在他著名的《論十大關系》中對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系有精彩的描述。
他指出,雖然少數民族占中國總人口的4%左右,但他們確實占據了全國50%以上的人口。
在中國十大生態系統中,有八大類(熱帶雨林、落葉闊葉林、疏林、草地、荒漠、高寒草甸、苔原和紅樹林)是少數民族特有的。
如果沒有少數民族,中國的生態系統充其量也就是落葉闊葉林和部分常綠闊葉林。
我們都知道,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是在亞熱帶的長江、珠江三角洲和暖溫帶的環渤海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的後果是什麽?
就是各種環境汙染,環境惡化。妳還能看到東南半部古老的“小橋流水人家”嗎?
湖泊富營養化和海水赤潮是江南難以控制的兩大“毒瘤”。而以經濟快速崛起著稱的山東省的土壤裏,到底有多少農藥化肥?
中國少數民族的經濟需求很低。他們壹年可能只賺500元(以雲南怒江傈僳族為例)。當然,作者並不是鼓勵他們落後,而是他們對物質的低要求正好滿足了他們與自然的和諧。試想壹下,這個民族在高山峽谷生活了壹兩千年,他們的土地並沒有沖向怒江,仍然被可持續利用。
原來,這裏的秘密是,他們沒有砍伐整個山林,而是在山林裏開了幾塊荒地,讓森林保護了土壤,避免了水土流失;山裏的草是養動物的食物;山裏的鳥只是照顧農田裏的莊稼,害蟲成了鳥的食物,不用打農藥;人畜糞便成為農作物的肥料,他們拒絕肥料。美麗的怒江流淌了幾千萬年,即使在今天的經濟大潮中,也壹直沒有農藥化肥帶來的汙染問題。
苗侗寨很有特色,與周圍的自然環境自成壹體。村落保留著相當完整的自然生態,城裏人在這裏忘不了重返城市,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回歸之地”。
苗族和侗族人民非常崇拜自然,有很高的自然保護意識。貴州少數民族的生活態度也很豁達。“會說話就能唱歌,會走路就能跳舞,會喝水就能喝。”這說明他們的幸福指數很高。
讓妳覺得貴州的少數民族才是真正的(至少是精神上的)貴族。
恐怕西藏人民是56個中國民族中最註重生態保護的。
藏民壹生的追求就是還布達拉宮壹個願,用畢生積蓄換來路費和酥油。他們壹生的願望實現了,然後他們就可以討飯回家了。沒有多余的希望,甚至他們死後把屍體給禿鷲。
他們的生活方式基本上是無中生有,源於自然又回歸自然,壹切都是那麽平淡。
藏式房屋為堡壘式,壹樓留作牲口,二樓住人,三樓及以上可通天。
藏民不吃魚,殺的少。雪域高原的人、動物和植物是壹首生態詩。
傈僳族、怒族、傣族、白族的房子大多是這樣的。他們不僅考慮自己的房子,還要給動物留有生存的空間。
再看蒙古人。這個民族傳統的遊牧文明本身就是生態環境。
遊牧是為了保證草原不被吃光,牧民隨樂樂車遷移時,壹些極少量的生活垃圾,比如灰,就地掩埋,不留任何汙染。
蒙古族和藏族壹樣,也實行天葬或火葬,但不會在地上留下任何痕跡。人來自自然,又回歸自然。
早期的蒙古人不吃魚或野生動物。
就算是在保護野生動物,就連小學的孩子都有這樣的行為。
2006年夏天,筆者帶領清華大學和山東大學的學生到渾善達克進行社會實踐。看到幾個蒙古孩子把受傷的小鳥放回鳥巢,大學生們深受感動。
西部地區居住著近95%的少數民族人口。
西部自古以來就是遊牧文明和農業文明沖突交融的地方。戰爭與和平,野蠻與文明在這裏演繹了壹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留下了華夏文明幾千年的文化。
比如黃土高原,是中華民族的起源之壹,曾經有當時世界上最燦爛的文明。
歷史上最讓封建帝王頭疼的是少數民族的入侵,而今天,生態環境退化導致的沙塵暴入侵是西方造成的。
秦始皇修建長城是為了防止匈奴入侵,而我們今天修建所謂的“綠色長城”是為了阻止沙塵暴的入侵。這種歷史上的“巧合”提示我們,是時候對西部地區,尤其是少數民族的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有壹個正確的定位了。
西部保存下來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我們不能在西部大開發中失去這壹優勢。
西部問題的解決具有更大的戰略意義。在《論十大關系》中,毛澤東科學地概括了漢族與少數民族的關系,指出了提高少數民族經濟文化生活水平對邊疆穩定的戰略意義。
今天,我們可以將這些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作為生態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可以形成支柱產業,還可以保護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多樣性。